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薇 《情报科学》2019,37(1):63-67
【目的/意义】网络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与企业信息管理实现了深度融合, 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信息管理、财务信息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管理模式已经被互联网+信息管理的新模 式所取代。【方法/过程】本文提出的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模式,对信息处理流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 了原有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新模式中把知识管理、价值链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的新思维融入到 企业信息管理中。【结果/结论】满足了新环境下的企业信息管理需要,且更好地解决了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对信息 的需求问题,并对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管理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竞争情报亟需进行深入变革,以突破传统竞争情报的局限性,形成新 的竞争优势。【方法/过程】本文基于当前“互联网+”背景,通过对传统竞争情报工作流程与“互联网+”背景下竞争情 报工作流程进行对比,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流程中收集、分析、传播三个环节的变革模式。【结 果/结论】探索了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竞争情报未来变化发展方向,为新形势下企业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滕奎秀  孙世勋  杨兴龙 《情报科学》2021,39(10):140-145
【目的/意义】探索微信传播可视化农产品营销信息的传播途径,有利于提升可视化农产品营销信息传播效 率。【方法/过程】通过阐述可视化农产品内涵及其营销信息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分析出微信传播模式 是可视化农产品营销信息传播的有效模式,进一步剖析可视化农产品营销信息在微信群聊、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 序等模式下的传播途径。【结果/结论】可视化农产品作为农产品的一种新型产销模式,其传统的营销信息传播模式 必须做出变革。【创新/局限】微信营销信息传播促进资源跨界整合,微信小程序将“线上系统”+“线下系统”+“可视 化监测系统”相融合,是可视化农产品营销信息传播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重构原有的信息链模型,使信息链模型能够重新揭示“互联网+”环境下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DIKW)等基础概念之间的新的关系。【方法/过程】本研究采用归纳法,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DIKW关系模型发展 脉络后,归纳DIKW关系模型的发展规律,结合“互联网+”时代DIKW关系的变化,探讨信息链模型的重构问题,并 提出有针对性的重构方案:交互式信息链模型。【结果/结论】本研究提出了具有双向交互和跨越式转化的新特点、 符合DIKW关系认知模型发展规律并且能够更好地描述当前DIKW新关系的新模型——交互式信息链,使理论与 实际重新统一。  相似文献   

5.
魏玲  郭新朋 《情报科学》2019,37(1):141-147
【目的/意义】为实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有效分析与控制,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为危机处理提供参 考。【方法/过程】本文利用蝴蝶效应与六度分割理论对传播模式与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基于SIR模型提出了 SECIRP-D/P危机信息传播模型,通过主体属性确定传播过程参与者之间的转化率。【结果/结论】通过均衡值、传 播率及主体属性对传播效果影响的仿真实验,验证了传播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结果表明多主体视角下新模型 能够准确分析与描述网络舆论危机信息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6.
赵庆龄  王彤 《情报科学》2017,35(6):90-93
【目的/ 意义】随着“互联网 + ”概念的提出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进行变革必将成为 大势所趋。【方法/ 过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互联网 + ”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现状,在深入理解“互联网+” 六大特征的基础上,用“互联网 + ”的思维来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同时将知识协同理念融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 【结果 / 结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协同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微信作为重要的社交网络应用之一,是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重要平台, 其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微信息”文化需求,顺应“微时代”富媒体新环境。【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分析 微信平台的服务特点、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整合图书馆各部门业务系统和文献资源,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平台的“O2O”(Online To Offline)微信服务模式。【结果/结论】该模式将实现微信与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有机融 合、完善用户体验和提升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赵艺  李平 《情报科学》2021,39(11):45-50
【目的/意义】突发疫情环境下将形成大量网络舆情,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传播趋势可为突发疫情环境下的社 会保障应急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本文从网络舆情信息交互影响要素、网络舆情信息交互机理两方面分 析突发疫情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交互机理;并从网络舆情传播趋势特点考虑,以新冠病毒肺炎李文亮事件为例,采 用Elman 神经网络模型,选取网络信息数量以及情绪总量和主导情绪作为网络舆情传播趋势预测主要变量和辅助 变量,对突发疫情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针对预测结果制定相关社会保障应急机制。【结果/结 论】研究提出可通过完善网络舆情相关法律机制、社会参与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社会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五项 社会保障应急机制,以期为突发疫情环境下维持社会稳定性提供依据。【局限/创新】未来研究中可结合更多相关实 例进行分析,从而使研究结论进一步得到丰富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梁冠华  鞠玉梅 《情报科学》2018,36(4):155-159
【目的/意义】新媒体中反沉默现象具有传播行为的双重性、匿名化的自我性和利益驱动性。它是新媒体所 特有的属性,也是现代舆情在互联网环境下外在表现形式。【方法/过程】通过演化博弈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来阐述 反沉默螺旋中受众群体的行为趋向性与受众收益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当受众群体非理智型占多数时, 则在新媒体的现代舆情中反沉默现象将尤为显著;同时受众收益的影响因素与受众行为、信息公开性、传播速度等 直接相关,进而为新时期的舆情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根据研究模型计算结果提出新时期舆情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璐妮  唐守廉 《情报科学》2019,37(9):139-144
【目的/意义】融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极易在“两微一端”迅速传播,引起网民广泛关注、讨论、传播,在 极短时间以裂变的速度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研究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治理策略效果,最小化传播的负面影 响对舆情管理部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方法/过程】基于此,文章以不同治理策略下网络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构 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对比研究了两种代表性治理策略——信息隔离、信息公开两种策略的网络传 播效果。【结果/结论】仿真结果表明:提早信息公开时间,提高信息公开程度能有效提高网络传播效果;信息隔离策 略强度不是越高越好;研究可为舆情管理部门制定网络舆论引导和治理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紫薇  邢云菲 《情报科学》2017,35(12):39-44
【目的/意义】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管控是舆情管理者面临 的重要问题。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深入剖析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规律, 帮助舆情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舆情监测与控制。【方法/过程】通过信息传播模型把突发事件舆情话题演进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突发期、蔓延期和消散期。并采用实证方法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九寨沟地震”为例作为数据源 获取微博发文、转发、评论信息数据,通过Matlab软件拟合舆情周期,再使用Gephi绘制可视化云图,通过网络结构 分析网络舆情话题演进规律。【结果/结论】对“九寨沟地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传播过程 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移动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话题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周期更长、信息传播层级更高、意见领 袖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揭示用户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获取及利用规律,预测信息需求情况的发展趋势,重构 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机制,形成主动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范式。【方法/过程】运用灰色模型和Matlab拟合模 型两种数据拟合方法对高校用户信息行为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拟合结果,根据其特有 的内在规律作出必要的简化假设,掌握高校用户的信息行为动态,在本质上影响协同服务机制中各参与因素的结 构调整。【结果/结论】提出用户终端与移动终端相协同的PC-MT协同服务机制,包括信息需求响应机制、知识组织 与传输机制和服务评价与反馈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益和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将“互联网+”理念和视角引入敏捷物流管理中,构建基于Internet的敏捷物流管理信 息共享平台,实现敏捷物流信息和数据业务的共享和交互。【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现场调研等方法,提高 敏捷物流运作中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促进敏捷物流管理的信息资源公平,降低共享成本。【结果/结论】本研究的 结果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能够实现敏捷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朱鹏威 《情报科学》2018,36(4):91-94
【目的/意义】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为高校用户提供精准的学科信息服务。【方 法/过程】在对国内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图书馆”视域下的高校学科服务平台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提出 了建设原则,然后从平台的功能和结构设计入手,提出了功能结构建设方案。【结果/结论】以白城师范学院学科服 务平台为例,据此构建了学科服务平台安全策略和保障措施。该研究为“互联网+图书馆”视域下的高校学科服务 平台建设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本文尝试建构一种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语言信息生态系统传播机制,对快速解决信息污 染、信息过载、传播障碍等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方法/过程】结合信息生态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 分析了网络语言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及要素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传播机制的具体内容。【结果/结论】结合网络语言 信息传播机制,给出政府、高校、网民、传播环境等不同角度的对策及建议,以期推动网络语言信息的规范化进程。 【创新/局限】运用信息科学的生态理论方法,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网络语言信息研究,建立了一个有助于规范网 络语言信息、推动语言信息生态和谐发展的传播机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然而,后续还需要结合具体的网 络语言信息整治进程对传播机制与对策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的网络语言信息传播需求。  相似文献   

16.
王欣  张冬梅 《情报科学》2017,35(6):39-43
【目的/意义】本文针对传统知识集成模型无法识别用户个性化知识及共性知识等问题,应用情境感知理论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情境知识集成模型,为用户推送所需个性化及共性知识。【方法/过程】通过构建静态、动态情 境知识模型,首先描绘用户个性化知识与共性知识;然后绘制用户知识需求曲线,识别个性化与共性知识;最后利 用RSS为用户推送所需知识文档。【结果/结论】通过四项评价指标与用户知识需求曲线可以看出,利用情景知识集 成模型可以获取用户各层次知识需求,并对其进行准确定位,智能化地预测与推送用户所需的个性化知识与共性 知识。  相似文献   

17.
吕莉媛  陈秀华 《情报科学》2017,35(10):43-48
【目的/意义】探讨适应“互联网+”战略背景的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构成因子及其关系旨在推动信息资源 的有序组织和增值,保障信息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促进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方法/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 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构成因子的评价模型,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各项因素的权重值,为信息生态环境构成因子及其 相互作用的优化决策提供依据。【结果/结论】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是信息主体、信息客体、信息介体、信息环体和信 息链体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信息链体统筹、协调、引导并制约着各因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以定量研究 结果为参考优化图书馆信息生态环境的构成是维护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易明  张雪  李梓奇 《情报科学》2022,40(5):3-10
【目的/意义】研究社交网络中影响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丰富了辟谣有效性的理论,为相关部门制定 提升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过程】基于流行三要素理论总结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 情感分析、社交网络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验证影响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结果/结论】粉丝数、情感倾向、“真 相陈述”和“直接反驳+真相陈述”的辟谣方式、原创性、“文字+图片”、休闲时间、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平均路径长 度显著影响辟谣信息的评论数和转发数;辟谣信息中含有@显著正向影响转发数,含有链接显著正向影响评论数。 【创新/局限】基于流行三要素理论对社交网络中辟谣信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提炼,并考虑群体因素,利用社 交网络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但是本文未考虑到平台因素和粉丝个人属性因素等, 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鑫  张军 《情报科学》2017,35(11):17-22
【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在网络中的 引导作用也日趋重要。【方法/过程】本文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SIRS信息传播模型,对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过程 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绘制因果回路图,找出信息传播过程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存量流量图,探索信息的 传播规律。【结果/结论】利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易感人群数量、观点碰撞度、感染比例、政府公信 度、政府关注度以及丧失免疫力比例等因素对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在此结论的基础上为 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欣  徐嘉徽 《情报科学》2020,38(2):151-155
【目的/意义】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推动了网络渠道中知识运动模式的重大变革,利用互联网环境来 完成知识组织与服务是满足大众知识需求的关键。【方法/过程】本文梳理了大量相关文献,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知 识组织与服务的现状、特点及各主要因素的变化,在原有知识运动模式基础上重新构造知识组织与服务的模式,并 提出了该模式顺利运行的保障策略。【结果/结论】网络实践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组织与服务的适用模式,将促进 知识的有效运动,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