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史·方伎传》是研究明代方伎群体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其编纂过程经历了万斯同初版、王鸿绪二稿、张廷玉定本三个阶段。就《方伎传》而言,三个版本各有优劣。万斯同版在内容上翔实而细致,在方伎人物分类上明了而清晰,而王鸿绪版与张廷玉版则在语言表述方面有了显著进步。由于方伎种类多样化的特点,所以他们进入《明史·方伎传》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于医者而言主要以道德品质及医学技术为要,而星占宗教者则明显带有皇权附庸之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修订点校本张廷玉《明史·张居正传》中,笔者阅读了《文忠公行实》等13种关于张居正的传记。这些传记对张居正或基本否定,或基本肯定,或全面赞扬,或回避对张居正的政治活动进行记载。这种状况的形成,各有其时代背景。了解这些情形对正确看待和使用这些传记,甚有必要。前人对张廷玉《明史·张居正传》曾作过一些有益的校订,而尚有不少因失实而应予继续校正之处,其他传记与之相异之处也有须加考辨者;对此,文中皆有具体论列。  相似文献   

3.
康熙十八年至康熙二十四年,毛奇龄参与《明史》修纂,他在史馆草拟弘治、正德朝纪、传及诸杂传二百余篇。考毛奇龄《西河集》中的《传》十一卷其实并非全是他在史馆时所拟的史稿,其中还杂有他撰写的部分清人传记。毛奇龄出史馆后,仍然继续关注《明史》修纂,进一步阐释了对"大礼议"的见解及《梁储传》的辨证。毛奇龄还撰成《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经王鸿绪审定后,收入他的《明史稿.后妃传》中,而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取材主要依据王鸿绪《明史稿.后妃传》,毛奇龄是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实际修纂者,他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明史》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时间最长的一部,因结构严密,文字精练,深受学界称赞。现在能够见到的《明史》主要有三个本子,即万斯同的《明史稿》、王鸿绪的《明史稿》和张廷玉的《明史》。这三个本子记录了《明史》修纂过程的三个阶段,在内容上既有前后承袭,又有某些差异,有的内容甚至差异甚大。万斯同作为事实上的总编,经他审定的《明史稿》,起点高,规模大,内容翔实,持论公允,为《明史》的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大师,他继承黄宗羲之学,以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建树成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万斯同一生精力所萃,尽在《明史》,他所提出的史学见解,不仅在《明史》修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万斯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明史》私定稿和修订稿,成为人们深入研究万斯同学术思想、《明史》编纂以及明代历史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又逢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先贤手泽,嘉惠学林。为了向学界集中展示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价值,深入探讨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宁波大学、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万斯同与《明史》修纂问题是明清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前后研究者甚众,但以往研究论著明显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所用材料遗漏甚多;二是对《明史》修纂的全过程缺乏贯通和综合研究;三是万斯同到底如何修史并未落实。朱瑞强先生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的研究,成果丰厚,新近推出的《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中华书局,2004年6月),更堪称耕耘多年之力作,是一部体例严谨、资料宏富、考证精详、深具传统考据法特点的学术著作,较好地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种种缺憾和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我们今天追寻和研究《明史》万稿的目的似乎还应当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因为旧时的记载,往往把凡是与万斯同相关的《明史》稿都一律称为《明史》万稿。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一种准确的提法,也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众所周知,万斯同从康熙十八年进入《明史》馆,直到康熙四十一年去世,  相似文献   

8.
张廷玉《明史·诸王世表》记载明代亲王、郡王世系,并将各郡王系于对应亲王之下,收罗宏广,虽排列清晰,但亦有讹误、疏漏之处。中华书局点校本《明史·诸王世表三》中伊藩世表10则条目中就有3则条目各含2条或2条以上讹误之处。  相似文献   

9.
康熙二十年至康熙三十一年,姜宸英曾参与《明史》修纂,他在史馆主要分撰《刑法志》及相关传记。南京图书馆藏有姜宸英《大明刑法志》、《拟明史传》两种稿本,检其内容,均残缺不全,且为孤本。姜宸英《大明刑法志》、《拟明史传》历来未被学者研究和称引,因此很有必要系统地考察姜宸英修史情况及其两种稿本的价值,以便更深入地认识姜宸英对《明史》修纂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抄本《明史列传》的撰者被定为徐乾学是错误的。该书卷首韩方卓的跋文失误颇多,不足以证明此书为徐乾学所撰。有关徐乾学的传记资料和明史纂修的史料亦可印证徐乾学未曾撰写过《明史列传》。将该书与万斯同的《明史》和王鸿绪的《明史稿》比较后,确认此书系后人将上述两书的诸臣传中各抄录一部分组合后,另题名为《明史列传》。  相似文献   

11.
康熙十二年,以明朝遗民学人自居的万斯同一改从前不与清政府合作的态度,参修了《宁波府志》。本对其思想行为的变化略加考论,指出,史学精神的感召和哲学体认的改变,是万氏走出隐居隐世行为的主要动因。以关注家族和地方“忠义”史为发端,以这次参修地方史志为起点,不仅构成万氏史学的一大特征,而且也是他最终决定进入北京史馆、参加官修《明史》工作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3.
朱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浙江巡抚,是明代抗倭战争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史学界对其却毁誉兼有,褒贬不一.论述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包括温州)海患与海禁政策,评判朱纨的功过得失,订正《明史》,并讨论“倭惠”的性质,对研究抗倭战争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万斯同幼承家学,后师从黄宗羲,精通经学,由经而入史。他以布衣参加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前后十九年,成《明史稿》。万斯同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史学事业。我们通过了解他的治学之渊源、学术之特点、对明史之贡献以及个人之品格,不仅能够全面地认识万斯同,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清初学术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6.
谢志勇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97-98,122
韩愈兼善史笔,本"实录"之精神修撰《顺宗实录》,记载顺宗朝种种腐败的人和事,既为奸佞暴戾之人,亦为忠勇直谏之士立传;记事书法,必无所苟;一事之叙,必溯原委;一人之见,具详生平。《顺宗实录》虽没有充分展现韩愈的史才,但其史传文学的价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韩湘子全传》是明末杭州书林杨尔曾编创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共30回,约20万字,主要敷衍韩湘子得道成仙并最终度化韩愈一家的故事。该小说中羼入了数量可观的诗、词、曲、赋,可谓“文备众体”,这些寄生文体共同参与了小说的构建。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寄生赋,在文体互动中也呈现出了独特的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