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群 《群文论苑》2003,(3):35-36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隆重召开,世界选择了上海,上海将还给世界一个惊喜。上海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世博会的主题,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上海西大门和后花园的青浦乘东风、抓机遇,借世博会之机响亮地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口号。文化作为经济的上层体现,青浦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大力塑造现代化城市文化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2.
左洋 《新闻前哨》2010,(8):66-66
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另有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和“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以这样一个跨地域、跨时间的“城市”概念为主题.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3.
2010年是世博年,为了更好地记录上海人民的世博感受,保存世博影像,传递世博真实记忆,上海市档案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精彩世博,档案全记录—传递给未来的城市记忆主题系列活动,《档案春秋》、《上海档案》杂志具体承办安威杯—我的世博·我记录征文活动。本次征文活动支持单位为上海安威消防技术工程公司。征文要求:  相似文献   

4.
2010年是世博年,为了更好地记录上海人民的世博感受,保存世博影像,传递世博真实记忆,上海市档案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精彩世博,档案全记录—传递给未来的城市记忆主题系列活动,《档案春秋》、《上海档案》杂志具体承办安威杯—我的世博·我记录征文活动。本次征文活动支持单位为上海安威消防技术工程公司。2010年是世博年为了更好地记录上海人民的世博感受保存世博影像传递世博真实记忆上  相似文献   

5.
作为“集锦镜头”,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整个片子中最精彩,最引人注意的镜头,应该说这几组镜头是片子的灵魂.最富有表现力,它直接揭示主题,表现冲突,提升兴奋点,调节片子节奏、组织片子结构。像画龙点睛一样,“集锦镜头”的妙用让整个片子更精彩、更好看。更能“提味”、“提神”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6.
综合治理城市环境,营造和谐、秀美、舒适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为使黄浦江成为展示上海历史风貌和现代都市风采的窗口.更好地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底启动黄浦江沿岸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韩阳 《出版参考》2010,(17):19-19
8月17日,为期7天的2010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圆满落幕。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与世博同行”为主题,共推出15万余种图书,举行文化活动420余项,吸引了全国470佘家出版单位参展,200多位名人大家亲临书展现场,25.2万申域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参加了这一文化盛典。走过七年的上海书展,作为上海重要的大众文化节日,  相似文献   

8.
化,是人类生命的光彩,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地域的名片。上海的城市精神在化血脉的延伸中孕育,回顾历史,化血脉养育了上海先民的人精神。这是城市明之源,人精神之根。而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先进化的精华。上海人对化的青睐,可以追朔到往昔久远的年代。六千年前上海先民就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崧泽化”,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人孜孜不倦的化追求,上海人结合生动的实践,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了海派化和上海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中外交流史源远流长,并蔓延至博物馆的繁荣。发挥好各馆尤其是上海博物馆这一头雁的公共文化外交功能,与全市打造“博物馆之都”乃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这一愿景高度一致。本文覆盖了多家场馆案例,以期呈现上海文博界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先行理念和实践,以及下阶段战略策略。总之,上海市博物馆的一系列践行有利于进一步讲好上海故事,传播好申城之声,继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居委文化活动室就是具有中国特色联系群众最广泛的最基层的最活跃的文化阵地;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直接体现;它在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提高市民素质、保持社区安定、体现城市文明程度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将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 我国上海正在加紧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浦江两岸沉浸在浓浓的“申博”氛围之中。“中国如有一份幸运 世界将添一片异彩。” 这是上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中国政府庄严承诺:“中国能够举办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博会。” 举世为之瞩目。  相似文献   

12.
由中法两国领导人共同倡议举办的“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它以大文化的概念,覆盖了众多领域,以多渠道的方式,牵动了两国诸多城市和地区。“中国年”期间在里尔、马赛、巴黎等城市举办的《上海一条街》、《上海周》等活动,以及“法国年”期间在上海举办的诸多项目,开创了欧亚两个文化大国交流的新篇章。其形成的档案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上海文化事业走向国际,参与国际交流的发展轨迹,对于研究和繁荣上海文化事业,塑造上海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每个家庭的生活经历中,总会有许多事物和记忆值得珍藏和纪念;在日常忙碌繁琐的生活程式之外,人们也总在寻找最个人化的兴趣和感情的寄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档案是社会的财富,当“家庭”这个词汇与“档案”联姻,将会带来怎样的精彩与惊喜?——“家庭档案”,这个听起来还颇为新鲜的名词,正悄悄地在上海市民中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在倡导“终身学习,继续教育,素质教育”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这所“大学校”如何发挥教育的职能作用,如何从深度,广度上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更好地为提高国民素质发挥作用,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之一。社区的蓬勃兴起,为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和服务找到了新的领域。建设社区图书馆,把图书馆“搬”进社区,办在国民的身边,办在百姓的生活中,把知识和信息送到百姓的家中,把先进的文化送到市民的门口,让社区居民实实在在体验到“学习的便利”,同时社区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必将成为社区最理想的“身边的学校”。  相似文献   

15.
一 上海是一个奇异的城市.开埠百年,它始终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上海是中国最早拥有私人牌照轿车的城市,也是最早出现出租车的城市.在1930年代,上海就有了自己组装生产的德国奔驰汽车了.发达的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在上海培育了中国最早的市民阶层,上海相对中国其他城市而言,它更趋平民化,更崇尚秩序和法制、更追求质量和完美,这些品质同样深深地影响着上海轿车工业的发展.可以说,上海轿车工业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上海是城市精神资源储备最充足的一个城市.  相似文献   

16.
在都市类报纸崛起的当今,党报的周刊如何办?我们办周日刊《城市杂志》做法是:避免同质化,坚持走特色之路,锻造品牌影响力。大连日报社委会针对报业市场竞争形势,于2004年9月1日开始了旨在“办读者喜爱的党报”的新一轮报纸改革。其中,就双休日党报版面少,可读性差问题,决定创办周六的《家庭杂志》和周日的《城市杂志》(均为对开四版)明确两个周刊一是抓话题:“一家一世界”,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家庭中的新观念,新问题,主打“服务”品牌;一是抓主题:“诠释城市精彩”,主打“领你认知城市”品牌。品牌的基础是特色,而特色的基础是差异伴随着报业…  相似文献   

17.
近日.黄浦区档案馆接待利用“窗口”开展了“迎世博、促服务、与文明同行”主题活动。以“环境更美、气氛更浓、工作更细、服务更优”为抓手,不断拓展档案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使档案服务“窗口”成为宣传世博、服务世博的重要平台。通过在接待利用室张贴“迎世博”主题宣传画、摆设“小海宝”、接待人员佩戴“海宝”徽章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上海世博会即将于2010年5月1日开幕。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对上海世博会园区5.28平方公里的面积,共90多万平方米的几百个场馆,您将如何参观才能不错过其中的精彩看点?为此上海人民出版社特邀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精心策划出一部面向市场,为广大世博参观者提供服务的实用型图书——《上海世博会精彩看点》。  相似文献   

19.
举办大型运动会是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机遇。南京举办青奥会,获得了一次很好的城市推广机会,得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展示南京精彩的城市文化和辉煌的建设成就。青奥会已经结束,总结南京在城市文化建设与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其他城市举办大型运动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南京青奥会在场馆建设过程中能够坚持“节俭”理念,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资源,保护了南京城市的文化生态;青奥工程建设较为成功地体现了南京城市特色,有效提升了南京城市的旅游形象和精神气质。当然,在青奥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项目跟风搭车、搬迁力度过大、建设性破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城市九章》是本小书,不到十二万字,却异彩纷呈,令人颇有“目不暇接”之感。作者陈冠中,上海出生,香港长大,就读于香港大学和美国的波士顿大学,修社会学、政治学和传播学,在香港创办过《号外》杂志,还当过电影制片、编剧;曾在台北呆过六年,现在长居北京,与京城“文化圈”“混得烂熟”。或许,只有如此“精彩”经历者,才能把香港、台北、北京、上海的本质、灵魂“参透”,才能在实不算多的文字中,对这几座城市作如此精彩生动的比较、品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