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改文章何以称谓“删削”,说来话长。早在战国时代,由于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于是人们就把竹子或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来写字。这些狭长的小竹片叫“竹简”,也叫“简策”;狭长的小木片叫“木简”,又叫“版牍”。据考证,竹简和木简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有时难免会写错。为了纠正写错的字,人们通常都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说,“简牍”指的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简牍的研究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作为一门学问,还没有一个为大家公认的正式的名称,人们只是习惯地称为“简牍”、“竹牍”、“木简”的研究,或分别叫做“秦简”、“汉简”、“汉晋木简”等等。在日本,则称为“木简学”。如果在上述诸称谓中挑选  相似文献   

3.
泥书     
说到书的雏形,人们会联想到我国的木简、竹简以及埃及的纸草,很少有人会想到“泥书”。其实泥书的译名并不确切,正确的译名应为泥版书或泥版的记录(Tablet)。泥版书是西亚考古学家赖亚德(A. H. LAYARD)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他还发现  相似文献   

4.
二、册的形制为了讨论册的形制,有必要分辨一下简与策、策与册的涵义问题。先说简与策。策原是竹子做的马鞭,后又转作树的细枝的意思。《说文》曰“策马箠也。”《杨雄方言》则说:“木细之谓之杪,燕之北鄙、朝鲜冽水之间,谓之策。”如果再联系到前面简有竹简、木简之分,以及南方用竹简,北方缺竹地区用木简,我们就可知道:策和简原相  相似文献   

5.
何谓简牍档案?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作“札”;较宽的木板,也包括竹板,称作“牍”。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辞源》中说:“简牍,即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日牍,书于竹版日简。”《词海》解释说:“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竹质简牍材料,史籍多载;以木制简,北方地区较普遍,不管竹质还是木质,据出土实物看,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简牍     
在我国,比纸更早的传统书写材料是简牍。 现在通行的《辞源》说:“简牍,即书牍。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曰牍,书于竹版曰简。”只强调了简牍在质料上不同,而对两者在形状上的区别并没说清楚。 目前在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竹简,时代最早的属战国时期。最长的达75厘米,而宽度不超过1厘米,厚仅0.1—0.15厘米。这样细长的薄片,无论如何是不能称之为“竹版”的。而且,随着文字记录普及各地,并非到处都有竹子生长可供制简,用木代竹来制简是很自然的事。考古发现表明,在汉代,与竹简同样呈细长薄片状的木简也非常流行。在敦煌、居延地区发现的数以万计的简,绝大部分都是木质的,只有  相似文献   

7.
发现"府报"--我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前推80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有确切文献记载依据的,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唐代的“开元杂报”;而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经方汉奇教授认定,是公元9世纪的“敦煌邸报”。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西北的居延、敦煌一带的汉长城烽燧中出土了数万枚西汉木简,经张涛教授考证,其中有一些是官方发给边燧兵士阅读的“府下制书”,这些古代新闻传播实物的发现,使得我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可以前推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张教授在1998—  相似文献   

8.
在没电脑时,编辑改稿是用笔。古时还有用刀的。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发现写错字,要用刀子刮去重写,因此把修改文章称“刀笔”,把擅长起草修改公文的人称“刀笔吏”。延中其意,秀才手中的笔,如擅改别人文章,歪曲或违背意愿的,亦可贬称为“刀笔吏”。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汉字书写是竖行,这大约和汉字初期的书写材料是木筒、竹简,书写工具是毛笔,汉字是方块字等有关。木简、竹简,狭窄而长,竖写起来很方便,毛笔也是从上往下写方便。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这是古代的书写方式。等到汉代以后纸虽然发明出来了,但汉字书写已有很久的历史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仍然是通行竖写。隋唐雕版印刷出现,到宋代活字印刷发明,都仍是竖排竖行。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份子学习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之前就有了书。那时制作书籍的材料是竹简、缣帛和木牍。简牍太重,缣帛太贵。而且,载有文字的竹简、缣帛和木牍,虽可以说是书,但还不能说是出版  相似文献   

11.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三节我国初期的书籍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的简策和绢帛上的帛书。古籍上有“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墨子·明鬼》)等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帛已成为写书的主要材料。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文中说的更明确:“著于竹帛谓之书”。我国书籍至此才有了定形,用竹帛写的书籍是我国正式写本书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漫谈读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  相似文献   

13.
据许同莘《公牍学史》卷二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就有汉简出土:“东观余论,记宣和中陕西发地得木简一瓮,皆汉世讨羌戎驰檄文书,行遣皆章草书,然断续不缀。”进入近代,汉简出土量大增。1930年4月,原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城烽遂遗址(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流域黑城附近)掘莸汉代木简一万多枚,绝大部分是当时边塞地区的官府文书,其记事年代起自汉武帝太初三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图书的外部特征——装帧,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最早的图书简牍中,除了木牍是散页以外,竹简都是将若干竹简编连在一起,由于竹简窄细,竹简多的——也就是字数多的图 书再卷在一起,如同卷竹帘一样.  相似文献   

15.
刘毅 《大观周刊》2013,(7):153-153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相似文献   

16.
汉简是汉朝人留下的刻写在木简或竹简上的信件和文书.从汉简里我们可以较为细致地了解汉代的边防通信情况.所幸的是这些汉简近年来考古发现很多,仅居延一带就发掘出三万多枚,它们成为研究汉代邮驿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7.
“连篇累牍”这个成语常被人误用,错就错在褒贬不分。例如:“在我国重要经济类报刊如《中国经济时报》……上揭露上市公司和金融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的报道真可谓连篇累牍、屡见不鲜”(《吴敬琏:股市不能太“黑”》,《南方周末》2000年11月2日第1版)。 笔者以为,这里的“连篇累牍”属误用。 “连篇累牍”亦作“累牍连篇”。此中“篇”,是指古代把写有诗文的竹简用绳子或皮条连在一起,“牍”,则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狭长木板。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知晓,  相似文献   

18.
古书的卷数     
“卷”是我国古籍的重要计量单位之一。一般认为,卷始于帛书,“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章学诚曾说:“向、歆著录,多以篇卷为计,大约篇从竹简,卷以缣素,因物定名,非有他义也。而缣素为书,后于竹简,故周秦称篇,入汉始有卷也。”  相似文献   

19.
1975年,任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开棺之后,除了一具尸骨以外全部都是竹简,头底下枕的是竹简,头两边也是竹简,身上是竹简,手里还按着竹简,脚底下还有竹简。  相似文献   

20.
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不少是已佚的古代医书,计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侯》、《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以上十一种,由于《阴阳十一脉灸经》有甲、乙两种本子,文字大体相同,可以合并起来算作一种,所以帛医书实际上是十种.马王堆三号汉墓还出土竹简200支,全部是医书,分为《十问》、《合阴阳方》、《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四种,内中除《杂禁方》为木简外,其余全部是竹简.以上帛书和竹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