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雨禾 《视听界》2005,(4):60-62
“连宋大陆行”由于其非凡的政治意义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对于众多媒体来说,这不啻是一场“盛宴”。“眼球经济”时代的重大新闻事件对于媒体来说无疑是打响品牌、拓展市场的良机。作为中国电视媒体的“大腕”,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此次在家门里面上演的“龙虎斗”,展现  相似文献   

2.
透过"疫苗事件"看新闻报道的风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轰动一时的“高露洁事件”刚落下帷幕,发生在泗县大庄镇的“疫苗事件”又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眼球。也许,在SARS流行为社会大众切实感受之后.新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份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公共卫生事件事关公众生命健康,社会大众对相关的新闻报道就有一种本能的知情欲望,对于媒体来说,这不啻是吸引受众的绝佳时机。但是,新闻媒体在“高露洁事件”中的表现对于他们自身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空穴来风的新闻报道所具有的风险性并不比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来得小。  相似文献   

3.
身为媒体人,看到媒体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然感到高兴。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对于媒体记超越自身角色、“越位”帮忙的现象,还是感到了隐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失信"小考     
失信,失去诚信.明明白白,无须考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多年来如雷贯耳.对于当今纸质主流媒体来说,信誉自然是其在长期运作过程中形成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瑞良 《青年记者》2007,(14):39-39
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现在,很多媒体把它当作“经营媒体”的一条捷径。那么,对于众多媒体来说,这条捷径是不是都能走得通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继“王锋恋”、“李铁绯闻”之后,“张王恋”是近来有些媒体爆炒的又一大热点。在报道过程中,那些娱记们可说是挖空了心思,用足了劲头,甚至有的还吃尽了难言的苦头。  然而,这一切最终换来的是什么呢 ?据最新报道,所谓的“张王恋”其实“完全是一个有预谋的新闻炒作”,除了绯闻主角之一王海珍大出风头之外,对于媒体、娱记和读者来说,不管其有没有先见之明,事实上还是着实被人大大地“耍”了一把。有一句不恰当的话说,这是在“集体意淫”。不过,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一绯闻事件的策划者竟是南方某大报的一个记者。这就不啻于说众…  相似文献   

8.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入世”,成为各媒体的“抢眼”新闻。尽管中国“入世”谈判漫漫长达15年,媒体也跟踪报道了15年,但对国内大多数受众来说,仍然是件新鲜事。 比如,何谓非关税贸易技术壁垒、绿色壁垒、配额限制、反倾销与反  相似文献   

9.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问。这期问,媒体到底做了些什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为什么又要在杨父自杀之后“热炒”此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崔艳 《新闻实践》2009,(11):13-15
从电视媒体人员构成比例来说,主持人仅仅占了很小的比例,更多的是节目生产一线的专业采编人员。他们是电视媒体运作的主体,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主干力量。对于如此众多而庞大的群体而言,是否具有成才的环境、成名的几率、成家的愿景,也就是说有无可能成为“三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培育人才的机制,实则是有效的竞争和激励体制,有利于电视媒体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电视采编队伍。  相似文献   

11.
谢树芳 《图书馆》2006,(2):33-35
文章认为,作为大众图书馆应当以服务群众为首要任务。“囿于学术”是一种藏书楼情结,对于研究图书馆是可以“囿于学术”的,但对于大众图书馆来说,“囿于学术”则可能“疏诸群众”。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标题是好标题?怎样制作好标题呢?“好的导语和标题是快捷的概括,它们能让读者放下手中的活,去读这篇报道”,《先驱电讯报》执行总编布里安库柏在《美国编辑》中这样写道。对于财经媒体来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经济贸易间的密切来往,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广大投资者、决策者以及新兴中产阶级就急需通过财经媒体了解更加直观明了的信息,以便其快速果断地选择。渐趋日报化的财经媒体,开始将标题的制作作为其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个窗口。财经媒体该如何在“议程设置”上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引起其阅读欲望,如何制作出吸引读者注…  相似文献   

13.
在世人震惊的湖南常德张君抢劫案中,公安机关曾经用“通过媒体施放‘烟雾弹’”的手段配合办案,①引起了人们对于媒体能否施放“烟雾弹”问题的争论。那么,在这件事情中,媒体究竟能不能施放“烟雾弹” 呢?这里有两种情况可供讨论:一种情况是媒体对“烟雾弹”并不知情,即媒体并不知道警方放给自己的是“烟雾弹”,自己的报道是被动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在原有的“思想性(即政治性)、指导性(即导向性)、可读性”的基础上,报纸媒体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必读性”概念。 这是办报人对自身要求的再一次提高,是媒体激烈竞争和市场化进程带来的办报新概念。 媒体本身具有的“必读性” 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因为工作的需要,而是我对信息的需要。我每天必接触如下报纸,才能使自己感到心里踏实一点:《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南方都市报》等,以及每周都必须接触的《南方周末》、《北京青年》、《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5.
顾德宁 《传媒观察》2005,(11):59-59
9月10日是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正巧美国知名社会问题纪录片导演葛瑞格先生途经南京。交谈之中,这位15次来华的“中国通”问笔者,为什么中国媒体在谈预防自杀问题时会频繁使用“某某自杀成功”?这么失败的做法为何要说“成功”一词呢?孩子们会怎么想?他还问我,中国记者在报道自杀时有无“用语守则”?他们是否受过正确把握自杀报道尺度的专业训练?这两点在欧美国家是有要求的。  相似文献   

16.
传媒资讯     
南京开通自杀救援网专业性的自杀救援网站“中华自杀救援网”9月10日在南京正式挂牌。这是记者从南京市首届“珍爱生命,拒绝自杀”预防自杀日活动上获得的信息。“中华自杀救援网”由共青团南京市委、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共同设立,主要为有自杀倾向和有心理问题的人提供求助平台和倾诉平台,同时为自杀预防和自杀救援知识的宣传普及提供空间。据悉,该网站目前在全国已  相似文献   

17.
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通过对2000年至2003年我国四份报纸[《人民日报》(全国版)、《南方周末》、《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的自杀新闻报道行内容分析,来探讨我国媒体如何建构自杀议题。研究发现,我国媒体对自杀议题的建构尚处于“事件性”报道阶段,亟待迈向“资讯性”传播阶段。  相似文献   

18.
从"媒体崇拜"到公信力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有才 《青年记者》2006,(23):41-42
“媒体崇拜”不是公信力 “媒体崇拜”在我国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其基础是化缺乏对化的渴求,主流是信息缺乏对信息的渴求,尖端是思想缺乏对思想观念的渴求。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广泛刊登各种指示并要求受众进行学习,其宣传作用被广泛而巨大地使用,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媒体,而是承担了一定“政府件”作用,很多人甚至要在媒体信息的字里行间读出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地位被时局抬升,“媒体崇拜”广泛存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媒体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是党和政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报纸上这么说的”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续上期 )二、关于“效率”与“品格”的意义与评价“效率”与“品格”的功能追求 ,对于社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应当作何评价 ?对于电视传媒又有怎样的意义 ,应当作何评价 ?这是我们研究电视传播艺术功能所必须探讨的问题。(一 )“效率”提高的意义及评价电视生产与传播“效率”的提高有其电视媒体自身的意义 ,也有其普遍的社会意义。从社会意义来看 ,对于社会经济———产业系统的调整与发展 ,对于市场———消费系统的拉动与推进 ,对于技术的创新与进步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电视媒体自身意义来看 ,对于提高电视生产力、调整电视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迎接WTO时代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个时期 ,我们一些中央新闻单位的同行遇到一起 ,总不免谈及WTO时代的中国媒体 ,那是个什么样的竞争格局?虽然一时不能有清晰的画面 ,但大家的忧心忡忡是差不多的。随着国外资本的大规模进入 ,中国的市场经济将会出现一个新的竞争态势 ,媒体市场和媒体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就国内目前媒体市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来看 ,今后十年的历程 ,对于中央一级的综合类报纸来说 ,将是一场非常严峻的挑战 ,市场的竞争与瓜分将非常残酷。中国媒体的结构性矛盾这么突出 ,将来一旦要靠市场调节来解决结构问题 ,那么谁将遭遇新一轮淘汰?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