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超导材料去年,日本科学家发现二硼化镁在零下234℃时成为超导材料,超过了此前金属化合物创下的超导温度。二硼化镁的优点是成本低廉,加工容易。美国科学家将氯仿和溴仿掺入C60分子,使C60分子的临界温度从零下221℃上升到了零下156℃。  相似文献   

2.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M·拉盖博士领导的科研组,宣称他们研制成功了临界温度为250K(-23℃)的氧化物超导材料,此前美国曾研制成功临界温度为153K的超导材料,法国的新成果将临界温度提高了97度,迈出了通向室温超导的关键性一步,引起科技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1991年,科学家终于获得一个重大的突破,便是发现了碳—60超导体。碳—60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集束分子,形似足球,故又称“足球烯”。它是除石墨、金刚石之外的碳的第三种同素异构体。早在20年前,人们便预测到它的存在,但直到1990年,科学家用电弧放电的方法,才开始能够大量合成这种物质。1991年4月,美国贝尔研究所发现加些钾,会使碳—60成为超导体,其临界温度为18K。5月美国多家研究所用铷取代钾,使临界温度一下子提高到30K。7月日本电气研究所通过加入铯,使其和铷生成化合物,又使其临界温度提高到33K。我国北京大学在去年7月也已获得掺钾和铷的碳—60超导体样品,其临界温度从开始时的17.9K提高到29K。这次,又获得了临界温度为37K的掺锡碳—60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定条件下,对材料通以电流时,材料失去电阻的性能(也叫零电阻特性),被称之为材料的超导电性。长期以来,虽经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但始终无法使超导临界温度有很大的提高。1986年春,设在瑞士苏黎世IBM实验  相似文献   

5.
自从人类发现物体的超导电性以来,人们不断探索物体超导电性的机理,对其认识不断加深。同时,对于超导材料的研制开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已从最初的4.2K升至200K左右。近年来,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使超导材料在常温状态下得到应用成为可能,超导材料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6.
科学事件     
日刷新单一元素超导临界温度纪录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清水克哉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使钙在零下248摄氏度的条件下出现了超导现象,刷新了单一元素超导临界温度的最高纪录。此前,锂以零下253摄氏度的超导临界温度保持着这一“高温”冠军称号。研究人员将钙夹在钻石中间,并向其施加压力,然后通过安装在钻石上的电极测量电阻,分析钙电阻的变化。结果发现,当压力超过300亿帕斯卡时,电阻  相似文献   

7.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发现了超导现象,虽然临界温度(转变温度)太低,但人们十分清楚超导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苦苦探寻、研究临界温度较高的超导材料。然而75年过去了,却收效不大。1986年柏乐兹和缪勒发现临界温度稍高的超导体,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由此掀起了一场高温超导的研究热潮。但是,又是20年即将过去,人们梦寐以求的室温(300K)超导还没有攻克,足见超导研究进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8.
德国科学家在 9月 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说,他们研制出了临界电流强度高的钇钡铜氧化物超导体,可望大大降低用超导线路传输电力的成本。 钇钡铜氧化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为零下 180摄氏度左右,因此它能够用沸点为零下 196摄氏度的液氮进行冷却。由于液氮价格便宜,有可能用这类超导体实现低成本、低损耗的电力传输。 但当超导线路里的电流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线路就会失去超导特性,这一临界值称为临界电流强度。以前研制出的钇钡铜氧化物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强度都较低,输电能力极为有限,难以付诸实用。 超导材料由晶体…  相似文献   

9.
美国朗讯公司所属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不久前成功地将三氯甲烷和三溴甲烷掺入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球状碳分子——巴基球,制备出超导转变温度达117K的新型碳60材料。 碳60分子及高温超导现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物理学的两大突破,如今科学家把这两项突破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贝尔实验室解释说,三氯甲烷和三溴甲烷添加到由碳60构成的晶体中将增大巴基球间的距离,降低分子间的  相似文献   

10.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所的科学家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磁场感应超导现象”。这一发现打破了迄今为止认为强磁场会使超导物质的超导性消失的概念。 该所的宇治进也等人,将一种名为BETS的导电有机高分子与氯化铁离子以人字型结构一层层累叠起来,形成复合晶体。其后他们发现,在摄氏零下273.09度的极低温和18特斯拉的强磁场下,晶体电阻为零,呈超导状态。同时,科学家们在摄氏零下272.75度和19特拉斯条件下也得到了该晶体的超导态。 科研人员认为,这种超导物质在强磁场下的超导机制有待研究,但很可能不同于现有的超导体。他们认为,晶体中的氯化铁离子在超导性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从富勒烯发现以来,科学家被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所吸引。富勒烯C60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抗氧化性、催化性能、超导性、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众多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富勒烯C60及其衍生物材料在光学、电学、催化和生物医药等方面应用研究,并展望了富勒烯C60及其衍生物材料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科院上海冶金所最近制备的钇钡铜氧高温超导材料,经复巨大学和国家超导中心用连续直流法测试验证,在临界温度为77K,磁场强度为7.5至8.8特的条件下,临界电流密度大于9.7万安/厘米~2.这一结果不仅在国内领先.也大大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目  相似文献   

13.
材料科学是近年来与化学有关的科学研究热点,材料工业和新材料技术是现代经济支柱之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标志,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题的解题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挖掘例1近年来,科学家在氦的气氛中给石墨通电,使石墨挥发,在石墨挥发的黑烟中发现了C60,它的金属渗入物具有可贵的超导性质.北京大学首先将C60渗锡,获超导转变温度为37K的好成绩.试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关于C60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种共价化合物(B)是碳元素的一种同素异形体(C)C60是碳元素的一种同位素(D)摩尔质…  相似文献   

14.
一项原本为国际空间站设计实施的实验最近促使美国宇航局地面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在空中悬熔形成的全新类型的玻璃。借助静电场使物质漂浮在空中,科学家们可以制造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玻璃材料。由于不与容器接触,因此不会掺杂上任何杂质。这种玻璃有许多潜在的用途,譬如可以作为新医疗激光和工业激光的核心元件等等。目前该玻璃正在几个项目中进行应用测试。这种被称为REAl(稀土氧化铝的缩写)的新物质是由美国航宇局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的静电浮力器实验室首次开发研制的。科学家们的实验选在一个真空容器中进行。他们使用静电场…  相似文献   

15.
超导集成电路能在低功耗情况下高速运算。科研人员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把注意力投向超导体,试图用它取代大规模使用的半导体。然而,由于制作工艺繁琐以及逻辑电路设计中存在问题,超导集成电路一直未能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 美国研究人员近期研制出一种新型超导集成电路,它的时钟频率能够达到100千兆赫兹。这种“高速单通量量子"逻辑电路采用了超导材料——铌。为了保证内部电阻接近零,这种逻辑电路需要在温度为9K的超低温环境下运行。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研究人员撰文称,此次设计的超导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可靠、运算速度快、电路内部结构紧凑,5年后就有可能投入商业应用。  相似文献   

16.
1 超导辐射热测量仪 超导辐射热测量仪是利用超导隧道结制成的设备,它吸收不同物体的能量,按背景噪声温度分类并加以比较,从而识别目标,测量灵敏度高达1O—12瓦。这种精度是目前任何其它辐射热测量装置无法比拟的。尤其是远红外区域(波长50—1000微米),其它辐射热测量仪效率显著降低,它就更显得优越。实践表明,由超导隧道结制成的红外光谱仪在分析物质结构时十分有效。由它制成的红外照相机和辐射计可以发现黑夜或隐蔽物中的军事装备和人员。用到医学上,它成为能够照出人体表面温度分布—热像圈的检测仪、大气温度和湿度监视也是它潜在的应用领域。 超导辐射热测量仪比热电偶法、半导体热电阻法优越。因为在低温条件下它的热噪声小,因而对于热响应的灵敏度高,并且在临界温度附近超导体的电阻温度系数非常大。例如,高温辐射使超导锡探测元件温度改变10~(-4)K时,它的电阻变化所产生的讯号就大到可以测量出来。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三井化学公司研制成功可发纯红光的有机场致发光材料,在此基础上可望制造出切致发光全彩显示装置。场致发光是指在固体材料上施加电场导致发光的现象。与液晶相比,场致发光材料的反应适于显示动态画面。并且,它会自己发光,不像液晶那样需要背照光,因而耗电少。它适于制造便携式信息处理终端的显示器,有广泛用途。但此前,在红、蓝、绿三原色中,红色有机场致发光材料尚未开发成功,这使得用场致发光材料制造的显示器无法实现全彩显示。据报道,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纯红色有机场致发光材料,是由电极、空穴注入运输层、发光层和电子…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证实,在飞机发动机突然爆裂、强风使铁桥崩塌等惨祸发生前,机身、桥梁上都会产生异常震动,这实际上是“金属疲劳”的一种征兆。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新近研制出了一种“聪明涂料”。这种涂料初看和普通涂料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涂料中掺入了钛酸锆酸铅粉末。将“聪明涂料”涂在金属板上,再敲击金属板使其震动,涂膜中便会产生电流,这可以作为研究人员分析金属疲劳程度的信息。比如,将该种涂料涂在飞机机翼上,然后经常测定涂膜中产生的电流,一巳发现异常电流,立即实施紧急精密检查,及时查明原因,便可排除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19.
德国多家科研机构最近宣布合作研制成功以普通有机聚合物为核心的太阳能电池。 目前的太阳能电池主要依靠硅或稀有金属合金制成的面板实现光电转换,其昂贵的价格妨碍了太阳能电池的普及。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德累斯顿大学、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发现,普通PVC聚合塑料颗粒就可以实现光电转换。 研究人员发现,当聚合塑料粒子受阳光照射时,其表面碳原子的电子振动明显加快,振幅加大,但返回碳原子轨道的速度却慢得多,这样在若干微秒的时段内就形成了电子-空穴对。 为了使这种电子-空穴对形成电流,研究人员制成了一个“夹层",它一面是金属铝,另一面是锌-铟金属氧化物,中间填充塑料粒子。这样的“夹层"本身在两层之间就存在电场,聚合塑料粒子起到了绝缘层的作用。但是当阳光照射的时候,由于聚合有机物的碳原子产生电子-空穴对,带负电的电子向铝金属层流动,而带正电的“空穴"向锌-铟金属氧化物层流动,结果就形成了电流。 领导该项研究的弗拉基米尔*迪亚科夫称,有机太阳能电池板目前能产生800毫伏的电压和每平方厘米5毫安的电流,稳定的光电转换效率约为2%。他说,这种电池产生的电流是硅太阳能电池板的1/5~1/8,但经过改进后可提高10倍。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设法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阿根廷科学家在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家的协助下,将经过特殊处理的人类直肠癌细胞注入到健康老鼠体内,激发其免疫能力,然后再从这些老鼠身上抽取细胞注入到患有乳腺癌和淋巴肉瘤的老鼠体内,实验证明这些被注入疫苗的老鼠体内产生了抵抗力,使原先的乳癌和肉瘤停止生长,甚至在注射疫苗4个月后,肿瘤细胞仍无法生长。 研究人员称,有望用这种方法制出一种癌症疫苗来对付多种癌细胞,这将给癌症疫苗的研究带来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