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似根     
年轻记者问我一个问题:哪个更重——事业?还是情?包括乡情、友情、亲情、爱情。我说:这是两码事。都重,并不矛盾。我举了,两个例子:一次,去见季羡林先生。他说他写过一篇小文章,是怀念老舍先生的。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回他们偶然在“四联理发店”相  相似文献   

2.
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学,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甲老师教学片段《早》第7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生: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师:这个“早”字是怎么来的呢?默读课文,然后交流。(生复述)师: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听出什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我觉得鲁迅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生:我知道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可贵的就是书中说  相似文献   

3.
情似根     
年轻记者问我一个问题:哪个更重——事业?还是情?包括乡情、友情、亲情、爱情。我说:这是两码事,都重,并不矛盾。我举两个例子:一次,去见季羡林先生。他说他写过一篇小文章.是怀念老舍先生的。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回他们偶然在“四联理发店”相遇.点点头,打了招呼,各自坐在椅子上让师傅替他们理  相似文献   

4.
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我觉得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科学家或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什么叫好人?毛主席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求似乎是太高了一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根据现实情况,这一标准我觉  相似文献   

5.
文哲季羡林     
认识季羡林先生,完全出于偶然。1996年6月1日,我客居京城东皇城根下一家宾馆。那天早晨,我的朋友苏东河找我说:我约好去北京大学看望季羡林先生,你想不想和我一起去?听到季羡林的名字,我怦然心动,脱口说道:去!当然去。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20世纪中国  相似文献   

6.
一日到年级组做日常巡查,在一年级办公室见到一个男孩,正站着扒在教师书桌上写什么。凑近一看,小男孩正在写检查,只写了几十个字,因有些字不会写空着,其意我不完全明白。问他咋回事?他说是吃早餐的时候不小心把同学的牛奶拂到了,正好倒在那位同学的身上。没想到那位同学大哭大闹起来,其他同学也跟着起哄,教室秩序一时大乱,老师便要他到办公室写检查。他写的最后一句话是“qǐng老师月亮我”。看着他写的“检讨书”,我不由地想笑,但我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7.
书架     
《教育》2008,(26)
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作者:季羡林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奥运前夕,季羡林先生迎来了他97岁生日。这位出生在清朝末年的世纪老人,见证了100年来中国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巨变,我们也有幸通过这本自传,来了解他传奇的一生。这是第一部完整记录季老一生经历的书,从一个农村贫穷的孩子成为  相似文献   

8.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质兼美,教学价值很高.面对八年级的学生,如何设计教学,既贴近学情又充分体现本文的文本特征呢?或者说,如何把“这一篇”放到“这一班”来教学呢?我是从三个方面做的.  相似文献   

9.
都说季羡林先生写的东西朴实无华,可你不一定能读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文章不长,我读了好多次,以为一目了然,以为枯燥无味,觉得他说的就是大白话,就是在实实在在地讲述,讲述他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于是课堂也是让学生找找“从哪里看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圈画勾点,却始终走不进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当年在答复北斗杂志社关于“创作要怎样才会好”的一封信里,列出了他自己的八条经验,其中第二条叫做“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此语后来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这当然有它的道理。  相似文献   

11.
情是根     
年轻记者问我一个问题:哪个重要———事业,还是情?包括乡情、友情、亲情、爱情。我说:这是两码事,都重,并不矛盾。我举了两个例子。一次,去见季羡林先生。他说他写过一篇小文章,是怀念老舍先生的,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回,他们仍然在“四联理发店”相遇。点点头,打了招呼,各自坐在椅子上让师傅替他们理发刮脸。完了事,老舍先生先走了。等季先生到柜台上付款时,收款员悄悄地对他说:刚才那位先生已经替你付了。季先生大为感动。他觉得这是一份情谊。什么都不说,只是很小的一个动作,却给了你很大的温暖。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有人关心着你,替你…  相似文献   

12.
一位老留学生的风范──记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如渴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这是曾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散文《春满燕园》中的一段文字,内容淡雅、朴实、隽永,极富情感,深受师生的喜爱,散文作者就是遐迩闻名的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从17岁开始写散文,几十年未曾辍笔,共创作了80多万字的散文。…  相似文献   

13.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这句名言的版权属于谁?似乎属于季羡林先生。新华网上搜得源于去年7月19日《光明日报》的“季羡林先生语录”,有一条是:“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相似文献   

14.
1997年11月24日我和张奠宙教授在陈建功先生的女儿,供职于浙江省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陈瀚兑女士陪同下,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陈建功先生故居. 故居设在人民中路354号.推门进去,是个占地一分多的菜园子.我们沿着园中的石径,来到一座江南古城特有的旧式台门前.门前镶有一块绍兴市人民政府所立的石匾,上写“陈  相似文献   

15.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先生这首诗意象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了一幅色彩变化、宁静和谐的晚秋图。  相似文献   

16.
1942年,国内物价飞涨。胡适听季羡林说陈寅恪一家食不果腹,立刻托季羡林送上3000美元,但陈寅恪坚辞不受,胡适想了一个陈寅恪能接受的办法,他提出将陈先生不需要的书抵扣这3000美元,于是季羡林奉送上3000美元,并替胡适拉回一车书。这车书,胡适捐给了一些社会机构。著名学者陈之藩青年时,胡适先生给了他一张四百美元的支票,资助他到美国留学。陈之藩后来有了钱马上就还给胡先生,还写了一封信致谢。胡适接到信后给陈之藩写了回信:"之藩兄:谢谢你的来信  相似文献   

17.
一 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核心)复兴的世纪。现在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影响人类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臭氧层被破坏、粮食生产有限、淡水资源匮乏,等等,这只有中国文化能克服,这就是我的最后信念。”(《季羡林妙语录》,新星出版社)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智慧无国籍。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传》序饶宗颐(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山东大学蔡德贵先生撰《季羡林传》,来书要我写一篇序文,我是万不敢当,亦万不敢辞;在踌躇和耽延的交织心态之下,几个月不敢下笔。首先让我表示一点歉意。从我肤浅的考虑,常见的学问家,可能有下面几种类型:一是才士型,...  相似文献   

19.
《教育》2007,(24)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最近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人欢喜。"  相似文献   

20.
<正>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我读过先生的《追忆似水流年》一书后,了解到先生的性格除了坚韧,也有柔情的一面,并从中感知到了他的真情追忆。这本《追忆似水流年》,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人与读书的散文。全书共分两辑:"数风流人物"、"读书破万卷"。深浅不一的追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