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新鑫:陈老师,您还能想起您什么时候和莫言老师认识的吗?陈思和:我和莫言认识并不早,在我看来,批评家和作家不能走得太近,如果太熟悉了就会影响判断。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就写过关于莫言的评论,那时我很关注他。  相似文献   

2.
从观察作家创作心理角度出发,关注伟大的作家莫言在小说中的心理投射态度和情感投入程度,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发现莫言的小说十分持重早年的经验叙事,而且是以那些挫折性的经验作为底识的。可待到他的经验叙事无法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作家便产生了动摇,代之而起的是无尽深刻的感念。这种带有思念性质的感激与感动,以及经验和感念具有的共性特征,也正是莫言小说艺术发端之源。  相似文献   

3.
鲜语录     
"我就希望大家把对我的热爱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把对我的作品的关注普及到中国当代文学上,把对我个人的关注普及到所有的作家身上。"——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莫言斩获201 2年诺贝尔文学奖,霎时间整个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国,莫言已出版的小说在国内外都卖得脱销,"莫言"两个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着全球各大媒体的  相似文献   

4.
佚名 《课外阅读》2012,(24):34-36
因为莫言,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国人空前的关注。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文学最高和唯一的标准,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议,诸如托尔斯泰、卡夫卡等伟大作家甚至都被排除在诺奖之外,而且,正如莫言本人所言,无论获奖  相似文献   

5.
央视网消息:莫言终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全球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这也成为世界关注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契机。1、《纽约时报》: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是为期一周的诺贝尔颁奖的文化高点。该报评论称,过去10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他的获奖也打破  相似文献   

6.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往往一生只写一本书,只写一个人。那本书就是作家自己的生活,那个人就是作家自己。莫言被称为“草根作家”。出生在农村。从小学没毕业到成为世界著名作家,莫言走过了一条坎坷艰辛之路。他在获奖感言中觉得“这事儿就像一个童话”;他又曾说:“写小说就是过大年。”莫言一路写来,又是充满着芳香甜蜜的。痛并快乐着的莫言!  相似文献   

7.
3月29日,大陆作家莫言与台湾作家张大春在三联书店举行了一场名为“讲故事的人”的主题对话活动。对话中,莫言在对比两岸作家的创作与生存状态时称,相对于台湾作家专职写作面临生存危机来说,大陆作家因为有各级作家协会补贴,所以没有太多来自生存方面的压力,反倒过于养尊处优。在莫言看来,尽管大陆幅员辽阔,作家们视野开阔,但是和台湾的作家们一谈到知识,  相似文献   

8.
, 《初中生》2013,(1):4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上世纪80年代,莫言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通过天马行空般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教材既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那就要将教材置于课程文化的原则下进行选编。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摘得此项世界顶级文学奖,消息传来,莫言立马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他的作品当晚在宣布后即引起高度关注,如上海书城迅速作出反应,连夜将他的书在一楼显眼处开出专柜,第二天即告售罄,一时洛阳纸贵。北京的语文出版社即表态说,"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我们的  相似文献   

10.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文学界、影视界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由此,莫言也从一位"有限度"的作家成为众人瞩目的"文化英雄"。在这股"莫言热"的背后,需要冷静地思考:莫言的成功不单单是因为其获得了诺奖。莫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的文学审美判断力,悲悯的人间情怀,以及非凡的创作个性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基于此,主要对莫言作品中的美学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对表现力、作家审美判断力以及评奖制定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文学审美价值判断尺度的探索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对“8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后"这个概念最早用于称呼1980年~1989年出生的作家。近两年,人们对"80后"的关注,已经从最初的青年作家到整个80年代出生的群体。目前,高校在校大学生正是"80后"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以及诺贝尔奖与中国等问题,学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构成了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内容之一。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成为第一位得到文学界以及国家体制认可的中国在地诺贝尔奖得主。莫言获奖后,有关莫言获奖本身以及中国语境中的诺奖等问题的评价,褒贬不一,形成了后莫言时代的新的诺贝尔奖焦虑。文章引入近代世界史上与殖民相关的制度殖民、新殖民和后殖民三个阶段的方法或背景,来阐释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获奖之后受到了越来越多影视圈人士的关注,如何改编莫言小说成为摆在电影人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小说文本的选择、改编风格的追求以及改编方法的适用三个方面总结了以往莫言小说电影改编的经验,希望这对中国电影人开发"莫言小说"这座文学宝库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早在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中就曾说过,"如果有可能让我来选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那就是莫言"。 18年的修炼,18年的等待,2012年10月11日下午13时,瑞典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不仅是莫言个人的荣誉,更是中文文学的胜利。在他的文学世界,他将"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故事、历史记载及当代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用自己灵动的语言,为文学与社会之间构筑一个连接的桥梁。然而莫言的作品为何能引起世界关注,如何通过莫言的文字来透析人与社会的共性,让我们在本期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90年,藤井省三翻译的《秋水》出版,也成为日本最早的莫言文学译介者之一.藤井省三在翻译莫言文学之初,就显示出对莫言文学价值的清晰认识和深厚的文学批评张力.1991年,藤井省三对莫言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评价,与21年后授予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基本一致.藤井省三关注莫言文学的发展,在将莫言文学译介到日本方面,保持...  相似文献   

16.
牛锐 《辅导员》2013,(2):24-25
读书,无论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不少名家已多次强调过,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前段时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莫言的成长之路,成功之道也受人们关注起来。但研究莫言的人却发现,莫言不仅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高材生,而且他在读小学五年级时因"文革"  相似文献   

17.
作家莫言常常关注饥饿题材,这与莫言的童年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他有苦难的经历,所以在莫言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饥饿情结。这种饥饿情结常常表现在四个方面:描写人物的饥饿生活、描写底层人物的艰难处境、饥饿成为创作源泉、饥饿主题和语言风格的成型。  相似文献   

18.
作家声音     
正莫言称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作家莫言日前应邀参加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兰州·全民共享"公益项目系列活动《金城讲堂》,莫言本次以《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为主题,让兰州市民零距离领略文学大家风范。说到本次讲堂的主题《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莫言表示,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我讲的故事源自家里人的、左邻右舍的人们的、村子里的人,素材  相似文献   

19.
伍丹  朱渝 《文教资料》2010,(26):20-21
莫言,中国20世纪80年代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作品中充满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本文从莫言小说的语言风格、故事情节、叙事手法三方面出发.对魔幻现实主义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作一个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作为首位摘得此桂冠的中国作家,莫言受到了来自全世界读者、评论家等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其几部作品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本,汇集了西方学者、教授、评论家通过其英译文本对莫言及其作品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