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典的人体躯干画像,在那些于石膏模型中学习绘画的年轻艺术家笔下已变得毫无创意.而马格里特从一全新视角展开创作,但却无意展现自己对画作主题的情感诠释.他采用了一种有些偏离当时处于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画作传递出一种和谐的美感,而这种美感通过画中蓝色的大海和晴朗的天空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迎回归、庆国庆”的展览中,一幅《芦花鳜鱼图》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专家对此画作的评价为:构图有开有合,画法洗练纵恣,师传统,融现代;而普通的观赏观后感是:画得传神逼真,耐人寻味。此画后被中国美术馆收为馆藏作品。有心人留意画作的署名,方知是当今北京画界颇为活跃的青年画家一一京东大迟所作。  相似文献   

3.
这幅画创作于1945年,整个创作过程就像是一次奇遇。在画作中,一面墙成为整个画的背景,墙的颜色是柔和的淡紫色,而地面的部分颜色加深,两个古怪的人体模型更采用紫红色调,整体色彩由浅到深,由冷到暖。  相似文献   

4.
"象外圜中"本自《二十四诗品》,王夫之引而申之,以此作为诗中"景象"的美感要求:"圜中"即诗中所绘之"景象","象外"即诗中未言之"情感",诗歌应由"圜中"而至"象外"。为论证这一观点,王夫之引入了画论中"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说法,意在借上乘画作中"以实见虚""以少见多""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生势"过程,来阐明诗歌中"无字处皆其意"的"势"之生成过程。画论与诗论,在"超以象外"的层面上达到一种美学的契合。这实际是对"象外圜中"说的"诗画合一"式阐释。王夫之对"象外圜中"说的阐说,开启了内视觉的维度,这对厘清古典诗论中"诗中有画"的内涵,乃至重新认识其现代意义,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这幅三维的画作创作于1929年,对空间的舞台式处理有别于作之前的作品。画中一门大炮直对着左上角的妇女躯体,这门大炮在画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不是一门玩具大炮,一位军事专家认出它是一门法式15厘米口径的榴弹炮,这种大炮被用于1914至1918年间。如果确是如此的话,就说明马格里特并不是凭空想象地创作,而是以现实中的实物为依据,并从中得到创作的灵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艺术市场的价格指标 徐悲鸿画作的价格多有据可查且涨幅惊人。1915年,20岁的徐悲鸿为《谭腿图说》所绘的100多幅体育挂图,首次得到的收入仅30元;而1942年他在大理为抗战义卖的50余幅绘画,收入达两万多银元;其所绘的马每匹300块银元,而当时80块银元便可在大理买一匹活生生的好马。至新世纪以来,徐悲鸿画作在拍卖行大量出现并不断刷新价格纪录,由此成为引领中国绘画市场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7.
野兽派画家鲁奥年轻时曾给德加看自己的画作并道歉说,这些艺术品可能影响其他艺术。德加回答:“人人都有自己的父母,都可寻根溯源,但我们不能再回到中世纪了。”德加暗示,野兽派来自两个源泉,一是高更,二是梵高。以色彩见长的野兽派逐渐获得认可并为随后的画派接受。而马蒂斯正是仔细研究了上述两人的作品后,才将画作的三维传统拒之门外,开先河寻求超现实色彩画风。  相似文献   

8.
1996年10月19日下午3时,题为“孩子眼中的世界”的《中英儿童绘画展览》在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开幕了一前来参加开幕式的300多名观众中何人入也有孩子,摩肩接路挤满了中国驻英使馆文化处办公楼一层的三间大厅和过厅,人们兴致勃勃地仔细观赏着挂满四壁的画作,不时发出赞叹之六,川百_热烈地议论、比较看中英两国儿童画作题材、风格和表现?法上的差异以及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交流的意义,纷纷时举办者把两国儿童画故一起展览的构思给予高度评价,展览共展出95幅作品,其中55幅是中同儿童画的,其余40幅出自英国1[童之下一中同儿童画选…  相似文献   

9.
于涛 《世界文化》2008,(11):1-1
虽然马格里特变换着画作的名字和布景,但却在大约40年的创作生涯中一次次重复着马背上的骑师这一主题。他首次创作这一主题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充满幻想的探索阶段。马格里特摸索出一种有别于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及一些抽象派画家的表现手法。画家试图给我们身边看似平淡、呆板的普通事物注入一种非同寻常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这幅画是马格里特晚期的作品,是受邀创作的。尽管他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邀约,但还是认真对待,充分发挥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想象。画作的题目借用了法国象征主义作家克罗代尔一部小说的名字。玫瑰花是这幅画的主题,这一主题一直都对马格里特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可以激发他的创作欲望。他在对立体主义画法进行初探的阶段,曾经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创作了一幅裸女图,画中裸女的胸前就画了一朵玫瑰,艺术效果突出而强烈。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演艺圈的明星们不仅忙着演戏唱歌,还忙起了书法绘画。而且,还不是玩票白忙活。今年3月,主持界“大姐大”倪萍的画作《韵》在一慈善拍卖中以118万元的高价成交。陈道明的书法作品《居高声远》拍出35万元高价,姜昆一幅书法作品价格也在3万元左右,而赵忠祥画的驴则在3~5万元之间。学术名人易中天一幅《鹭岛雄风》书法作品在2月26日的一场慈善义拍中以6.5万元成交。  相似文献   

12.
气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主要有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三个不同层面的美学意义。在绘画表现对象层面,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画面中所有表现对象之气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一个气场。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现出这个气场来。在画家层面,气是画家的个人风格。它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两个组成部分,两部分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而在绘画作品层面,气则是一种偏重于刚性美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画作的笔墨技巧和结构安排上。气使得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中国绘画与众不同的宇宙观念和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13.
《空画框》     
马格里特曾经画过挂在墙上的空空的画框,中间没有画布。这幅作品描绘的也是装有护墙板的墙壁上挂着一个画框。画作几乎没有纵深感,除了护墙板和画框的投影可以参照。我们不能从中观察出墙壁的远近、高度和宽度。画框中也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露出砖墙,如此逼真,连微小的细节也没放过,让人毫不怀疑这就是房间内灰色墙皮下的墙体部分。画中没有任何前景,画框中裸露的墙体使这个房间看起来很奇怪、很虚拟。墙壁上的这种切割手法马格里特在其他画作中也应用过,也是这种画中画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谜一般的不朽画作《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留给后人的传世名画。作为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它虽然创作于五百多年前,但即便到了今天,依然被层层神秘面纱所包裹。关于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她的神秘微笑,以及画作真假等问题,人们—直众说纷纭,没有确切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文化》2004,(3):1-1
克里马申是前苏联名水彩画家、插图画家,原《星火》杂志美术主编。他的水彩画和插图作品发表于杂志上,五十年代流传到中国,一时成为美术界非常受欢迎的作。他的画作风格潇洒,重笔意表现,色彩洗炼而生  相似文献   

16.
典型的北方景物:无边无际的土地,略显清冷的远山,散落的村舍……以及缺席于画面却又仿佛无时不在的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生存繁衍于这片土地的人们……品观王建彬先生的画作,平凡与平和中总会让人莫名地平添一缕伤感。  相似文献   

17.
舞蹈创作和舞蹈欣赏都离不开舞蹈美感。编导家们在别人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了美的事物,他们运用美的舞蹈形式表现和反映美的生活内容,其目的是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传达给观众,以使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感染和鼓舞。而观众又必须经过对舞蹈的审美感知,才能体会、理解并通过想象再创造,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思想上受到影响。因此舞蹈美感也是进行舞蹈交流和舞蹈传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提高对舞蹈美的感知、理解的水平,加强对美感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研究和了解,无论对舞蹈创作还是对舞蹈欣赏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 "快乐",在个体体验中无疑是一种心理的快感,伦理上被认为是一种幸福感。在一般美学原理看来,快感是有待于升华的粗鄙"美感",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幸福感的"快乐"一旦脱离了利与善的束缚和价值要求,它本身也便成为一种美感。在先秦诸思想家中,孟子较早注意到伦理与审美意义上的快乐。他追问了快乐的政治伦理根源;并依据主体的不同身份和地位,分析获得快乐的现实根据;最后暗示了世俗快乐上升为审美境  相似文献   

19.
康弘 《世界文化》2005,(3):23-26
在人类历史中曾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其中有海难、地震、火山、瘟疫等,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的威胁。面对强大的自然界,生命是那样地脆弱和渺小,常常被各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毁于一旦。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还有一种更加强大的武器能够与灾难对抗,那就是人类的精神与灵魂,人类正是靠着一种信念与坚强不息的精神,战胜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从而将生命延续至今。而人类的灵魂却常常要靠作为人类理想的艺术去拯救。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的天灾人祸之后,艺术依然不朽的原因所在。绘画艺术在一开始是以记载和描述历史及心灵事件的功能出现的,它能够激发和唤起人们对于当下美好生活的热爱。在世界绘画史中,我们随手就找到了以下这样一些记载灾难的画作,我们在震惊那样的灾害出现和怜悯当事人的同时,也在庆幸自己的存在和企盼噩梦不再回来。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革”刚刚结束的年代,天津一幅名为《山花烂漫》的绘画,以迎春花的绽放形象地表达了当时人们迎接新时期心花怒放热烈情绪,因而在全国美展中记得普遍赞誉,该画作的两名作都是天津人,其一是画界耳熟能详的孙其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