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漕运连接着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区域,其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汉唐期间,漕运为东西方向,由东至西;唐宋期间,漕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进一步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方向的不断变化,意味着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上的地域关系的变动,总体趋势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分立北南,南粮大量北运。这一变局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另一方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尚可发挥其调控与制衡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此外,漕运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生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这个经济带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功能及其辐射意义巨大。漕运线路变动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即中国古代统一王朝为什么始终选择内河,其价值取向与内在理念何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汴河漕运与北宋立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农业生产、漕运条件优越的基本经济区是封建农业中国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最有力的支撑,基本经济区向南向东的转变在北宋已决定性地实现;而由化传统所带来的政治惰性以及北部边防需要,给漕运造成极大压力,北宋不得不立都汴京以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日渐分离的矛盾,通过经营江淮尤其是长江下游圩田和汴河为主的运河网、北宋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照顾到了军事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汴河、广济河、惠民河、黄河是北宋重要的漕运四河,政府设置专门机构,以导引水源、清理淤积、加强防汛、沿堤植树等措施不断精心治理,四方财赋得以源原不断地输送到京师开封,使官僚机构正常运转,解决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4.
宋代初年,在以首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为中心的漕运四渠(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中,汴河的地位独居首位.它在我国水运史上也是具有重要特色的运河.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北宋政府的"生命之钱",对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以往,对于汴河的水源、流径、航运、淤塞、疏导等情况的原因及过程.学者们都作了较多的探讨和研究,但对它在当时所处的地位,特别是商业、贸易、漕运等经济地位的探讨.尚未见到详尽的论述.本文的目的则在于以一得之见补方家之白.以期引起学界人士对此一问题之关注.  相似文献   

5.
漕运是清代封建国家之血脉,对于维持中央政府政治、军事、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巨大的意义。作为主管漕粮运输事务的漕运总督,与仓场总督、河道总督等专业技术性大员一样,共同构成了机构健全、管理完善、分工明确的国家漕运系统。除掌控漕粮收兑、运船修造、漕丁检选、查验回空、催攒漕欠外,漕运总督还担负着部分河道、仓储、盐政、屯田、赈济、军事事务,在封建国家行政体制上的位置异常重要,甚至与清朝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先秦秦汉漕运史研究在古代漕运史研究中具有突出地位,研究成果繁富。就现有成果来看,漕运的开创问题尚存分歧,而漕运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比较深入,漕运与政治军事、漕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仍存薄弱的课题点。漕运工程沿革研究在早期运河史上仍然存在着争议,一些新的研究课题仍需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7.
陕州地处长安与洛阳之间,扼守崤山、函谷关,为黄河漕运要冲,具有特殊的经济地位。黄河漕运是影响陕州政区沿革和政治地理格局变迁的关键因素,漕运兴则关中兴,唐廷稳固长安洛阳两京、保障粮食供应才成为可能;漕运废则关中衰,唐廷对河南乃至全国的控制力都会减弱,政治、军事状况皆受陕州地区的黄河漕运所影响,陕州行政区划屡变也是当时政治地理格局变动的外显。陕州围绕黄河漕运所产生的一系列政治地理地位变化,体现出唐前期“关中本位”的丧失、唐中期政治格局走向保守内倾与中央集权衰落、唐后期彻底走向政治分裂的政治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在今青海、甘肃等地散居着许多吐蕃部落,他们“族种分散”,“无复统一”①。在北宋与辽、西夏鼎峙争夺时期,西北吐蕃的向背对北宋有着较大的影响,尤其在军事方面的影响更是不可低估。一北宋承五代格局,政治重心东移,北失军事天险长城,从而使“畿甸无藩篱...  相似文献   

9.
北宋是漕运业空前发达的时代,水利在北宋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漕运业的发展与水利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漕运业的发展对灌溉、减灾、治河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给水利的发展带来矛盾。本文探讨了北宋漕运与水利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漕运是我国古代输送财赋的一种形式,通常是利用内河航运,将各地征收的以粮帛为主的物资运至都城。从根本上说,漕运是中央王朝直接掌握地方财富的手段,是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统治的特有产物。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发展的时期,从而使漕运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漕运与北宋集权政治发生了密切地联系,并对其统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必要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1.
汴河漕运在北宋的漕运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北宋政府从河道的维护治理与漕运的制度管理两个方面解决汴河漕运存在的问题,保证汴河漕运的有效运行。北宋末期,由于在汴河治理方面的懈怠与漕运管理方面的失误,使得汴河漕运不断被破坏,逐渐失去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及以后330余年接续不断的天灾人祸,导致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心的转移,中原文明由盛转衰。因此,中原文明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不在北宋,而在晋末的“八王之乱”。  相似文献   

13.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漕运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漕运无论在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中均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历史价值非同一般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归财权 ,消除隐患 ;二、京城用度 ,大为缓解 ;三、交流物资 ,调剂余缺 ;四、稳定物价 ,控制时局 ;五、城市繁荣 ,由此而兴 ;六、稳定统治 ,支援战争。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茶业不仅与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利益休戚相关,还与经济以外的政治、军事及社会生活等领域联系密切。从而对整个北宋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宋汴河的漕运制度是健全的。漕船的运行以纲为编制单位,发运司共掌200纲。纲船实行官、私船分运制。在正常的年份,汴河实行一年四运制,每年漕运的时间约有二百余日,冬日需关闭汴口。最重要的漕运制度是转般法,在它运行的百余年间,对汴河漕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北宋对汴河漕额的规定是较稳定的,基本保持在每年600万石左右。有了这套健全的漕运制度,北宋才能维系其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北宋有一套设置完备的漕运管理系统。在中央,三司是主管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全国范围内的漕运工作。在地方,主管漕运大计的部门有转运司和发运司。前者收缴贡赋,后者要及时发送。漕粮上路后,沿途各催纲司、拨发司要担负押运工作。漕粮至京后,下卸和进仓由在京的四个排岸司和下卸司负责,储备工作也由专人负责。北宋的漕运管理机构相当成熟、完善,反映了北宋漕运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北宋东京人口的数额,历来是个谜。由于史料记载的阙如,引起了古今史学家们的种种猜测。漕运与东京人口数,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但实际上漕运在北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漕粮数额的多少,与东京人口数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分析,从漕粮数额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使结论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学习宋辽关系史,首先碰到的是幽云十六州问题,这是五代时期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围绕着它,北宋和契丹政权展开了收复与反收复的激烈争夺,并影响着双方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变化。北宋初期,宋太宗曾进行两次大规模的军事收复行动。  相似文献   

19.
北宋陕西路在当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其经济发达,政治、军事地位显赫。财政收入也受到了陕西路地域特点与政治环境的影响。财政收入来源广,数额庞大。同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需要,也得到了朝廷较多的支持与帮扶。财政收入体现出了较大的波动性以及和外界联系的紧密性。  相似文献   

20.
“扬一益二”说起于中晚唐,多种史籍及近人论著对此均有阐释。但大多史论或对此说存在的时间说明不清楚,或对此说指代的政治、经济或文化意义交代不准确,造成后人的一些歧我。本文详校诸史,以为“扬一益二”是一种带有文化生活意义的城市商业经济繁荣的现象。“扬一益二”时期唐代的政治,军事重心仍在长安和洛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