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篇衔接理论是语篇分析中的核心内容。衔接是篇章内的句子在语义和表层结构中的连接方式,是构造篇章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比较英汉语篇衔接方式的异同,并试图寻找形成英汉衔接手段差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徐牧 《考试周刊》2012,(32):25-26
由于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语在语篇衔接手段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英汉语篇衔接的基本理论出发,以指称照应、替代、省略三个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为切入点对英汉语篇衔接进行了对比,认为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针对各语篇衔接手段在英汉语篇中的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根本差异,即英语多用"形合法",汉语则重于"意合法",总结出在英汉语篇互译中转化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本研究将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与翻译策略这两个问题相结合,将翻译研究向语篇层次拓展,强调分析英汉语言中不同的语篇衔接模式是译者合理调整翻译策略、正确传达源语信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英语语篇的连贯是由衔接手段实现的,语篇的衔接手段主要有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而在汉语中,语篇的连贯主要是通过语义衔接来实现的。本文拟以对衔接和连贯的理解为基础,并通过英汉语翻译实例来分析英汉语中的语篇连贯的区别以及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依据,以鲁迅作品《祝福》及杨宪益所译英文文本THenegM year's saceifice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中的语篇衔接手段,揭示英汉语篇在衔接上体现出的各自特点,旨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最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本文根据Halliday和Hason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划分,探讨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考虑英汉语篇衔接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通顺、严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和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衔接实现了语篇的连贯。本文以Halliday与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参考M.Hoey关于词汇衔接的发展框架,对比分析了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模式,包括英汉词汇的重述和搭配等方面。由于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模式有同有异,所以在英汉互译时,要特别注意运用词汇手段促进语篇连贯时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衔接实现了语篇的连贯。本文以Halliday与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参考M.Hoey关于词汇衔接的发展框架,对比分析了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模式,包括英汉词汇的重述和搭配等方面。由于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模式有同有异,所以在英汉互译时,要特别注意运用词汇手段促进语篇连贯时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长期以来,围绕这一理论展开了许多研究。衔接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是语篇的基础,是使语篇语言简练、信息突出、逻辑连贯的重要手段。20世纪60年代,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开始跨越句子的束缚,把语篇作为研究的单位。研究者们在研究英语语篇和汉语语篇时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存在着差异。从韩礼德提出的衔接机制理论入手,以奥巴马访华时在上海的演讲稿(中英文)为分析语料,对比分析英汉语篇在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并总结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编码框架为基础,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词汇衔接理论的研究,对《世说新语》及其英译本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中使用的各种词汇衔接手段进行比较,探究原作与译作如何通过词汇衔接手段实现语篇的对等翻译,阐述词汇衔接理论在汉英语篇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并从语篇语言学视角探讨典籍英译技巧。  相似文献   

12.
标点符号是语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篇中缺少标点符号,将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译者若忽视标点符号在语篇中的作用,会影响译文的质量。为更好地了解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及其语篇衔接功能,以冒号、分号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标点在英汉语言中的语篇衔接功能,并探讨了零转换、转换成其他标点及转换成语言文字这三种翻译转换策略在冒号、分号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英汉互译中衔接手段的合理转换是实现译语语篇连贯的保证。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转换失当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译文的连贯,甚至造成严重的错误。本文通过对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阐述造成翻译失当的原因,指出衔接手段合理转换对实现译文语篇连贯的重要性。本文还探讨了衔接手段转换的若干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时下,国内报刊上刊载的英语新闻语篇译文越来越多。这些翻译来的新闻语篇是国内读者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但是,它们中很多都带有浓厚的“翻译腔”,影响了读者的阅读。这种“翻译腔”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对于英语新闻语篇中的衔接手段的机械的逐字翻译。英汉新闻语篇在衔接手段上存在相当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区别来对衔接手段进行调整,从而使汉语译文和英文原文能够尽可能的接近,避免生硬的“翻译腔”。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最常见的衔接手段有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汉语衔接手段也可大致分为这几类,但是与英语衔接手段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文章通过英汉语篇中大量的实例分析,对每种英汉衔接手段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探讨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语篇语言学中,衔接是语篇连贯建构中最重要的一种手段。通过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小句相互串联构成连贯的语篇。虽然各种衔接手段在英汉语篇中同时存在,但它们的使用方法和出现频率相差甚大,处理不当便会影响译文质量。本文以衔接理论为基础,选取塞缪尔·斯迈尔斯的散文《以书为友》,对比分析两个中文译本对原文衔接机制的处理,以期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英汉照应、省略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韩礼德(M.A.K.Hallidav)与哈桑(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照应和省略语法衔接手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Ivanhoe的三个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由于英语和汉语衔接手段的差异,汉译时许多第三人称指称词和关系代词或省略,或替换,或还原。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英汉衔接手段上的差异,合理处理代词的翻译。同时这种差异可作为一参考变量应用于翻译批评。  相似文献   

19.
英语和汉语在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创建语篇的连贯关系上有着较大差异。英语注重“形合”,倾向于采用显性的衔接手段;而汉语注重“意合”,较多地采用隐性的衔接方式。因此,译者在汉译英时应当注意二者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译出流利通顺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话题链是构建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种统摄机制。本文研究发现,话题链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现代英语中以零形或有形的手段统摄整个篇章,造就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现代英语各自不同的篇章衔接与连贯形式和文体风格。本文拟以古代汉语散文《五柳先生传》的现代汉语译文以及现代英语译文为例,阐述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功能,提出对话题链进行解构与重构是汉英篇章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