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审美教育与德育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情感的教育,它与德育的密切联系得到了古代儒家的充分肯定和重视。儒家教育很强调诗教,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所谓“兴”,就是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观”,就是考察社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就是互相感化和社会凝聚的作用;所谓“怨”,就是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可见诗的兴、观、群、怨四种作用对人的道德发展是有帮助的。儒家还十分重视礼乐。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名著《乐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深入剖析了礼乐二者的关系,对于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正> 艺术的功能是审美教育,即通常说的“寓教于乐”。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人的情感、情操、理想通过艺术感染而受到教育,艺术的感染教育是“潜移默化“。孔子论诗提出“兴、观、群、怨”说,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是感染教育,“观”是看到美好的生活图景,“群”是可以协调群众关系,“怨”是不满社会恶习并加以抨击。这是说诗有审美教育作用。美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并且是以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为特征的审美对象。美术的审美教育必须具备商个条件:一是这个作品必须是美的,二是欣赏者的审美意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诗教的功能,应当抓住孔子的《诗》论。整体地全面地剖析孔子的诗教理论,是揭示中国诗教功能的关键。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这一诗教学说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兴、观、群、怨,这是论述诗教的心理功能:诵诗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人的观察力(分析力)、促进人  相似文献   

4.
我想讲文学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我们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国家 ,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我们有文章济世的传统。中国的文论浩如烟海 ,我想还是从孔子的诗教说起。孔子一大贡献是编辑 ,如果给孔子评职称的话 ,一个是教授 ,一个是编审 ,他编辑了《诗经》 ,这是了不得的事。孔子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兴、观、群、怨 ,如果让古代学究们解释就复杂起来 ,你本来明白的也弄不明白了。现在咱们就简单地从字面上来说 ,“兴” ,起兴 ,就是联想和想象 ,诗里面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形象和想象 ;“观”就是观察、观赏、观点 ,就是可…  相似文献   

5.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6.
<正>孔子言:诗,可以兴、观、群、怨。诗词于中国人而言是内化于心的生命状态,是碎影婆娑的文化磁场,是不自觉中被清秀隽永的诗句唤起的文化认同。谈及诗,我们应该谈论什么?是一首首鲜活的小词;还是浩浩汤汤的诗论;抑或是去更大的世界,找寻诗酒年华和与现代的交融。这一次,让我们“告诸往而知来者”,在诗词之风的吹拂下,开阔地看待历史,看待此间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表现。因而,积极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同步发展,不失为提高学生“情商”,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性,这种简约而概括的语言,蕴含了丰富深刻的情感。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情感在诗歌…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这样,语文教学就应发挥文学“兴、观、群、怨”的功能,以诵读、理解、感悟、积累、运用为内核,把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强化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正>"兴、观、群、怨"出自《论语》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句。《论语》中,这句话的含义是:《诗经》可以感发人们的意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讽刺不平之事。从《论语》的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知学《诗经》的许多作用。将其运用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0.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它阐述了诗抒发情志,观察社会,结交朋友,讽谏怨刺的作用。这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其实,“文以载道”.“文”也“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一点,在教材阅读教学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重视。但是,在平时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训练中,许多老师似乎忘记了阅读材料的这一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做题讲题上,既浪费了一些精彩的阅读资源,也难以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对许多优秀的阅读素材,发掘其“兴、观、群”(从正面教育引导出发,可以暂时放弃“怨”)的价值.应当受到重视并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1.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话强调:人不论做什么,学诗都是很有必要的。可见学习诗歌,不仅能带给我们知识,还能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部分中学生学古诗词兴趣不是很高,一方面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在于老师的引导是否有效。要扭转学生的”古诗文过时”观,关键在于培养学习兴趣。面对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教”,即用诗教化人,是古来的传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教”在“厚人伦”、“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优良传统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很多老师不愿意讲诗歌,特别是古诗,认为没什么可讲。  相似文献   

13.
一、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平常生活中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行,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写作愿望。我们应鼓励学生每时每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和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二、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  相似文献   

14.
点滴入土润物无声●马能源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教育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具有鼓舞作用、认识作用、团结教育作用和揭露讽刺作用。学习孔子的“诗教”理论,我受到启发,在语文教学和课外文学兴趣小组活动中,常和学生...  相似文献   

15.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情操,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华夏自古是诗礼之邦,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诗教",所谓"诗教",实际上就是语文审美教育。他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今教育的  相似文献   

16.
《论语.阳货》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阐释出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和诗歌艺术效应的社会价值。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诠释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观"、"群"。现代教育技术的"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去技术化"与学生的"媚技术化"倾向,这就需要教师对技术进行很好的调控和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以有效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首好诗,既是一幅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更是一面政治明镜。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底蕴,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情操得到熏陶、人格得到升华,充分显示出诗歌的教化力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具有普遍性的做法。孔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开创我国语文教学的鼻祖。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难看出,孔子以《诗》为语文教材是有他整套见解的,其中第一目的——兴。所谓兴就是激发士气、树立理想、积极向上,做到“事父”“事君”,我们对他道德规范的是非先不评析,而只想说明,孔子对语文教学的德育职能是十分重视的。台湾、香港都按照各自的标准强调“文道统一,文以载道”。香港国文教学目标规定:启发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台湾高中阶段教学目标规定:灌输固有文化、启迪时代思想、以培养高尚品德、加强爱国观念、宏扬大同精神。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对语言的感悟淡漠迟钝,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用新的学生观去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注重学生创造性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动之心,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共驾课堂教学之舟;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诗歌有着教育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因此常吟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