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吕晓洋 《金秋科苑》2011,(9):139-139
隐形斗篷这一科幻技术未来将可能成为现实,宇宙大爆炸和中宇宙膨胀现象有可能得到颠覆性的解读。上海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团队首次在负折射光子晶体中观察到了光波波段逆多普勒频移的物理现象,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光子学》上刊出该研究成果。这是世界上首次在光学领域证实多普勒效应的逆转,将在天文学、医学、微电子工业等方面得到应用。多普勒效应是指当观察者和光波源之间存在着相对移动时,光波的频率会发生改  相似文献   

2.
当一辆火车响着喇叭快速驶近我们身边的时候,你听到喇叭声会由低变高;当它快速远去的时候,声音由高变低。消防车的警报声也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你可以到商店买个闹钟,旋转甩动这个闹钟,就可以重现“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还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有趣的声现象。现在,这些现象的秘密很多已被声学所揭露,有的已经很好地为人服务。回声和颤动回声当声源发出一个声音后,由于障碍物的反射,人耳先后重复地听到两声或更多的声音,就说产生了回声现象。如果两个同样频率的声音,到达耳朵时的时间间隔大于1/20秒,那么人耳就能感觉出有两个声音存  相似文献   

4.
多普勒效应     
当火車迎面开来时,你会觉得汽笛的尖叫声振耳欲聾;而当机車从身旁駛过以后,你頓时会感到声音不那么尖銳了。这是錯觉吗?不,这是真实的現象。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就发現了这个現象,他把这个現象概括如下:当观察者或者振源相对于介质运动时,观察者将感觉到振动数(頻率)发生变化。后来,这个現象就被称作多普勒效应。大家知道,声音是振源振动引起周圍介质振动的波。汽笛发声,是因为蒸汽从汽笛冲出,其中的簧片不断振动,由于它的振动扰动了周圍的介质——空气,使得空气作疏密連續变化,形成了波,这种波传进我們的耳朵,推动耳鼓膜随之  相似文献   

5.
正1989年,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人们是否会无意间抄袭别人。结果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人们确实会无意间抄袭别人。原因是当看到、听到别人的观点之后,这些信息会留在大脑中,然后经过大脑的加工,这些信息的来源会渐渐模糊,最后当我们需要这些信息的时候,比如写论文时或者针对某件事发表评论时,我们往往随手拈来,并且以为这些观点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此后,在一些类似的实验中,这一现象都被证明是存在的。看来,有时候观点与他人雷同真的不是我们有意为之,而是我们的大脑在作怪。当然,如果想要不被人指指点点说是抄袭者,那么我们平时在记忆时就需要多下些功夫,尽量将  相似文献   

6.
正弗莱迪·摩克瑞是英国一位著名歌手,被评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艺人之一",他拥有"所有音乐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为什么他的歌声这么美妙,超过了其他歌手?这单单为人们的听觉感受呢,还是存在某种科学道理?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确实存在一些科学道理。摩克瑞能快速调整自己的声音,使之在温和和粗鲁之间快速而无间歇地转换,甚至当他面临压力时也能做到。  相似文献   

7.
鲸鱼之爱     
《科学与文化》2007,(2):12-12
人们知道,鲸会唱歌,当它们一大家子在浩瀚的海洋中游弋时,会不时发出悦耳的声音;当它们之中有逝去时,它们会被悲伤所笼罩。现在科学家又发现,借助于一些微小的细胞,这些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也能够体验到爱和依恋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丛沛 《今日科苑》2005,(8):24-25
“玛雅”是个神秘的代名词,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存在有如昙花一现,却留给后人一个又一个惊叹。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视觉上的享受往往掩盖了其他感官的体验。当人们发现,在玛雅还有一种声音可以穿越千年与我们对话。  相似文献   

9.
所谓变声期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是咽喉在短时期内急剧长大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在12~16岁之间变声。由于儿童时喉头、声带都比成人小,只相当于成人的一半左右,发声器官也比较脆弱,男女的声音差异不明显。到了青春期,人长大了,身体的各个方面迅速发育,喉部在外形和机能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声器官迅速生长发育与变化,从而引起明显的声音变化,这种生理的发育及声音的变化,在生理学上就称之为“变声期”。声音是人们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身份证”,当它从人们的身体里呈现出来的时候,它就向世界展示着关于人们的一切。声带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乐器”,因为珠圆玉润的歌喉给人的感染力是任何乐器都望尘莫及的。嗓音好,是块宝;嗓音坏,事业败。嗓音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因此,在变声期保护好嗓子就显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研究领域,人们有时会遇到某种偶然的现象,并由此取得重大突破。如: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时,忽然发现本来长得很好的葡萄球菌全部消失了,经仔细观察分析,原来是被掉进去的一些青霉菌杀死了,他于是进一步研究,发明了青霉素和其它一系列抗菌素。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低压放电现象时,偶然发现阴极射线放电管附近一包密封的照相底片感光了,他深入探究发现了X射线。瑞士化学家雄班在家里做试验,有一次不小心泼洒了一瓶硫酸与硝酸的混合液,便随手抓起妻子的棉布围裙去揩擦干净,随后把围裙放在炉子上烘烤,只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