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母亲带儿子去看“月亮花”。当月亮花还是花苞时,倘若人们用手去轻轻拍打它.它会在十秒钟之内倏然开放.仿佛一个袖珍月亮。这位母亲在拍打月亮花时,她的五岁的儿子拉着她的表襟,小声地央告:“妈妈.不要拍它.让它自己开,好吗?”  相似文献   

2.
笔者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有次带儿子去看“月亮花”。当月亮花还是花苞时,倘若人们用手去轻轻拍打它,它会在10秒钟之内倏然开放,仿佛一个袖珍月亮。这位母亲在拍打月亮花时,她的5岁的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小声地央告:“妈妈,不要拍它,让它自己开,好吗?”  相似文献   

3.
—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带儿子去看“月亮花”。当月亮花还是花苞时,倘若人们用手去轻轻拍打它,它会在十秒钟之内倏然开放.仿佛—个袖珍月亮。这位母亲在拍打月亮花时,她的五岁的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小声地央告:“妈妈,不要拍,让它自己开,好吗?”  相似文献   

4.
一位母亲带儿子去看“月亮花”。当月亮花还是花苞时,倘若人们用手去轻轻拍打它,它会在十秒钟之内倏然开放,仿佛一个袖珍月亮。这位母亲在拍打月亮花时,她的五岁的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小声地央告:“妈妈,不要拍它,让它自己开,好吗?”这真是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一张小嘴嗫嚅着想回答又说不出来,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课堂上这样的情况常常出现,这时,你需要等待。因为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让学生去体验、思考、品味和感悟。可是,我们的老师却总是心太急。备课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逐…  相似文献   

5.
【重点点击】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的?【解决方案】作者主要通过四件小事:“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进行抚慰;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临终嘱托要我们“好好活下去”。写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感激。难点提示】在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时,作者通过哪几个关键词写出母亲的情感变化?解决方案】当我问“什么时候”时,母亲“喜出望外”;我说“好吧,就明天”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我说“哎呀,烦不…  相似文献   

6.
周榅玉 《早期教育》2005,(11):36-36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谈及她在国外亲身经历过的襄一个星期天,她领着五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儿子用一架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玩具小汽车。这件事使她大吃一晾。因为那架纸飞机只值五美分,而小汽车少说也值二十美元。开始时她以为是儿子在撒谎,当她找到“汽车”的小主人和她母亲时。那位母亲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一会儿.我会领着孩子去商店,让他知道那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架纸飞机。”  相似文献   

7.
洪玲 《青年教师》2006,(7):51-51
有一天,一个两岁的小孩子第一次看见一只蚂蚁。也许别的母亲会鼓励她的孩子去一脚踩死那只蚂蚁来锻炼他的胆量。可是这个孩子的母亲却柔声地对他说:“儿子,你看它好乖呀!蚂蚁妈妈一定很疼爱她的蚂蚁宝宝呢!”  相似文献   

8.
没有溺爱     
陈玲带儿子去早餐店吃早餐。她买了两杯牛奶和几个包子,就和儿子吃起来。儿子拿起一个包子,从中间掰开,只吃包子馅,不吃包子皮。陈玲责怪说:“你怎么能这样吃包子?”儿子说:“包子皮不好吃。”陈玲说:“不好吃也要吃。”儿子再拿一个包子时,陈玲就盯住他,要他全部吃下去。儿子照样把包子从中间掰开,只吃包子馅,不吃包子皮。在母亲的监视下,他不敢再扔包子皮,可又实在不想吃。两片包子皮在他的手里倒腾来倒腾去,就是不往嘴巴送。邻桌来了一对小姐弟。姐姐最多十岁,弟弟五六岁的样子。姐姐吩咐弟弟坐好,就去买早点。她买了两…  相似文献   

9.
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母亲打来咨询电话,讲述了她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她说她离婚后一直一个人带孩子,朋友邀请她和儿子暑假期间去外地旅行,可是儿子说什么也不跟她去,非要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机。把儿子放在家的假期就要结束了,她和儿子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来。她还说,为了能够引诱儿子一起出去旅行,她许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给儿子买一个最想要的游戏机;买一双名牌运动鞋;再买5盒他最爱吃的薯片儿……可是,儿子的话依然斩钉截铁:“你咋这么黏糊呢?我说不去就不去!”有的父母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去旅行,也不能大胆地…  相似文献   

10.
前些天在电视中看到一位母亲,儿子意外受伤残疾,丈夫弃他们而去,面对巨大的苦难,她用难以想像的毅力坚持下来,并把儿子培养成为出色的留学生,他争得不少国际性的荣誉,其坚强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于这位母亲的品格。在记者采访时她说了一句话:“有时候选择活下去比选择死亡更难!”这里说的就是生存勇气。当生命的阻力大大地超过自我的承受力,你仍然不被压垮,仍然还能有尊严地活着,就是说苦难不期然地降临,严酷地考验着一个人的生命力时,你不仅直面它而且在精神上超越它,你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用“好死不如歹活着”的意念来支撑生命,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我在咨询室值班时,接到了一个初二学生母亲的电话。这位母亲因为焦急显得有些激动,她诉说道:“昨天早晨,我见儿子上学去了,就赶紧到儿子房间把被子叠了,整理收拾了房间。结果,儿子回来后大发雷霆,埋怨我乱动他的东西,任怎么解释都不听。当天晚上,儿子干脆在门上贴了“安民告示”:未经允许不得入内。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从小父母离异,5岁时被送到市郊的寄宿学校,7岁的时候母亲将他送到普通学校就读。在学校里,他经常打人,老师和母亲苦口婆心的说教他丝毫听不进去,母亲就采用“打”的方式管教。孩子开始挨打的时候会流泪,后来便无动于衷了。孩子的母亲找到了曾经做过小学教师的我。当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缺乏“爱”的时候,母亲不以为然,向我描述了这样一件事。前不久,她带儿子出去痛痛快快玩了一场,花了近千元,可是回家后儿子竟然说:“我都8岁了,你才领我出去玩!”母亲火了:“多少孩子8岁了还捞不着被妈妈领出去玩的机会呢!…  相似文献   

13.
心中的圆月     
有人说:“十五的月亮最圆”’可是,我觉得心中的月亮最圆。邻居家的老奶奶,又坐在大榕树下等她的儿子回家。是不是在外的人不认识回家的路了?老奶奶不相信,她说“:这棵榕树又高又大,在路口就能看见,我的儿呀,会回来的。”老奶奶的儿子去了台湾,已经几十年没回来了,老奶奶等得  相似文献   

14.
把自己的父母与别的衣着光鲜、谈吐高雅的家长对比,觉得自己的父母“跌份儿”,不愿父母去学校,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押一位母亲在西安市郊搭起窝棚,靠捡废品供养儿子上大学。母亲生怕自己的身份有损儿子的脸面,所以她尽力不让别人知道儿子有一个捡废品的母亲。可是有一天,母亲实在太想儿子了,她就找到儿子所在的大学。刚好儿子挽着女朋友的手迎面走来,她叫着儿子的名字迎上去。女孩看到自己的男朋友竟有这样一位衣衫褴褛的母亲,一脸鄙夷地甩手而去。儿子看着女友远去的背影,扭过头来重重地给了母亲一个耳光说:“你来干…  相似文献   

15.
赏识的神力     
这是发生在我们班级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1年7月的一天,一位母亲手执三好学生的奖状来到我的办公室。在母亲的哭诉中我才知道我的这名三好学生曾经有过的经历:他原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5岁时母亲就送他去艺术班学画,表现突出;二年级学奥数,是奥数班里的高材生。可是他在学校的语文数学成绩却并不突出。还常常闯祸.被老师训斥。他的妈妈也会经常被老师找去听训;等回到家后,妈妈和爸爸便一起教训他。渐渐地妈妈发现儿子变了,成绩不断下降,脾气也开始暴躁,有什么要求达不到就发脾气。妈妈好言相劝:“爸妈下岗了,生活不容易……”没等妈妈说完话他会说:“那是你们没能耐”。妈妈说:“爸妈供你上学不容易,妈妈都几年没买新衣服了,现在还有病……’他会说:“是啊,妈有病穿好的也没有用……”其实他妈妈得的是癌症,坚强的母亲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可当妈妈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时,儿子连一声问候也没有,母亲的心碎了,绝望地要放弃对儿子的教育。然而就在六年级这一年的时间里,母亲惊喜地发现她的儿子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一位母亲在谈起她对儿子的失望时,说起了自己。说在孩子4岁的时候,她就离了婚,一直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她说儿子是她惟一的希望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她几乎放弃了一切:单位里组织集体旅游,她不去;同事们下班以后去娱乐,她也不去;女伴约她去健身,她还是不去;就连单位里要求的政治学习,她也常常借故逃脱。总之,为了孩子的成长,她几乎封闭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她的生活圈子里只有他们母子二人。这位母亲越讲越伤心,最后竟然哭了起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几乎比比皆是。所谓母子一体感,就是当一个女性生儿育女以后,她会…  相似文献   

17.
偶翻棋谱.发现有一种招法,叫做“以退为进”,它表面退却.实际上为下一着进取创造条件。笔者不由想起一期有关教育子女的实话实说节目:那位母亲对自己已上初中的儿子烦恼不己.无论她说什么,儿子都觉得她烦,母子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母亲讲述时异常激动,而教育专家却十分平静地说:“你管得太多了!”这样的情形我们生活中很常见。  相似文献   

18.
程艳 《家教指南》2006,(6):60-60
读过这样一篇短文——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假如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玩渴了,一时找不到水喝,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那么你会怎么做呢?”儿子小嘴一张,奶声奶气地说:“我会把每个苹果都咬一口。”虽然儿子年纪尚小,不谙世事,但母亲对于孩子这样的回答,心里还是多少有点失落。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她的话即将出口的那一刻,她突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握住孩子的手,满脸笑意地问道:“你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儿子眨了眨眼睛,满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尝尝后,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那一刻,母亲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花,她为儿子的懂事而自豪,也为自己给了儿子把话说完的机会而感到庆幸。  相似文献   

19.
四枚鸡蛋     
这是一个贫穷农民家庭,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辛辛苦苦地维持着生活,儿子也很懂事,从小就帮母亲下地干活。这天,儿子踉踉跄跄地从地里回来,母亲关切地问:“是不是病了?”儿子吞吞吐吐地说:“妈,我不想种地了!咱们咋这么穷?连肚子都填不饱。”母亲沉默了,心想:咱们不种地,还能干什么?但看着儿子那失落的眼神,她一字一顿地说道:“是啊,孩子!咱们不该穷,是咱们没有改变命运的办法啊!”望着母亲,儿子吃惊得半天没有说话。母亲默默地摘下儿子那顶帽子,细心地抽打儿子身上的灰尘,然后慢慢地把篮子里的四枚鸡蛋一个个放进帽…  相似文献   

20.
谎言     
佚名 《家庭教育》2011,(1):91-91
孩提时,儿子张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过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这是孩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