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语言的重要性。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因此,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语言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2.
古语有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在班级管理中,实践也证明,良好的谈话技巧也能犹如一把金钥匙,给人“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正如诸葛亮经天纬地之言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可见,谈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班主任只有掌握一定的谈话与沟通技巧,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与学生沟通情感,实施正面教育。  相似文献   

3.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6,(9):32-34
中国古代称教书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春秋时的《尚书》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众人朝拜,可见“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对“师”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是唐代大豪韩愈的《师说》一,“古之学必有师,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引以自豪的荣耀。  相似文献   

5.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6.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相似文献   

7.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本文拟就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试从逻辑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便于对其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并且蕴含着“今之学者更不可无师”的意思。“学者必有师”是一个必然判断,一个“必”字似有千钧之力,它表明韩愈对“有师”的观点十分明确,态度十分肯定。如果将“必”字改为“皆”字,变成实然判断,就会精神大失,看不出作者的坚决态度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论点,使问题讨论集中,不发生歧义,作者又对“学者必有师”这个判断中的重点概念“师…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教师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在时代中延展,是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的统一。从历史来看,从教者和为人师者的专门称谓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称孔子为“夫子”,称荀子为“老师”,教导国君或储君的人可被称为“师”“傅”“保”。可见,“教师”并不是一个天然的称谓,“教”和“师”二者的结合是历史产物。首先,“教”与“师”各有侧重。《说文解字》中“教”的解析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是一个政教意义上的“以上率下”;“师”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是人之“化性起伪”的关键角色,“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所以,  相似文献   

9.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在其著名的传世之作《师说》中这一名句,在知识信息化、资源化的今天,尤其显出其蕴含的真理性。今天,教师已经不可能精通所有知识,也不可能具备很多技能,学生只要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或学习了一门其他专业技能,就可以成为老师的“一词之师”或“一技之师”了。今天的学生有能力发现教师的错误,知道教师的知识不足和有限能力,不懂装懂的窘态会被学生敏锐发现。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师道尊严”与“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观念已经过时,教师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  相似文献   

10.
浅谈学生的口才训练与培养马雪艳古代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可见口才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西方人曾把“舌头、原子弹、金钱”相提并论,称之为“世界三大威力”,现在不少西方人又把“口才、美元、电脑”作为三大...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媒体屡屡有“XX禽兽教师”、 “XX老师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之类的新 闻曝光。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禽兽教 师”和“差师”的新闻报道,竟有几千条之多。 于是就造成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教育 教学中,只要一提到“体罚”、“差师”等字,教 师莫不竖起最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12.
《师说》是一篇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散,也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篇目。这篇章从内容到形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对比手法的有效运用便是其中之一。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章第二段中写到,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古之圣人不仅从师,虚心求学,而且“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相似文献   

13.
王伦信在《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撰文,从“师”的字源、“师”的群体构成及“师”的教育意涵的获得等方面对我国先秦时期“师”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师”从原来的军旅之义引申表示军事长官,后来“师”的教育者意涵的获得,与被称为“师”的人物群体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负责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的人,统称为“师保”,由有德望、有学问的长者充怀。而“师”家最早出现是在甲骨文中.有‘父师”之称。“父师”、“师果”担负着教导和培养奴案主贵族子弟的责任,以自己的德、学作为学生效法的榜样,这就是“师”的初义。西汉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杨雄在他的言论集《法言冷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模、范本义都指铸物的模子、模型。扬雄在这里说“师”对教育对象起着一种“铸”的作用,学生是按教师的样子铸就的。杨雄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期,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作战之勇猛、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凉,在孩子兵参与战争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党卫军第12装甲师,正式名称叫“希特勒少年师”,别名叫“婴儿师”。在德军系列中,他们服装上的标志是一支奶瓶。因为这些小兵尚未成年,需要按照从事重体力工作的兵种的标准供应营养,他们每人每周要保证能喝到3.5公升的鲜牛奶,“婴儿师”由此得名。此外,发给成年军人的香烟和烟叶,在孩子兵这里变成糖果和巧克力,这个规定一直执行到1944年3月16日,以后孩子兵们就可以抽烟了。  相似文献   

16.
朱哲 《师道》2004,(11):35-35
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对师道之诠释当然不错。但我认为“师道”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师,人师也,学师也;为人之师,为学之师。  相似文献   

17.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的出现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西汉的董仲舒提出要治理好国家须“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主张;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用了“师表”一词(有研究表明,成语“为人师表”就来源于此).  相似文献   

18.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这里有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之地的娲皇宫,有为抗日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是名副其实的华夏圣地、革命老区,素有“太行明珠”与“红色之旅”的美  相似文献   

19.
丁苗 《小学语文》2013,(6):54-56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妙语连珠、力破群雄的故事至今传颂不绝。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面对一两个人还能表现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而于大庭广众时,他们就“期期艾艾”、“语不达意”了。  相似文献   

20.
师道之最     
师之五”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师父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通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洲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山集·示里孙伯安》:“伯安人小学.颖悟非凡儿.记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学校之星’我国古*多有有关学校的记述。《孟子·腾文公》上:“夏日校,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