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急智、巧智、奇智等特殊形式体现出的机智因素,在先秦寓言肯定性喜剧人物幽默性格中异常突出,其艺术形象具有智慧美和人格美;滑稽美则主要来源民间笑话,具有天真爽朗,轻快娱人的特点;讽刺在先秦寓言中往往与功谕晓理相互渗透,讽而有谕,谕中含讽,具有亦情亦理亦趣之妙,理性因素的渗入,使讽刺的笑作为“一种纠正手段”,仍不失为尖锐有力的批判武器,偶像在带笑的讽刺中倒下。  相似文献   

2.
郑振铎20世纪20年代的家庭小说与30年代的历史小说在作家的思想状态、作品的选材倾斜、内在结构、叙述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区别,而在诗的氛围、悲剧色彩、散文笔法、朴实风格等方面又有共同之处.家庭小说还具有文化小说、情绪小说的某些因素,采取了"追忆"的视角.历史小说则具有讽谕性与非讽谕性、典型性与类型性、严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色.郑振铎小说以其独特性增添了现代小说园地的春色,对现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通过柳宗元等人的努力在唐代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柳宗元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前秦诸子寓言的传统,多用来讽喻的手法来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本文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柳宗元的寓言写作特点:1.政治格局的变迁与"辅时及物"思想的产生;2.仕途受阻与"褒贬讽谕"写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王蒙的小说是王蒙个体艺术创造的结晶,镌刻着王蒙个体的深刻烙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的自叙传.从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王记"的印痕和面影,窥见"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旅.王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在他的小说中,也有一个"独行者"的人物系列.这些独行者上下求索,把探索的矛头既指向现实,也指向历史.王蒙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他突破线形思维模式,洋洋洒洒地把文与野、雅与俗相交织,语言幽默,汪洋恣肆,杂语喧哗,尽情狂欢,形成亦庄亦谐、亦悲亦喜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王蒙作为一个作家的主体性经验是在新旧社会转型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这一特殊的时间与空间机制决定了王蒙的经验特性与认知方式,从而形成了他的小说创作的主体范式和文体特征。论文以王蒙三个时段的创作具体论证了他的小说的主题的复调性质以及文体上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他始终在超越自我,可以说,他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座高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小说建构不断呈现出新的突破,在由传统的“故事体”向“寓言体”转变的过程中,呈现出深刻的“哲思性”特色。从“自传性”、“寓言性”、“哲思性”三个维度来探讨其小说的建构走向,或许更能窥见其小说创作之轨迹。  相似文献   

7.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8.
在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中,“寓言性”是不可绕过的一个话题,寓言性也使其小说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与多重性解读.在其小说《带灯》中,隐喻式意象、破碎性世界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寓言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寓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独特组成部分,教师只有立足教材,关注"寓言"文体特征,才能着眼学生,以学为中心,遵循"寓言"教学原则,并在课堂实践中巧用策略,凸显语用,践行"寓言"阅读教学真谛。  相似文献   

10.
杰姆逊的"国族讽寓"(national allegory)理论在中国主要有三种译法:"民族寓言"、"民族讽喻"和"民族讽寓"。其中张京媛的"民族寓言"译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它是典型的归化翻译,体现了归化翻译的优点和缺陷。新译法"国族讽寓"也许更为合理,更能全面、辩证理解杰姆逊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