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于强大的男权传统和化,女性的叙事始终处于“女儿化”的言说,仍然残留着男权传统的烙印。恋父心理、自恋与欲望化、弑父动机与杀父情结的描述,表现了女作家对男权传统和化进行对抗与突围时特殊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2.
内尔是女作家考琳·麦卡洛<呼唤>中的女主人公,虽然在小说中的分量并不多,但其"女性抗争史"成为一个值得玩味的维面.本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来剖析内尔的"恋父"情结及其陷入的性别困境,并解析了她对男权社会的置疑、走向自觉的追求女性自由话语的荆棘历程.作者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十九世纪后期澳洲大陆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女性对抗男权社会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女性同性恋现象在新时期小说中有三种改写策略:以姐妹情谊替代肉身出席;以妖魔式建构铺陈有欲无灵的纠缠;以贵族式自恋把同性恋风景虚悬。三种改写策略揭示出女性同性恋现象在当代中国独特的社会处境。  相似文献   

4.
在陈染的文本中,女性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得到了大量的书写,一些批评将此等同于"累斯宾"(lesbian,指女性同性恋)。但这种对女性的深刻认同实际上是出于女性自恋;是女性自我确定、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得以强烈表达的形式之一。它的存在表现了作家颠覆男权话语的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5.
童献纲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112-114,120
柳营的小说以女性婚恋为写作中心,表现了成年女性掺杂了恋父、自恋因素的爱之哀痛,展示了未成年女性因父爱缺失与婚姻阴霾所导致的心灵创伤,传达出女性对理想婚恋的渴望及难以实现的感伤.  相似文献   

6.
以爱伦&#183;坡的情感经历作为参照,对其怪诞小说中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男性经历着一个由恋母到自恋甚至恋物、恋尸的畸形心理演变过程;女性则多属于男性自我陶醉而创造的“他者”,这一角色定位和她们终被谋杀的厄运,都折射出男权思想的严酷。这一切是由于传统社会为男性设置了极高的期望值,为女性设定的标准线却相当低下,使得男性与女性都成为性别的囚徒。社会必须调整对两性传统角色的认识,才能将他们从被囚禁的境地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在毕飞宇的作品中,男性形象每每被女性形象的光芒所掩盖,给人造成一种不在场或者隐秘的假象.而事实上,男性才是毕飞宇作品真正的主角:在男权社会中,正是男性决定了女性的情感起伏和生死命运,正是男性造就了女性畸形的人性和挣扎的人生.毕飞宇笔下的浓墨重彩的女性描写,正是对男权社会最大的映射。毕飞宇的女性叙事文学实质是男权社会的别传。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采用自恋人格问卷和洛克-华莱士婚姻(恋爱)关系调试测定对内江师范学院33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隐性自恋存在性别、年级、专业的差异,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隐性自恋,低年级隐性自恋明显高于高年级,文科和艺体生隐性自恋明显高于理科生;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隐性自恋与恋爱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隐性自恋的易感质、特权感与恋爱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自我钦羡与恋爱满意度存在低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隐性自恋可以负向预测恋爱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一生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恋爱中的女人》被公认为劳伦斯最有成就的小说.对于其中几位典型女性,传统的文学批评都是站在二元对立的立场上以女权主义视角抨击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但笔者认为作品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一主题,小说已经触及到人类社会权力网的运作以及女性在网中的存在状态.本文旨在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重新解读《恋爱中的女人》,更好地理解父权社会的规训权力对小说女性的压制,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作出回应和行使反抗权力.正如《恋爱中的女人》的赫麦妮,她就是典型的反抗规训权力的新女性,她不再是服从规训,委身于男权社会权力的女性;相反,她竭尽所能去冲破以往的权力网对女性知识、性别、行为的压抑.尽管她的生活孤独寂寞,但这样一位不屈不挠为女性权力奋斗的先驱女性形象是值得赞颂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清代以来一些涉及、描写同性恋的小说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部分成因。陈森《品花宝鉴》在客观上揭示出童年接受的女性化教育和单性环境对男性同性恋者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同性(男性)之间产生性吸引的可能性;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显示出社会制度、文化环境是女性走向同性恋道路的主要原因;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的描述带有女权主义意味,女性同性恋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同性恋意识觉醒的产物;白先勇与王小波的相关小说则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影响;铁凝的《玫瑰门》提及"特殊经历"这一同性恋成因。  相似文献   

11.
现代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既是对男权文化的逃避与批判,又是异性爱的替代品,难逃男性意识与审美趣味的窠臼。当代女作家的女同性恋书写,是女性的一种深刻自恋,无意中满足了男性的窥淫欲,陷入了消费社会的商品陷阱中。女同性恋书写表现了男权文化下女性的永恒悲剧。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是第三次女权运动浪潮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女性主义运动与生态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认为人对自然的统治与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处.D.H.劳伦斯在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通过对英国工业化小镇以及女主人公厄秀拉的刻画,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表达了实现人与自然和男女两性关系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时期,身体各器官组织的发育趋近成熟,由性生理成熟引发的性意识觉醒,必然要启动青少年恋爱行为的产生。而当恋爱行为受到家庭、社会、道德以及个体自身因素的制约而适应不良时,就会产生恋爱心理问题。常见的恋爱心理有早恋、单恋、失恋、自恋、恋父(母)等,已婚青年还有婚外恋。这里就几种主要的恋爱心理问题作探讨。1.早恋。指青春期或青春期以前的少年出现过早恋爱的现象。早恋又称牛犊恋,多与环境因素引起早熟性兴奋和性萌芽有关;部分也与孤独、空虚、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陷入早恋之中的少年男女因受相互的吸引,互相爱…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体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丧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男权制的存在让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最终沦为男人的附属和陪衬。《喜福会》中的安梅祖孙三代的经历,显示了女性寻求自尊之路的漫长、艰辛和坎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在文坛异军突起,轰轰烈烈。在躯体叙事、弑父与恋父、母女之情与姐妹之帮等私人化写作领域都有惊世骇俗之笔,而重塑现代巫女、打捞女性经验、寻找救赎之路也是其主要内容,这一切的根本目的就是对男权社会进行拆解与颠覆。  相似文献   

16.
对于正值婚恋期的高学历女性来说,其自恋的人格特征及其恋爱关系问题已成为这个群体不可忽视的问题。以隐性自恋为切入点,从女性的角度,依托择偶理论来分析隐性自恋的形成与原因。了解高学历女性婚恋观有助于减少舆论给予她们的压力,促进高学历女性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她们更好地处理恋爱同伴关系。高学历女性应不断提高自主意识,摒弃传统的婚恋价值观,注重内在修养的同时,也应注重优化自己外在,培养自己爱与被爱的勇气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从心理学的视角,静观和沉思了《大明宫词》中的种种畸形恋情,包括太平公主的单相思,薜绍的恋爱恐惧.太子宏与娈童合欢的同性恋,薜怀义的殉情以及李隆基的恋母情结,揭示了剧中人物爱情悲剧的心理要因.即恋爱中的种种心理失调现象,剖析了陷入恋爱心理误区的种种原因及伤害。  相似文献   

18.
化不开的情结——张洁爱情观破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的爱情作品里有一些化不开的情结:不能释怀的恋父情结,她塑造关于理想爱情、美满婚姻的男性伴侣是融情人与父兄角色为一体;内化于心的原罪意识,她以其深刻的思考反观女性与爱情、与婚姻、与整个男权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丁玲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大潮融合,将自己对女性的思考与时代的感悟投射在创作中,尤其是其中以女性的恋爱婚姻为主的早期作品。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婚恋题材主要有恋爱、同性恋、婚姻等三个方面,体现了丁玲婚恋观的演变,并可从中感受到她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境遇的关切。  相似文献   

20.
曾岸华 《文教资料》2007,(17):82-84
文章应用朱迪思·巴特勒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从三个方面:换装、性别角色转换、同性恋欲望,即巴特勒所说的“颠覆性重复”对海明威两本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和《伊甸园》进行探索,试图阐明海明威并不是一个提倡传统性别角色、拥护男性至上的作家,而是一个力图解构男权社会中的性、性别、欲望三位一体的作家。接着进一步指出:这种对传统的背叛并不代表海明威倡导性别转换或同性恋,而是揭示海明威对现代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变化和重构的深深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