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闻     
《今日历史》2008年8月《哈德良与边界紧缩》古罗马皇帝哈德良继位后,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放弃了前任图拉真在东方征服的土地,把帝国东部边界缩回到幼发拉底河沿岸,并在其它各方边界修建边墙以巩固边防,维护了帝国边境的稳定。但是,哈德良禁止犹太人举行割礼、过安息日和阅读犹太律法引发了犹太人大起义。罗马军队经过3年时间,在屠杀了58万犹太人后才将起义镇压下去,此后犹太人被迫流浪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长城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个万里长城,但知道英国有长城的人恐怕为数不多。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沿着分界线有一条逶迤的土墙,称为英国的长城,或哈德良长城或罗马长城。至今仍有城墙遗迹,是一旅游胜地。哈德良长城是在古罗马人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公元43年,罗马人侵占不列颠,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的45个省份之一。哈德良(76-138年)是古罗马皇帝(117-138),他对外采取谨守边境政策,对内加强集权统治。他镇压犹太人暴动(132-135),编篡罗马法典(code),奖励文艺。当时罗马帝国只占领了现在的英格兰这个地方,而北方的民族屡次进犯罗马帝国的占领地。为了…  相似文献   

3.
《等待野蛮人》是库切的一部寓言体小说。小说中,帝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存在,通过暴力、军事入侵等手段欺凌边境土著人。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行政长官与帝国、与蛮族姑娘关系等多重困境中情感的变化,并以此为突破揭露帝国霸权的真相。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英国普遍性帝国援助政策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独特情况的考察,认为英国援助政策本着自利的原则,仅在客观上有利于受援方发展。英国政府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援助政策,较好地维护了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5.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个有机安全观,边境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屏障,必然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关注的重点,维护边境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边境地区的细化与实践。要有效维护中国的边境安全,就必须探寻最佳路径。笔者在简要论述总体国家安全观与边境安全的基础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维护中国边境安全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化解影响边境安全的主要矛盾、全面发展边境地区、维护边境安全的力量多元化和逐步推进跨境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的跨国移民趋势发生了根本逆转,从典型的移民迁出国转向移民迁入国。然而,德意志帝国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意义上的移民迁入政策。帝国时期的移民迁入政策事实上是各邦移民迁入政策的总和。面对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普鲁士制定了严格的移民控制与防御政策,其他各邦也有自己独立的移民迁入政策。尽管帝国各邦的移民迁入政策迥异。但在拒绝成为移民国家上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红领巾》2009,(7):62-69
抗美援朝 历史回顾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霸权地位,推行侵略政策,出兵入侵朝鲜,并进一步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边境,同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相似文献   

8.
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元前 5— 4世纪 ,波斯帝国对希腊城邦世界的政策经历了从武力征服到保持城邦均势的演变。波斯从希波战争中的惨败吸取经验教训 ,及时调整了对希腊城邦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演变不仅使波斯摆脱了战败的阴影 ,改善并提高了帝国的政治地位 ,而且还利用希腊城邦间的混战来削弱希腊城邦的力量。事实证明 ,均势政策不仅使波斯帝国从中受益 ,而且也充分显示了波斯帝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查士丁尼一世是拜占廷帝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在帝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其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建筑是其庞大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索菲亚教堂成为查士丁尼一世建筑成就的杰出代表。他的建筑活动基本上符合当时帝国的实际情况,有效地配合了其总体治国战略方针的实施,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希特勒侵略政策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东方政策即在东方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德意志民族在内的大德意志帝国,奠定德意志帝国征服世界的种族基础。希特勒以东方政策为中心做了具体的外交设想并一步步地按照其设想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德意志第二帝国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为希特勒东方政策提供了历史依据,种族主义、生存空间论、反犹主义和反布尔什维克主义成为希特勒东方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政治依据。  相似文献   

11.
罗马帝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东罗马帝国延续的基础和内在必然性;罗马化中心的转移,是东罗马得以延续的深厚化潜能和动力;统治的政策调整,是东罗马避开险滩、摆脱危机的有效途径。此三方面的综合作用,是东罗马延续千年之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都顺应历史潮流,调整共和时期大规模向外扩张政策,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和平为目标,实行机动灵活的对外政策,有力地巩固了帝国的边界,提高了帝国的威望,促进了帝国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后,原子能国际控制政策的失败、战时核合作关系的破裂、"苏联威胁"的不断加剧,促使英国政府基于自身衰落和战略脆弱性的认识制定了独立的核威慑政策.英国作出研制原子弹决策以谋求本国独立核力量和实行针对苏联的核威慑战略标志着英国独立核威慑政策的形成.这一政策主要是英国政府在美国军事力量尚未介入西欧防务而英国不得不单独面临"苏联威胁"的国际局势下作出的被动决策,反映了大英帝国在没落的窘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十六世纪发展到极盛,十七世纪开始衰退至十九世纪已全然衰落而趋解体。欧洲列强为抢占这个庞大帝国的“遗产”并树立各自在远东的优势地位,展开了长期的外交与军事角逐,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称之为“东方问题”的严重而复杂的国际争端,乃至成为整个十九世纪外交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政治抒情诗,把个人的遭遇寓于国家社会之中,对唐帝国内部各种社会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示了自己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16.
随着苗疆边墙的完成以及依托边墙而设立的墟场,康雍乾时期的苗疆民族贸易政策相继而终,逐渐形成了"边墙贸易"政策。"边墙贸易"政策的确立对湘西苗疆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稳固清朝行政权力在苗疆统治秩序中的地位和重构苗疆区域文化;另一方面,密切而稳定的民苗贸易往来,推动了苗族经济、文化发展和苗汉间民族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7.
天谴灾异说在孔子思想中已经萌芽,董仲舒对之集大成,在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中获得逻辑论证,流行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三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天谴灾异说继续发挥作用,影响着君主的从政行为,不同的君主对之采取不同的态度。孙吴的统治者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有不同态度,天谴灾异说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18.
边疆的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稳定、安全、繁荣与和谐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治边方略。其中,"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为历代王朝所普遍采用。这项政策不仅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也对维护中原王朝的繁荣昌盛以及统一发挥了独特而重大的作用,乃至如今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屯垦戍边最早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边疆地区实行最久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民族政策,至今还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大学白拉都其格教授就大蒙古国建立800周年(1206-2006年)答法新社记者问值得一读。白教授的答问使我们看到成吉思汗及其帝国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和世界上很独特的。同时,白教授就如何研究成吉思汗这一世界级历史人物和蒙古大帝国所形成的国际性学科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视野的看法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