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 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内家拳就一度流行于浙江宁波,其中以张松溪最为著名。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说:“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起于宋……。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在其所拟写的《王征南墓志》中也说:  相似文献   

2.
胡克禹 《武当》2005,(8):24-28
一、“内家拳”提法的来源根据资料记载,“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所著《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浙江宁波一带的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也是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的师傅,由王征南上溯七代为开山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有一段话:“……有所谓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拳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甚久,但真正见诸文字记录的提法出现,恐怕黄宗羲为最早,随后才有其子黄百家专著《内家拳说》一书。  相似文献   

3.
四明内家拳与武当赵堡太极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兴材 《武当》2008,(8):34-35
四明(宁波古称)内家拳,相传为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道号朴阳子960-1279)所传,十六世纪盛行于浙东一带。宁波知名者有张松溪、夏枝溪、王征南、黄百家等。至晚清、民国期间,内家拳已趋衰落,而在四明山地域,却有张松溪再传弟子夏枝溪氏枝,仍在隐蔽地坚持修炼,世代相传,从未间断。直至二十世纪末,内家拳传至夏宝峰才公开对外传授。  相似文献   

4.
武当南派——松溪内家拳宗阐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华 《武当》2005,(2):3-4
一、渊源述秘: 松溪内家拳传说源于武当遇真宫三丰祖师脉系,明朝盛行于浙江宁波四明山一带,时有技击家张松溪为最著,故亦有以名立派,称之为松溪内家拳者。又有南太极之称。秘传于宁波鄞县、温州一带,有《宁波府志·张松溪传》为证。  相似文献   

5.
明代嘉靖年间,张松溪以内家拳享名宁波府,传为松溪派拳术创始人。这位技击大师的生平,武术界有过种种纷争及附会。其籍贯,徐哲东《国技论略》提出浙江鄞县、海盐两说,《武术拳种和拳家·张松溪小传》据张松溪派内家拳传人推断其生于温州。其生卒,史籍上未载,唯《武术拳种和拳家》一书推断其生于一五〇六年前后,光宗泰昌年间卒于贵州玉屏,约在1620年左右,终年110多岁。其所习拳种,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内  相似文献   

6.
一、引子春节前.我随吴彬老师赴浙江宁波参加四明内家拳年会暨研讨,成果汇报会。每年我都会来浙江.但都是到浙西参加登山户外运动.浙东还没有涉足过;从事武术宣传这么多年.经常与这拳,那拳打交道.却没接触过四明内家拳。因此宁波之行对我而言颇有新鲜感。宁波.我是因桑兰而走近她.那年桑兰伤后.在北京宁波饭店举行的生目Party上.我知道这位坚强而又乐观的小姑娘就是宁波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拳种繁多,根据它们的主要特点划分为内、外两家,即武术界常说的内家拳和外家拳。 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的,内家拳以意气为主,外形从之;外家拳以外形为主,内气从之。内家拳重修“精、气、神”,外家拳苦练“形、速、质”。内家拳属、武当派,首推太极为领袖;外家拳属少林、派,当举少林拳为代表。 内家拳又称“南宗”“武当派”。其说源自黄宗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曰:“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其子黄百家自幼从王征南学拳,著有《内家拳法》。《王征南墓志…  相似文献   

8.
张如安 《精武》2009,(2):27-29
虽然说四明内家拳已成为全国性武术比赛的一个项目,被众多武学专家力挺,被国内各类媒体广泛关注和支持,但是对四明内家拳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却还处在一个拓荒阶段。如何使四明内家拳古为今用、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活动服务,使之更具有持久发展性和学术价值,实现哲理上的升华和突破,是摆在夏宝峰与四明内家拳分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极为赞同夏宝峰的一个说法,即弘扬中华武术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进行的事业。我也相信夏宝峰先生有勇气去运用好自己的理智,并具备独立思考和选择自己所要走的道路的能力,因为对四明内家拳的发扬光大,是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9.
袁康就 《武当》2010,(2):38-39
内家拳应该是近三百年才出现的武术用辞,最早被引用于清初大儒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对王征南拳技之评语。黄宗羲(1610-1695年)是明清之际的经学大师,康熙八年(1669年),他为这位武术家朋友撰写《王征南墓志铭》,不同凡响,后世拳家据此而多有开发。  相似文献   

10.
清代内家拳传人──黄百家之《内家拳法》记载了五字诀"......由十八而十二,由十二而总归存心之五字(敬、紧、径、劲、切)。故精于拳者,所记止于数字。"与之相近时代的《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盖此五字不以为用,而所以神其用,犹兵家之仁、信、智、勇、严云。"此段文字是定名内家拳后,内家拳拳理拳法的最公开明了的正式记载。且不引《清史稿·艺术传四·王来咸》、《宁波府志》及黄宗羲《雷南文集》来证明其真实可靠性,单究此字意在理法上的内涵,笔者承授业于内家拳…  相似文献   

11.
内家拳史研究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是研究内家拳及其源流的珍贵文献 ,影响很大 ,后出的不少著作中有关内家拳的一些雷同记载 ,多辗转抄摘黄氏父子的这两篇文章。它之所以受历代学者的重视 ,乃是因为黄家和内家拳传人王征南的关系非同一般 ,史料足可取信。但是 ,长期来武术史界对于内家拳存在着种种的纷争和附会 ,也与黄氏父子的文章很有关系。笔者依据一些新挖掘到的史料 ,拟对相关问题做些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一、关于内家拳早期的授受源流谁是盛誉天下的内家拳技创始人 ?其早期的传人有哪些 ?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  相似文献   

12.
杨立志 《武当》2008,(1):30-32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流派中的两大名宗之一,素称“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学界少数人至今仍对武当内家武术与武当高道张三丰的关系持否定和怀疑态度,如顾留馨先生在其编著的《太极拳术》第九章指出:“关于太极拳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与王宗岳等五种说法。”但他最后认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创始人”(顾留馨《太极拳术》,第352—353、25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张耀庭担任主编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根据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与《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的记载,介绍了明末武术界的“内家”、“外家”之说,对“宋之张三峰”创拳之况未置可否,认为《明史》记载了张三丰,但“没有提到他会武术”。作者最后存疑说:“故张三丰与内家拳之渊源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书中还介绍了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通观该书内容,侧重于少林拳的考论,而对武当武术基本没有涉及。关于太极拳的起源,该书采用现代学者唐豪、顾留馨等人的考证,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陈氏拳技始自陈王廷”(张耀庭主编《中国武术史》第250~318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相似文献   

13.
颜广文研究武术史的人大都知道,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曾说,内家拳创于张三丰。百年之后,以陕西王宗最著。王宗收徒温州陈州同,内家拳又流传于温州(今河南省温县)。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内家高手又以张松溪最为出名(《南雷集》卷六《王征南墓志铝》)。历史上,内家拳是不是张三丰所创,目前尚无定论。笔者在此并不谈张三丰问题,只介绍张松溪生平事迹。黄宗羲曾编辑《明文海》一书,全书达数千万字之巨。《明文海》卷419收有沈一贯所作的《搏者张松溪传》。沈一贯生于嘉靖年间,隆庆二  相似文献   

14.
杨春  沈智 《武当》2005,(5):31-32
张三丰为宋明间的道士,字君实,号玄玄子,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据载,张三丰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精通少林和武当拳法,精研文武二道。其后,他的武技流传达数百年,至今方兴未艾,地域遍及大江南北。有关张三丰的种种神迹流传甚广。据《王征南墓志铭》、《宁波府志·张松溪传》和清朝黄百家《内家拳》等,称其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是内家拳的奠基人, 有"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劂明以单  相似文献   

15.
刘毅 《武当》2013,(8):61-63
中国武术在明朝末期以前,是没有内家拳与外家拳之分的,至少是之前并没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只是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位大学者黄宗羲先生,在为他儿子黄百家的武术老师王征南先生写墓志铭中才提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自此以后,中国武术就被分成内外两家了。黄百家在他的著作《内家拳法》中写道:……余少不习科举业,喜事甚,闻先生名,至宝幢学焉。先生亦自绝怜其技,授受甚难其人,  相似文献   

16.
方宁 《武当》2013,(1):22-23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概不外分成两支,即内家拳与外家拳。很多人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为什么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今冒昧与读者诸君探讨,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一、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拳术分为内外两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应该说,拳术不论内家外家都各有所长,不能简单说孰优孰劣,而在于习拳者自己的爱好与选择,在于自己的勤奋和理解。一般来说,先产生的是外家拳。这是因为外家拳的用力方式和日常生活中的用力习惯是一致的。比  相似文献   

17.
张丽丽 《武当》2013,(8):37-39
中国武术的精髓在内家拳。目前国内传承的真内家拳并不多,许多只是打着内家拳的旗号,而实际上还是以练套路、练肌肉力量为主,而内家功夫注重"精气神"三宝的充足,注重修炼内功以及在此基础上锻炼"筋骨皮"。练套路,其实更接近体操、杂技,内家拳的核心是炼内气。内气足了,气血自然充盈。血养筋,筋壮骨强,腾起内膜,敛气入骨以内壮,练的是内劲,不是单纯的肌肉筋骨力。其实,内家拳派不乏真功秘技,诸如古法易筋经、古太极内功、南无拳、咏春拳、五禽图、松溪派内家拳、张长祯三皇吞气功、自然门、李氏形意太极拳、益壮堂朱砂掌、四川金家功等等。这些内家拳都有各自的内功练法,但其理无二,都是着眼于养精蓄锐,  相似文献   

18.
史美雄 《武当》2010,(12):8-9
以下歌诀节录自倪清和先生著作《内家拳拳法篇》中一小部分,现时坊间有关内家拳法之著作不多,资料详尽又能保全原貌者,倪先生的著作甚佳,因其资料以浙东嫡传——温州派为依归,与其他武术家以松溪派内家拳之论述不尽相同,希望能带给爱好研习太极拳的朋友多一份资料作比对。  相似文献   

19.
于志钧 《武当》2007,(8):28-29
关于武当“内家拳”之“内家”含义.古今学者,拳家多有译解,不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于志钧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研探精神令人敬佩,特备其一说.以供“内家”同仁辨析深研。[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