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2.
黎丘丈人     
梁①北有黎丘部②,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③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④其子,曰:"吾  相似文献   

3.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扶着车前横木)而听之,使子贡(孔子弟子)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很像有深重的忧伤)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公公)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这可能是孔子在出游途中所经历的真实一幕。这位住在泰山旁边的乡村妇女,公公、丈夫和儿子三代都死于虎口,但是她却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住在这里可以逃避苛暴之政。孔子听完这个故事,告诫弟子要记住“苛政猛于虎”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正>【专题解释】精读《种树郭橐驼传》,联读《灵丘丈人》,分析"种树之道"、"养蜂之术"和"为官之理",理解无为而治、勤勉有为和尊重规律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古老的吏治智慧。【预习任务】1.精读《种树郭橐驼传》,疏通文言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熟悉文章内容。2.提供参考译文,联读《灵丘丈人》,了解文本内容。3.设计表格,梳理郭橐驼、他植者与官吏,  相似文献   

5.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相似文献   

6.
甘茂自保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  相似文献   

7.
三告投杼     
孙怀伦 《阅读与鉴赏》2009,(4):33-33,51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同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相似文献   

8.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相似文献   

9.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①.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②答日:"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韩非子·内储说上》曾参杀人昔者曾子处费(鲁国境内的地名),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  相似文献   

11.
阅读古文,尤其是原著,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必须学会断句,句读之不知,则生惑焉,误解文章在所难免。不要说一般初学者,诸多大家也闹过笑话。例如:1、《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近。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汉郑玄注:"言是‘岂,于礼不可!’不许也。"  相似文献   

12.
郭氏之墟     
刘向  刘向 《现代语文》2004,(3):10-10
昔者,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音,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新序》  相似文献   

13.
岐路亡羊     
《小学时代》2015,(Z2):66-67
古文回放机:杨子之邻人亡~①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②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③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④,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  相似文献   

14.
古文哲理选析(三)刘国胜一、煮鱼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孟子·万章上》...  相似文献   

15.
甘茂相泰章     
《阅读与鉴赏》2003,(11):20-21
茂相秦.秦王爱公孙衍①,与之间有所言.因自谓之曰:"寡人且相子."甘茂之吏道而闻之,以告甘茂.甘茂因入见王曰:"王得贤相,敢再拜贺."王曰:"寡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②?"对曰:"王且相犀首③."王曰:"子焉闻之?"对曰:"犀首告臣."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论语·微子篇》中的是“子曰”而不是“子路曰” 在《论语·微子篇》中的“子路从而后”,一章,孔子给子路说,荷蓧丈人是隐士,叫他回头再找荷蓧丈人一趟。结果没遇上、回来给孔子交差后有一段议论,即:“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出来做官是不适宜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的名分怎能废弃呢?只想洁白自身,却破  相似文献   

17.
猛狗与社鼠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相似文献   

18.
公孙丑问曰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如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  相似文献   

19.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①。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曾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智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②之既经,而随有迎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③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相似文献   

20.
<正>今日之社会,时有救危济困者反为所讹之传闻。每逢此时,舆论哗然,众说纷然。有此前车之鉴,助人为乐者面对跌倒路旁的老大妈、老大爷,也未免先生狐疑,投以审视的目光……此类事件古已有之,于今为甚。师者遂引《论语·雍也》"井有仁焉"章而论之。学者甲诵曰: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师者问:诸君能否设想一下孔门问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