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思无邪”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诗经》曾有一个总的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标准,但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讼不已的论题,以至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张戒《岁寒堂诗话》)。不过稍加留意就会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典籍《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门徒的言行举止,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一部语录文集,《论语》是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代表。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还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的各个领域。该文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经典代表著作——《论语》在近现代韩国的传播历程,并以《论语》赵骏河译本为例,选取6处事例进行分析。即“瑚琏也”“雍也可使南面”“齐一变至于鲁”“善为我辞焉”“焕乎其有文章”“必有寝衣”。对其翻译失真现象进行改善尝试,期望通过研究给典籍翻译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3.
《老子》也叫《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却包括了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养生论,政治论、军事论等深广的内容。是两千多年来注家最多、解说不一,争论最多的古典名著。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字翻译最多的中国书籍。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注家之多,首推《老子》。元朝大德乙已年(公元1305年),天师张与才在杜道坚《道德经原旨》序中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家”。这个数字今天已难确考。明代焦竑《老子翼、附录》中记载了唐代杜光庭笺注《老子》六十余家的书名。宋代董(卜回辶)作《广川藏书志》,发现十四种注本不著录于新旧唐书艺文志。他指出:“志所著录犹有未尽,惜乎名存而书亡者,十盖八,九也!”历史上见于著录的注本在宋代已十有八、九散失。而未曾著录却早已亡佚的又不知有多少。保守一些估计,古代注解《老子》的至少一千  相似文献   

4.
哲学史著作中 ,有一派观点称孔子是“奴隶社会的保守派” ,并举证《论语·八佾》篇中的“子曰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说孔子“认为周朝的制度、文化是夏、殷以来文化发展的高峰” ,所以“一生致力于维护正在崩溃中的奴隶制度(周礼 )”①。但若考察孔子全部关于“周礼”的谈话来分析 ,这个结论恐怕有些失之片面。《论语》全书中“礼”字共 75出 ,其中大多数都是泛论“礼”的问题 ,而专指“周礼”而言的有如下几处 :在《为政》篇中 ,孔子明白地说 :“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  相似文献   

5.
服饰最初是遮羞御寒的物品,随着人类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变为具有社会审美功能的符号。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其诸多章节都涉及对服饰的讨论。《雍也》篇里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审美理想,并提取出服饰之"文"与服饰之"质"的关系命题,由此将服饰的审美理想由外在的形式深化到伦理道德层次上的"尽善尽美"。从《论语》一书可窥探出孔子对服饰文化的高度重视及其伦理化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何和平 《文化学刊》2023,(10):202-205
笔者以敦煌《论语》的经文为研究对象,以张涌泉《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四·群经类论语之属》为底本,以李方《敦煌〈论语集解〉校证》为校本,以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为参校,并以传世的版刻《论语》及诸家校记为佐证,发现:1.敦煌《论语》未有定本,写卷异文较多,包括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同义字、避讳字、讹字、羡字、夺字、乙字九种,可据此管窥当时当地的语言面貌。2.敦煌《论语》的校记已出,但以敦煌写卷《论语》为基础,以传世版刻《论语》为辅助,既可互证张氏校记之已言,亦可补注张氏校记之未言,尤其是乙字与同义虚字(词)方面。  相似文献   

7.
《诗》和《春秋》都是先秦儒家士人极力推崇的文化文本。二者从实际的历史角度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儒家的话语建构工程中它们却同是儒家权力意识与乌托邦精神的体现 ,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空间的变化 ,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出生浙江嵊州、活跃于舞台多年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周宝奎,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古代老妇人形象,如《红楼梦》里的老祖宗《、珍珠塔》里的方朵花《、碧玉簪》中的阿林娘等等,不知有多少“越剧迷”为她扮演的角色所倾倒,通过电影的输出以及她随团出国演出,在海外也博得了众多的知音  相似文献   

9.
先秦"故事俗赋"钩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先秦时期 (或成书于西汉而源于先秦时期 )的讲诵故事类“俗赋”和相近作品进行了勾稽 ,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讲诵故事是早期俗赋的主要职责之一 ,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岳麓书社为适应今日读者的阅读能力,解除文字上的障碍,精选了学术界公认的善本,以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并汲取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严加校勘、标点,予以白话注译,这便是当代最新注译本《十三经今注今译》。 我们今日读古典文籍与古代人读经有根本的不同,不是为了仕途利禄,是为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然而古代文化典藉浩如烟海,一部《四库全书》近四千种,若加上《续修四库》共有8500余种,是不可能卒读的,即如张之洞为儒子们开的必读书目称《书目答问》一下就举了2200种左右。他还说:“诸生当知其约,勿骇其多”,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卒读。《十三经》是古代文化的源头与精华,乃是一部集我国主体文化即儒家文化早期著述为一体,且是儒家百科性质的重要集子,又总起来也只不过几十万字,是部简要的读本,容易使人接受通读。对《十三经》予以整理并加以译注出版,可谓抓住了要点,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尹博 《文化学刊》2009,(3):166-168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与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两书对于《论语·宪问篇》第一章的释义似偏离原义。本章释义为:“政治清明就为官在位,政治黑暗就退出官场或被排挤出来,如果还能在位肯定是同流合污,就是耻辱。”更为妥帖。  相似文献   

12.
刘师培继承承家学,治《春秋左氏传》,颇有家法。但刘师培没有续成家族《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的编纂工作,而董理汉儒旧注而成的《春秋古经旧注疏证》,偏离了家学传统;刘师培在家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左传学礼、事、义三大课题,分别是对家学的传承、拓新与偏离;刘师培对《左传》义例的研究,尤其偏离了家学中不杂今文学说的根本宗旨。刘师培对家学传统的承继与偏离,反映了晚清古文经学对乾嘉传统古文经学的深化与变革。  相似文献   

13.
明代曲论关于戏曲功能的论述很丰富。明代曲论家基于对戏剧性质、特征的认识,注重对戏剧价值的估量和对戏剧本质的探讨,简言之,即对戏曲的社会功能作出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说法:教化说、主情说、讽谏说和娱乐说。下面试分别给予简要论述。 (一)教化说 教化说是指戏曲具有教育感化观众,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功能。教化说,源于先秦孔子的儒家文艺思想,《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教化说的中心是强调文学艺术为政治教化服务。既然戏曲同诗歌一样具有教育感化人,激发审美感受的作用,那么,把戏曲作为安邦治国的工具,主张戏曲创作应为维护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服务,正是传统诗教中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的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方铭教授的专著《经典与传统 :先秦两汉诗赋考论》 ,涉及到先秦两汉时期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 ,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辨析 ,提出了很多新见 ,同时在学风上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 )在先秦哲学家中 ,墨子和庄子都正面提出了时间的概念 ,虽然他们并没有用“时间”这个词。墨子所谓“久” ,就是时间的意思。《墨子·经上》 :“久 ,弥异时也。宇 ,弥异所也。”《墨子·经说上》 :“久 ,合古今旦莫。宇 ,冢东西南北。”“久”与“宇”相对而言 ,前者显然指  相似文献   

16.
"兴"之原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华夏诗学中歧义“最为缠夹 ,可也最受人尊重”(《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 )第2 6 0页 )的命题 ,引起了千年聚讼而涟漪不息。解放以来学界涌动的“形象思维”、“民族文化”等阵阵热浪 ,推动了兴义探索的层层波澜。可惜诸多努力都是以诗歌艺术发展之一定阶段为前提的 ,都是以诗歌审美运动为座标来予以定位研讨的 ,往往缺乏以一种文化为座标来测定剖析渊源中的兴之原始 ;缺乏一种“有生于无”(《老子》)、“原始返终”(《易经》)式的视角来“举终以证始 ,本始以尽终”(王弼《老子指略》) ,而兴之胚胎又恰恰是在原始文化中孕育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乘木舟虚”解王正刚《易中孚》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①此“乘木舟虚”,魏王弼注:“乘木于川舟之虚则终已无溺也。用中孚以涉难,若乘木舟虚也。”②“乘木于川舟之虚”,义不可通。唐孔...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桂冠上一颗眩目的明珠,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宏富,言简意赅,2000 多年来流传不息,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论语》讲“为政以德”(《为政》),西汉以来两千多年间,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不能对此置之不理,而被统治的老百姓也经常以此要求其上司。并由此而引出“道这以  相似文献   

19.
龙仕平 《文化学刊》2015,(1):225-226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亡律》中的"亲所知"一词,学界仍有争议,或解释为"亲属朋友",或解释为"亲属所知之人"。综合考察先秦两汉文献中"所知"一词的用例,《法律答问》《二年律令》中的"亲所知"当指"亲属和相识之人";而《亡律》中的"主亲所知"当指"主人或亲属所辨别确认者"。  相似文献   

20.
东汉大儒郑玄逢汉末乱世而终身不仕,他的志向在他的《戒子书》中说得十分清楚:“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表明要以著述为务,而不事仕进。他所从事的乃是与孔子(即郑玄所说的“先圣”)同样的事业。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试图对尧、舜、文、武、周公等先王和圣人的典籍进行整理,以此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见解。郑玄“述先圣之元意”,落实到行动上就是遍注群经,这可以看作是对孔子所从事的事业的继续。所谓“主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1。事实上,郑玄弟子亦是将郑玄目为孔子,并仿《论语》作《郑志》。郑玄预测到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