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以下新趋向:第一,自认为信教的学生人数比例逐渐上升:第二,信仰的盲目性;第三,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等。本文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成因进行了探析,认为大学生求知欲较强、追求新事物等个性特点容易对宗教产生兴趣;宗教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冲突下寻找心灵寄托的心理需求;宗教的接纳与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是引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三大心理成因。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群体是各种思想竞相争夺的重点人群,其中宗教的影响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态度暧昧甚至信仰宗教,其中的原因是多维复合的,学界的已有研究涉及到心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首先表现为一种传播行为,从传播学视角探析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我们发现:宗教文化传播内容的强吸引,宗教文化传播途径的全覆盖,宗教文化传播策略的高度灵活,共同营造了有利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环境和条件。基于此,有必要从规范宗教文化的传播内容,监管宗教文化的传播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参与宗教事务的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种种迹象都表明,宗教的社会影响力在新时期新阶段有所增加,大学生中间宗教信仰问题也呈悄然上升趋势,这必须引起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有效消除宗教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就必须切实加强崇高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4.
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核心,大学生的宗教经验对他们宗教信仰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采用自编《大学生宗教经验问卷》,对596名大学生的宗教经验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宗教经验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经过对大学生宗教经验各因素的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具体表现为:大学生似曾相识、不可言说性是主流,整体感、神灵存在处于次要地位;女生比男生更有似曾相识和同步性;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神灵存在、整体感、似曾相识和同步性上差异显著;有宗教信仰的宗教经验多于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消费低的大学生在似曾相识和同步性上不及消费高的大学生多.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中西文化交融日趋深化.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传播必然包含着宗教文化的互动与渗透.以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3级全体学生为样本,对大学生的宗教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个人心理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网络传媒、文化背景、外籍教师、风俗习惯和家庭环境等.研究结果显示,有少数大学生对宗教问题存在模糊的思想认识,包括对宗教信仰自由问题、宗教与迷信的关系、宗教和民俗习惯的关系认识不清晰等.对宗教问题,学生的不当做法主要表现为在校园内传教、参加家庭教会、穿着宗教色彩服饰.强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宗教教育应该注意:探索构建高校宗教教育的课程体系;积极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模式和机制;妥善对待不同类型学生,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很多中国人都不承认本土有宗教存在。现代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非宗教论的先驱是梁启超,他认为宗教是利用人类暧昧不清的情感才得以成功,孔子全在理性方面,专从现实出发,和宗教原质全不相容;道家像是超现实、超现在,而实质上是现实的、现在的  相似文献   

7.
张建芳  郑兵 《考试周刊》2008,(18):109-111
暧昧语是日语中的一种特有表现,它完美地表现出了日语的含蓄、恭敬、谦虚的文化内涵.在日本语能力洲试的听力试题中暧昧语大量存在,能否正确理解其含义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听力能力提高的一大要因.本文结合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真题,对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掌握暧昧语用法的对策,以便为日语学习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暧昧表达是日语独特的语言表现方式,是日本特殊文化条件的产物,这与日本所处的岛国地理环境,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在与日本人交往时,一定要了解日语的暧昧、模糊、不明朗的特点,熟知产生该现象的文化根源.本文从分析日语暧昧表达入手,探讨日语暧昧表达产生的深层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因信仰不同产生的人际冲突增多,如何应对宗教影响的扩大是目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教育者应当了解宗教发展的历史,深刻认识宗教的两面性,积极吸收有益的宗教资源,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德育工作日常化、生活化,突出生命教育,重视大学生心性的修养,增强德育的渗透力,削弱低俗宗教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宗教信仰是社会生活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宗教世俗化的发展,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学生宗教信徒。大学生信仰宗教既与自身原因有关,又是社会大环境、宗教文化自身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我们要重视"两课"教学,提高"两课"的实效性;开展深度辅导员工作,特别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的辅导;借鉴宗教中有益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观;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宗教知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文化现象、正确分析宗教问题、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要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科学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以及宗教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新疆是我国民族成份最多、多种宗教并存、信教群众最多的省区之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有信仰、有什么样的信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坚持要从新疆区情出发,弘扬民族文化,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处的国际环境的角度,并着眼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未来重要作用,坚持系统性原则来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群体的宗教认识多是受长辈的影响,把宗教信仰粗略地认为是“向善”的实体存在,纯粹的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比例甚少。但由于网络的普及、信息的多元化,通过各种传媒途径传播的非主流宗教思想极易在大学生中蔓延。带着“宗教信仰自由”光环而散布的各种宗教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会对其自身的发展乃至校园环境产生各种不稳定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想办法解决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因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历来有信仰宗教的习俗。为了了解并掌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观,本文以X民族大学大学生为样本,通过研究他们对宗教的性质、起源与发展、作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宗教"五性"、邪教与分裂活动六个方面的认识来分析和讨论他们的宗教观。当前我国民族高校大学生普遍对宗教有着比较公允、客观、科学的认知,但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客观、全面地认识宗教,今后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加大党的宗教政策以及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认识宗教,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5.
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教授一种文化意识。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日本人把以心传心作为人际交流的重要通道。日本人的暧昧受到中国宗教影响,在单一的语言、民族、生活习惯等背景下,他们非常了解彼此的思维表达方式以及行为规范,形成了特有的集团意识、暧昧的文化习惯。日本虽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但它有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暧昧意识影响着日语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近年来宗教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基本情况、原因、传播特点和影响,提出了应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宗教观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西方宗教势力的有意渗透,大学生自身的个性也会影响其宗教观的形成。因此,要教育其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宗教信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文化知识,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营造校园文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优化自身的民族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呈逐步上升趋势,应当予以正确教育和引导.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提升其综合素质,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变、多样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信仰已成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受到很多的关注.其中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也日益增多.就大学生应不应该信教,如何引导大学生信教等问题,本人分别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宗教认识、宗教信仰的特点三个方面,思考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宗教、信仰宗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666名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问卷法,运用回归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与自尊、抑郁—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和自尊、抑郁—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宗教认同能显示正向预测自尊水平,并且通过自尊对抑郁—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宗教认同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民族差异,自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结论:宗教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重要部分,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