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育政策规范要有效地实现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其本身的正义品性至关重要.只有教育政策规范建立在正义伦理基础之上,教育政策伦理所追求的教育善才是可能的和可行的.为实现公民的尊严与福祉,正义的教育政策伦理应以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为终极价值诉求,彰显其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与正当性.而建立公开透明、多元参与的教育政策"善治"机制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和生成正义教育政策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注重公民经济利益诉求和技能培训,忽略了公民社会责任的培育,导致一些社区环境破坏、垃圾污染和文化庸俗化问题开始凸显。以公民社会责任培育为任务的社区教育模式,具体有三个实施阶段:社区再学习阶段、社区探究阶段、社区行动阶段,具体论述其教育内容和方法,并以旅游型社区郎村为例进行了在地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根植于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成都市从2004年以来开启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与探索,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已经经历了“发展农村”阶段、“以城带乡”阶段并开始步入“城乡互动”阶段.在实践层面为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分析这些阶段,可以理清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脉络,有助于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更加理性、科学和完善,从实践层面丰富城乡教育一体化阶段理论,为有关理论研究提供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界更加关注和助推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的首要美德,正义在人类进步和中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生活直观的层面上,正义可以表述为四不可规则:不可杀人,不可偷窃,不可撒谎,不可奸淫;在理论层面上,正义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则:平等自由原则,机会的公正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它们的实质在于表达对人的生命和基本人权的尊重。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教育主要围绕权利和正义内涵展开。可以说,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正义的追求,已成为当今公民教育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5.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七大报告为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2005年以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娃娃参议院,并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纳入了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北小娃娃们在参议院中,培养了小公民的现代民主意识,提  相似文献   

6.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与友爱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德性。正义分为一般正义和特殊正义,友爱则主要体现为基于善德的友爱,它们不仅仅是好人的德性,也是好公民的德性。古典公民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正义感和彼此友爱的好公民。现代的公民教育则只注意培养去德性的好公民,忽视了对好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好人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之间是相望互动的,从公民身份观念地演化可以透视出公民教育的实践走向.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文化公民身份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在西方众多国家兴起.这牵连出了英美现代公民教育中的诸多文化议题,公民教育实践需要在民族性与全球性、民主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当地张力与整合.在这场“漫长的革命”中,英美现代公民教育正处于文化转向的过程之中.所谓“文化转向”不是一种视文化为全部内容和终极目的的教育形态,而是平等的凸显文化维度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公民美德和制度正义紧密联系,两者都蕴含了协作、平等、宽容、公正等价值精神,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从制度正义角度看,公民美德不仅是制度正义的价值内核,还是制度正义的实践前提和重要动力源泉。应充分利用公民美德资源,将公民美德与制度创新、制度实践、制度精神培养等结合起来,推进公民美德和制度正义协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慈善教育是一个具有广泛研究空间的领域,理论上,慈善教育作为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理论体系的探讨研究,有助于我国公民理论体系教育的完善;实践上,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公民的慈善意识和社会的慈善文化氛围还比较薄弱,慈善活动的成效与国外相比显著低下。因此,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加快慈善教育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全面和快速推进青少年慈善教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理想国》是柏拉图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古希腊城邦既是政治共同体、伦理共同体,又是教育共同体。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城邦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正义德性的公民。以正义与灵魂为线索,就柏拉图公民教育理论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一些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培育,而公民意识的形成有赖于系统的公民教育。在我国积极推行公民教育,使之成为全国社会性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余日章领导的青年会开展的成人公民教育运动。这项公民教育运动对于提高国民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及催生现代民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认识与分析余日章领导的成人公民教育运动,在我国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实践中,以培养公民、造就公民身份、塑造公民道德为指向的公民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公民、公民身份等相关概念内涵变化的影响。同时,公民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自然也会伴随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公民教育只是造就公民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公民教育也只是教育功能的一个方面。不过,无论如何,公民都不但需要教育,而且可以教育。公民教育的终极理想必然指向人类的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Governm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academics have, in recent decades, expressed a sense of crisis in the practice of democracy based largely upon increasing levels of disengagement by citizens from even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of civic life. One response has been to devise civic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curricula for schools with the concomitant expectations of enhanced civic practice. Our examination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programs has revealed considerable variation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in the degree of success achieved in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s. This paper examin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four leading Western democracies – Australia, Canada, England and the USA; each one with its own particular successes and shortcomings. It identifies sever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uccessful building of curriculum capacity f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argues that these are fundamental for countries wishing to move beyond rhetoric and toward substance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赵明玉 《外国教育研究》2007,34(3):25-27,37
传统自由主义公民教育以一种消极的、普遍的公民资格为基础,不提倡由学校等公共机构开展公民教育,而主张一种“私人化的”公民教育,并渗透政治中立的原则。新自由主义的公民资格观注重公民认同、公民参与、公共理性的公民德行,提出由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尊重、宽容等公民德行。  相似文献   

15.
公民教育讨论必然涉及文化维度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我国公民教育更应该关注文化问题。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遭遇了三种文化问题:在西方文化成为霸权文化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西方公民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多民族国家内部共同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公民教育中的文化资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叶飞 《全球教育展望》2011,(8):65-69,59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相似文献   

17.
To effectively help urban pre-service teachers to provide civic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in their future classrooms, teacher educators should know how urban pre-service teachers themselves conceptualize citizenship and civic engagement. Through the research question—how do urban K-6 pre-service teachers currently enrolled in an urban education teacher certification program at a 4-year university construct key concepts and ideologies about citizenship and civic education?—we examined how 15 pre-service teachers understood these concepts. Using three conceptions of citizenship—personally responsible citizen, participatory citizen, and justice-oriented citizen (Westheimer and Kahne in Am Educ Res J 41(2):237–269, 2004)—our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urban pre-servic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heir students’ liv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ir ideas about civic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lthough the participating pre-service teachers overwhelmingly promoted personally responsible citizenship, we found the participants to heavily weigh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and classroom context when considering the risks and rewards of promoting justice-oriented citizenship in elementary classrooms.  相似文献   

18.
美国从建国之初就非常重视公民教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实践探索值得研究.美国建国至内战时期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注重公民美德的培养,灌输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其主导途径是公民性的传递.这一时期的公民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理想与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思想是社会历史的印迹。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对公民概念的不断深化,公民思想也经历了古典共和主义、新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相应地也表现出不同的公民教育思潮,引领着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不同公民思想流派的梳理,厘清它们的差异和变迁以及对公民教育实践的影响,从而汲取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职生公民权责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公民教育应包含公民品德教育与公民权责教育两个方面。然而,我国的公民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公民品德教育,忽视了公民权责教育,这种现象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同样存在。文章阐释了公民权责教育的要义,分析了我国中职生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公民权责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