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封建史学彻底摆脱“附经立说”的束缚,在学术领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时期。民族史是史学史重要内容,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史撰述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简要概述这一问题,清理魏晋北朝的民族史撰述.以阐明其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演进和现代价值为主线。  相似文献   

2.
民族思想是范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在其所撰《后汉书》中,范晔在记述各民族活动的范围、对前人成就的借鉴与分析方面,体现出自觉的民族史撰述意识;通过考察中国各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体现出突出的政治大一统的思想倾向。在对待民族历史与民族差异问题上,范晔也具备了客观的、积极的认识;从“德政”与“王化”的政治思想出发,范晔力主“怀柔”与“王化”的民族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现有的以及已消失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民族史是中国史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民族史教学虽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探索民族史教学的基本规律,思考一些前沿的问题,对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西地处祖国的南疆,境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二个民族,这些民族中有些是土著民族,有些是外来民族,深刻全面地研究广西古代民族史对于加强民族团结,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广西古代民族史研究中的选题与方法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娟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30-134,139
梁启超于世纪之交,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西方先进的种族论和进化论为指导,将人类社会历史视为种族斗争、民族竞争的历史,较为深刻地阐发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一些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观.梁启超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作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演变、发展、各民族如何斗争融合等一些基本的民族问题,对以后中国民族史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故本文就梁启超民族史观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志》出版于1904年,是一部系统研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民族史著作,在书中,刘师培探讨了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并以汉族作为全书的主线,把汉族与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研究和概述,并提出了较早的民族史分期方法。因此,刘师培也就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民族史的研究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开端。事实上,辛亥革命时期学人已经开始了民族史的讲充,它的理论源头是梁启超等提出的“史界革命”,以及随之开启的对“新史学”的探索。这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天下-王朝”体系向现代“民族-国家”模式转型在史学上的反映。“新史学”的叙事主体是“民族”,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新史学”实践更多地是指向“汉民族”,从而引发了汉民族史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宏观建构为特征的,包括汉民族的史前部分、汉民族的起源与构成、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汉民族的兴衰发展等,从而构建了汉民族完整的进化发堤的史迹,藉此为现实民族建国服务。与此相应,其他民族的民族史也基本以“新史学”的思维而零星展开。  相似文献   

8.
讲授中国北方民族史,首先要强调中国历史上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在疆域方面的贡献;其次是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再次是对中国经济文化的贡献。教学内容宜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北方各民族的历史活动;(2)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与北方民族有关的宗教文化;(4)民族经济活动;(5)民族文献。加强民族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相似文献   

9.
以上主要依据调查与测试的结果,对学生民族关系史学习心理进行了剖析。由于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媒体手段等多种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研究中还对教师的教学心理进行了调查与测试。调查与测试结果为:第一,民族史难教。难教的原因有三:一是民族史内容复杂、难懂;二是线索不清;三是学生不喜欢。这一点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相同。第二,有些教师本身对民族史有关问题的理解有误,难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人数最多、遍布范围最广泛的汉族,整个华夏领域还分布着55个少数民族。华夏不仅孕育着56个民族的形成,同时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与汉族这个"多数民族"相较,55个少数民族为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增色不少,本文将具体探析中国少数民族史的起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校中国民族史科研教学展望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是我们中央民族大学的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具有优势的科研教学领域。40多年来,我校民族史学科取得很大成绩,培养了许多人才。这是应该肯定的。今天,我校正式改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与关怀...  相似文献   

12.
鄂伦春族是居住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北语支。鄂伦春族的族源问题及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鄂伦春民族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民族溯源方法的探讨,认为鄂伦春的族源应该是肃填、挹娄、勿吉、鞯鞫、女真等一系列民族,而清代郓伦春被纳入八旗制度,与中原地区和其它民族交往空前加强,是其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3.
蒙文通先生考证古代民族史,不仅重视种族与地理之关系,而且十分重视民族之水道与海道交通。蒙先生治民族史建立在扎实的考证基础上,发挥科学的联想。在民族学和民族史研究方面,蒙先生运用辩证法原理,不为古书所惑,不为表面现象所迷,在空间上能追溯到民族迁徙流动之迹,在时间上能注意到前后同一族称掩蔽之下的不同族群,这恰是治民族史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宋文炳的《中国民族史》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实际上宋文炳先生在民族分类中增加了南方民族、倡导民族平等;各章后列出参考书目;资料引用注重多学科、古今中外;聚焦边疆问题、凸显爱国主义;关注海外华人;重视民族文化和民族地理分布等一系列观点和创新,对后来的民族史学者启发良多,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浅探司马迁在中国民族史上的作用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中国民族史上的作用和贡献是巨大的:他用自己的记述为我们确立了中华民族统一的观念;他首创民族史传,为我们研究周边各民族甚至周边各国的历史创造了条件;他的瓦族平等和融合的思想,超越了当时的统治思想和旧有观念;他搜集和整理的民族史方面的有关资料,为民族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列传,专门给周边民族及国外民族立传。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族通史,亦是正史民族列传的滥觞。因史料翔实可信,是研究先秦秦汉民族史的最基本史料。因此对其史料的来源进行分析、考辨,对民族史及《史记》研究有重大作用。其史料来源主要有:一、“绌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二、游历访问、实地调查;三、使节、商人、各族归附人提供的材料;四、各族相关的实物等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山学院学报》2014,(2):47-55
方国瑜先生是纳西历史文化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自1933年冬开始实地调查,到1979年《纳西族的渊源、迁徙与分布》的发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方先生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地理问题、纳西历史文化框架体系、民族史研究的理论、民族文献的运用、民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作出开创性贡献,为纳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方先生的上述贡献对研究中国民族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后半期,随着历史学方法思考的深入,历史资料整理和研究的发展,民族历史观的日益成熟,民族历史的写作提上了日程.但是,当时法国史学还有一个重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民族历史写作的范式.由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埃米利奥传入的,传统人文主义李维-布鲁尼民族史范式显然不适宜于法国思想家对民族史的要求.要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实现法国拉波佩利埃尔等学者提出的整体的社会文化史的历史新构想,必须将市民的历史转变为民族的历史,将城邦的历史转变为国家的历史,将表现城邦爱国主义和公民共和美德(vertu)的历史转变为表现民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历史.16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历史学家的史学实践就是探索民族史写作新范式的发端,预示了未来历史编纂发展趋势.根据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史学发展独特路径的探究,我们对法国文艺复兴史学对西方近现代史学的贡献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地名的命名,是由特定民族的语言来表达的。从地名的语言背景中,可以了解到历史上曾有过的民族活动的痕迹。地名的民族语源问题,蕴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线索,是我们探究民族史时需要认真关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其总称。祖国的历史是由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长期共处一个大国之中 ,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 ,友好往来 ,共同建设祖国 ,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 ,共同开发了广大疆土 ,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强大凝聚力 ,创造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历史。新编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对民族史作了较系统的介绍 ,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同学们在学习中难以把握和理解的一部分内容 ,为方便同学们提高对民族史的分析和认识 ,现将民族史有关问题做一阐述 ,供同学们参考。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