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古代,有一部《列女传》,又叫《古列女传》,作者是西汉的刘向。《列女传》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妇女人物传记,共记载了105位妇女的事迹。其中,“母仪篇”是专门为教子有方的母亲所立的传记,记述了各位母亲培养教育子女的情况和经验。所谓“母仪”即母亲的榜样。在古代社会里,传统的伦理观念是男尊女卑,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妇女都受到歧视。然而,在抚养教育子女中,母亲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母亲成为子女日常生活中的抚养、管理、教育者,子女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旧志《列女传》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文章着重考察乾隆《汀州府志.列女传》,以此来观照古代客家妇女的悲剧命运,剖析了造成女性整体悲剧命运的根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相似文献   

3.
刘向编撰的《列女传》在多方面具有“开拓”之功:体现在传记文学方面,开杂传体之先河,更成为中国女性类传的发轫之作;是最早的雏形小说之一,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开拓了历代正史编撰《列女传》的标准;是中国古代各种女子教训类书籍的先河并产生了一系列类似教科书。  相似文献   

4.
《晋书·列女传》对于女子事迹言行的选材与编撰并没有脱离唐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仍然以表彰妇女的节烈孝义为主。不过《晋书·列女传》对于有识鉴的才智女性的褒扬,不但表现在传主的数量上与忠贞女子最为接近,对于这类女性的描写与颂扬也远较忠贞女子丰满。《晋书·列女传》与自身所标榜的妇女节烈之德有矛盾之处,更显得与唐代官方史学对女德的看法步调不甚协调。这种不协调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与史学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刘天遥 《文教资料》2010,(18):213-215
二十五史中有数部史书收录《列女传》,且收录人数逐渐增多,事迹类型也多有变化,从中可反映出各个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思想道德以及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正史《列女传》收录女性孝亲类事迹的整理,分析其孝行事迹的数量、类型及其变化,并探讨影响古代妇女行孝行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女性类传以记载能够作为封建礼教忠孝、节义、贞信典范的各个阶层女性事迹为主,其中以贞顺、节义观为女性类传的主要思想内容。自刘向《列女传》首创女性类传开始,历代出现了众多女性类传,其中以皇甫谧《列女传》、解缙《古今列女传》以及刘开、孟涂《广列女传》为代表,这些作品在人物分类、入传标准、材料搜集以及内容记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写作模式。类传中众多的女性形象,各自以母亲、妻子和女儿的不同身份,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古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女性类传在中国史学史以及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向《列女传》编撰完成于西汉成帝时期,之后,历代学者在各类文献中著录了此书,然而,不同时代对于此书载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汉唐学者的重教化,宋代学者的慕古,明代学者重视版本的外观以及清代学者的重收藏,通过研究这些著录可以窥见历代学术风尚一斑,而对于《列女传》历代接受史的研究还有待于在此基础上做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8.
《列女传》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创作的一部全以女性作为传主的女性类传,全书记载了上古至汉代约百余名知名女性的事迹。作为我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妇女类传,《列女传》不仅对后代史书设妇女类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女性描写方面积累了初步的艺术经验,为后世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客家妇女的形象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列女,作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楷模,则集中、典型地体现了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本文着重考察乾隆《汀州府志》中的《列女传》,试图从列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视角来加深对客家妇女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笔者分类考察了《元史.列女传》[1]所载的贞节妇女生活状况,结合当时社会对妇女守节的实际认同程度,探讨了元代婚俗、政策、法律及理学传播等几方面对元代妇女贞节观的影响;认为终元之世,元代社会(包括妇女本身)的贞节观是比较淡薄的,只是到元代中期以后才略有所加强,体现出元代妇女贞节观的渐变特色。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多才多能,文学成就斐然,尤以词著称。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之事。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学氛围的濡染,坎坷的人生经历,再加上她聪颖的天资和女性独有的情感,这一切造就了才女李清照卓越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仍多局限于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作者生平、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比较陈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差。笔者认为,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重新认识,应当把建立理想人格、扩展人生体验和汲取文学营养渗透其中,结合新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古代文学鲜活生动地贴近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悲情表达是我国古代文人作品--特别是文人诗词--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此文学现象,从古代文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及这种生命意识与社会现实的种种冲突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多方面的考察.认为,悲情表达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突出的、源远流长的文学现象,除了别的因素外,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及这种意识所引起的个体要求与现实的种种冲突的难以解决,是古代文人解不开的心结.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分子意味着对社会的关注与价值的承担。在社会意识层面上将教师看作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不乏教师的知识分子精神的显现,只是伴随着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区隔以及专业主义意识的兴起,才使得教师失去了“社会思想者”的精神气质。要重建教师的知识分子品性,应当从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评价机制等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论李清照女性文学主体意识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总体上是男权统治的社会,社会的意识形态始终以男权为中心,而女性的主体意识历来被扼杀、被漠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词人,在其作品中能够大胆而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一生真实地展现,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诗、词、文在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光芒璀璨,尤其是他被贬黄州后的作品更是他创作中的高峰。本文试就苏轼贬于黄州后的诗作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其如何修复自尊,进而达到执着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都把民作为社稷的根本和施政的基础,承认和重视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民众确实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社会治乱和民族存亡。中国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政治明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智慧资源。然而它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主体不同、宗旨不同,因而具有本质的区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进程中,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又必须实现历史性超越,赋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新的内容、新的原则和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部反映周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学、历史、政治、宗教和哲学内容外,从《诗经》中衍生出来的众多成语,也渗透着先民们的生活、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体现着周人的文化精神。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诗经》成语成为保存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贺晓燕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4):58-65,76
中国社会史研究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科。随着出土资料、契约文书及民间文献、口述史料的深入挖掘与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史尤其是明清史研究中,社会史已突破传统史学,成为重要的研究范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集合相关文献,对2015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的热点进行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长盛不衰声誉的大诗人,他给中国古代诗坛留下了一颗颗硕大璀璨的明珠.取得了辉煌的诗歌成就,然而,他却因为自身诗必斗酒的生活习性、恃才放浪的行为方式、政治敏锐性的迟钝或缺失酿成了自己的人生挫折和政治悲剧.他的人生际遇可以为后世之人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