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古代虽有“移情”一词出现,但并没有移情理论的存在,原因有三:1、移情说产生于西方特定的历史化语境,主客体同一只是其内涵的一个层面,且与中国古代美学中“心物交融”说的内涵指向不一样,实现途径也不相同,前指向自我,体现出主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旨趣,后指向物我消融、情景两忘的审美至境;前得之于“投射”,后得这于“神会”,因而不能单从物我同一的角度总结出中国的移情理论,2、作为言志寄托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思维方法的“比兴”与西方的“移情”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并非真正相对应的概念。3、中国古代强调艺作品审美效果的“移情”、“移人”与西方移情说之“移情”内涵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美学是中国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的交汇点,是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继承和总结,也是中国新文艺的先声。在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形成了“天才说”和“游戏说”、“苦痛说”和“古雅说”以及“境界说”等重要的文论思想。它们分别从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高层次的旅游审美需求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观赏活动的内驱力,旅游审美活动具有多重效应。深入理解“移情说”、“内模仿说”、“审美距离说”、“异质同构说”和“集体无意识说”等西方经典旅游审美思想以及“中和为美”、“自然为美”、“空灵为美”、“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旅游审美思想,对达到马斯洛所言的“高峰体验”与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畅爽”境界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美学思想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与美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美学的转型中具有构纽性的地位。本文从审美独立,审美与人生、境界说三个方面剖析了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与美学思想,及其接受西方资源,确阅国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范式的意义,这在当前广泛的文化交流背景中更具现实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中的“空白”笔韵,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空灵”境界,它的审美意义在于能虚实相生,产生意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科学精神出发来批判宗教。以西方近代审美主义和中国古典人精神作为思想资源重建中国现代审美教育对人的完善的价值追求,力求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提供一种审美主义转变和审美主义的道路,从而在中国的现代性遭遇中树立起审美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本主要探讨庄子的审美境界,庄子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道”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审美境界是以“无为”思想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庄子审美境界的美在极处,美在天然以及美在自由的特点。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达到这个审美境界的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感受,即进行“心斋”、“坐忘”、“物化”,然后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8.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说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论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出入”说是王国维诗歌美学的重要理论,它与“境界”说共同构成《人间词话》的关学体系。“境界”说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本体,“出入”说则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活动。“出入”说对于诗词鉴赏与批评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诗词的审美体验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范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诗词体验式教学中,分析诗人如何“入乎其内”、又如何“出乎其外”,是审美体验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析培养道德情感的心理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阐述了道德情感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根据它的规律和感染性、情境性、理解性等特点,提出了培养道德情感的心理途径.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意境审美心态的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果.文章主要从情景整合的特殊规定性、模糊心态的文化本源、超越心态的价值归宿与现实困惑、开放心态的当代与传统影响因素等角度对意境审美心态作进一步的剖析,以期对推动意境研究的深入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唐宋词产生的审悲快感入手,探讨为何充斥着悲哀、感伤、愁苦的词作能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一方面,结合中国原有的"以悲为美"的文学传统与文人心态、唐宋的时代特点及词人心态探讨其原因;另一方面,结合西方的悲剧美学理论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歌唱的好坏与感觉有直接关系,歌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是关系歌唱好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歌唱中的感觉试作论述,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15.
声乐艺术通过旋律和语言来表达歌曲的内涵,民族声乐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本文分析和了解了歌唱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阐述了如何做到字正,和咬字吐字不清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肌理作为一种具有特质美感的艺术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装饰设计领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并成为设计者们创作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肌理的存在依托于材料,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带给人们艺术享受,不同的肌理形式传递着不同的审美情感和心理感知。本文主旨意在探索感知装饰材料的肌理魅力,及其在装饰设计中恰当、灵活的运用,以展现肌理的内质美。  相似文献   

17.
艺术语言是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它不光要传递语义学信息,而且要传递美学信息,其语言形式本身也是美的.本文重点指出其两大美学功能:一、可逆的语义美;二、艺术语言符号的风格美,包括语调美、气势美、朦胧美、情调美、变异美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为数颇多的情感观,这些情感观在真、善、美三个价值向素的作用下,有合乎逻辑的演进过程。对情感的每一次善性规范,都是对情感本真状态中冲动的约束和压抑,而对情感本真状态的追求,又是对情感冲动的维护,于是出现了“求善”与“求真”的矛盾对立,这一矛盾对立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无论是经道德理性规范约束的情感,还是无拘无束的情感,都可作为审美的对象,不管“求善”“求真”矛盾对立中谁为主导,对情感的审美从未间断,审美观也没有间断生成,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审美观随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而同步演进。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中有情。诗中也有人。但在艺术表现上,情感与人物的关系相当复杂微妙。就中国古典爱情诗来说,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着眼于人物表现内心情感;着重情感刻画,人物形象较为模糊;通过情感抒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情感抒写与人物刻画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给你一个完整的感情”,是曹禺的创作主张。《雷雨》就是这个主张的实践。它确是“完整”地表达了作家的一种情感 ,“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其中所有的戏剧因素都与它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