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翻译体式都不可能具有通适性。因此,在以白话体译诗为主流的翻译中,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只是在选用词曲体时应考虑译诗的审美效果和受众的经验视野。  相似文献   

2.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2021,(1):95-104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  相似文献   

3.
章试图追寻诗人穆旦的英诗翻译的踪迹,并探讨他的译诗是如何影响其后期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翻译体式都不可能具有通适性。因此,在以白话体译诗为主流的翻译中,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只是在选用词曲体时应考虑译诗的审美效果和受众的经验视野。  相似文献   

5.
文章试图追寻诗人穆旦的英诗翻译的踪迹,并探讨他的译诗是如何影响其后期现代派诗歌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湘南学院学报》2019,(3):85-89
在《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一书中,贝尔曼以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为主线,考察了19世纪前后德意志民族文化进程中的翻译现象。立足该书的核心理念"异的考验",考察英诗汉译史上的三种译诗模式,以检视不同模式下原诗的异质因素是否受到重视并得以保留、在何种程度上得以保留,并探究不同译诗模式背后的深层社会、诗学因素,以期对英诗汉译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用外语翻译唐诗,要做到“保存着它的丰姿”是极不易的。英译本《唐诗一百首》(100TANG POEMS)中,关于王翰《凉州词》一诗的翻译,就由于译没有弄清本诗的意蕴,因此译作既未体现出“唐人气魄”,还有损于唐代守边将士的形象;关于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虽然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意思,译笔也严谨、畅达,但唐代格律诗的音乐美却荡然无存。另外,《英译唐人绝句百首》一书,对上述两诗的翻译可谓语言生动、形象,也具备英诗特色,但对王翰《凉州词》一诗中意思的理解上也存在错误,而对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的翻译,在意旨和情调上都与原诗有了些出入。  相似文献   

8.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英诗亦然。如何表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中国翻译界有很大的分歧。占压倒多数的意见认为英语诗应以白话翻译 ,因而绝大多数译品都是白话诗或语体诗 ,或曰新体诗。用文言翻译的诗作甚少 ,也受到很多批评 ,生存似很艰难。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论证英诗文言翻译的方法 ,使英诗译苑中文言体翻译这朵花儿受到应有的呵护 ,使其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给热爱英诗的人们以更多的美的享受。英诗文言体翻译方法多样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骚体、歌行体、词曲体等 ,由于译者的大手笔 ,形成了一种气候 ,读其译…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该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了杜牧《清明》一诗的三个英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对比,为今后的汉诗英译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0.
对英诗如何汉译,汉诗如何英译的问题,译界从来观点不一。理论上有“等值论”、“讯息符号传递论”和“多层次结构论”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英诗汉译有人主张要字对宇的翻译才能让汉语读者领会外国诗的真正韵味。若此,一个只会回英汉词典的人就能译诗,那么诗歌翻译问题就不必许多人来争做文章了,显然这种观点站不住脚。有的人认为诗歌只要特意思译出来就行,形式和韵律不必也不能多讲究.这种观点也只讲对了三分之一。这是因为诗歌,特别是格律诗不同于散文,散文是以理服人,诗歌要以情动人,它不但要靠文字本身,而且还要不其…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格律诗的翻译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赞同“以格律诗体译格律诗”,另一种是赞同用散体或自由体译诗。在这两种意见之中,赞同用第一种方式译诗者占大多数。笔者也认为应“以格律诗体译格律诗。”但据笔者看来,在持第一种意见的人之中,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同意以中国传统的!日体或新体诗形式译诗,即每行字数大致相等(五言或七言),押韵的位置也近似于旧体格律诗。另一种是‘拥汉语的顿(拍、音组)来代替英诗的步,使译诗顿数与原诗的音步数相等,”(1)有人称之为“以顿代步”或“移植英诗格律”(2)的方…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该文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出发,分析了杜牧《清明》一诗的三个英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希望通过对比,为今后的汉诗英译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3.
黄杲炘提出的“兼顾”译法兼顾的是英诗格律准确移植,突出的是译诗的借鉴功能;忽视的是诗歌的意境、神韵和审美价值.因此,翻译学者的“译诗必经之路”的评价夸大了兼顾译法,“译作缺乏审美价值论”则曲解了译作的真正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两元论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用三组两元对立关系,即诗人与译者、语言与意义、翻译与创作,分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风韵译",探讨其深刻内涵,并借助《英诗译稿》中的译诗,看"风韵译"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原诗人与译者的统一、注重诗歌内在的语势神韵、注重翻译与创造并举等在诗歌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整合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英诗意象类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类,在此基础上以《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第三章中所选的译诗为例,对其在神似与形似之间的取舍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英诗翻译中意象美传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17.
著名诗歌翻译家江枫一贯主张"译诗,力求形神皆似,形似而后神似",这已经成为诗歌翻译的重要评价标准。本文以江枫翻译思想为指导,分析比较美国女诗人狄金森两首诗《成功的滋味最甜》和《那样重大的损失一连两次》的三个汉译,说明江枫翻译思想在英诗翻译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因为是诗歌,故具艺术性;因为是翻译,故具科学性。在诗歌翻译的实践中只有对艺术性和科学性有一个恰如其分的把握才能创造出比较完美的译诗。本文简要介绍英诗汉译的三个发展阶段,并对《A Red Red Rose》在不同阶段的翻译版本及其特点的分析,论述了诗歌翻译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说:诗,一经翻译,总不免有所损失,那损失了的,正是诗。找出一些英美诗的原作与译文,对照一看,觉得此言不谬。选取一首,动手一译,深感这话非备尝译诗甘苦者不能说出。我们试译了美国诗人亨利·郎费罗(Henry W. Longfellow)的《生命之歌》(Psalm of Life),反复揣摩,苦心推敲,数易其稿,仍觉尚未尽意。诗虽未译好,却感受颇深。翻译不易,译诗更难,难在译出诗魂。诗魂的译出,正是对翻译中“那损失了的”的追寻。这“追寻”即是对原诗的正确理解与准确  相似文献   

20.
译事难,译诗更难,译格律诗更是难上难。在中外翻译史上,译诗一直是一个较为艰辛而颇有争议的工作,而把格律诗译成格律诗就更不用说了。难怪鲁迅说:“译诗,真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大概正是出于这个缘故,才使得有人提出诗之不可译之说(见王以铸《论诗之不可译》)。这是因为“赋诗言己之志”,而“译诗则言人之志”。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