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新安县土地可持续利用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案的可持续性进行定量评价,初步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并对其具体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效益化、社会和谐化、生态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2009-2018年广安市各县(市、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阻碍各县(市、区)综合指数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8年间,广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各县(市、区)的变化趋势和增长速度不尽相同;广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呈现出集中化与两极化并存的特征;通过障碍度模型发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的主要障碍指标因子差别较大.为提高各县(市、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应该继续加强土地资源管控,巩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必然选择,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土地资源学科上的运用。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实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开展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安顺市2001~2008年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数据资料,选取了土地资源承载、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经济社会贡献3方面37个因子,采取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顺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在8年期间呈上升趋势,土地质量状况向好的方面转变,按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标准,距可持续利用阶段相差甚远。基于这一评价结果,提出了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5.
土地可持续利用必须同时实现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完整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程度四个维度。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3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可以发现,江苏省的总体利用水平较低,并且由南往北逐步降低,存在着资源制约型、生态制约型、经济制约型和社会制约型四种类型,而且产生了经济可持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相背离的现象。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江苏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水平,各地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对薄弱予系统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关于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的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可持续专题.文章将通过确定评价技术路线,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立评价方法,进行宏观评价四个步骤对怀化市×区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地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现状的考察和评价,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后果,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目标和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商洛学院学报》2016,(6):82-86
根据渭南市实际情况,建立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用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对渭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渭南市土地利用现状水平分值为0.8935,可见渭南市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合理,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综合利用效益较好,但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偏低。为渭南市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对类似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衡阳盆地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区域,选择了土壤、气候、地形、水文和交通等5类指标,建立了适用于南方丘陵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基于GIS技术,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衡阳盆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对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耕地适宜性以临界适宜性和一般适宜性为主,不适宜区域分布和数量与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的分布和数量大致相当;林地适宜性整体较高。根据评价结果,在土地管理中应该大力开展山区植树造林,并加强耕地和建设用地不适宜区域还林,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耕地承载力、经济人口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3个方面选取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明确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运城市1995、2000、2005、2010、2012、2014、2016年7个时段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下降、回升两个阶段;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处于Ⅳ~Ⅴ级;2005年是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的转折点.最后分析了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提高广大农民素质。这是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需要重新认识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涵义及实践特点出发,结合河南省实际,探讨了成人教育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及成人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绿色节能建筑呈现出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推广新农村绿色节能建筑方面,提出了合理占用土地资源、使用绿色建材、借鉴传统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新型工业化指标来考量河南的工业化,河南的工业化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工业化的老路。河南是农业大省,河南的私营企业也大量分布在乡村。因此,河南的新型工业化必须立足于广大乡村,统筹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目前,河南乡村的新型工业化存在着诸多要素障碍,必须以完善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来推进河南乡村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地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全国农运会将对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模式创新、经费投入、成效评价等方面促进其改革与发展.体育特色项目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政府财政与社会民营资本的共同投入、构建农村居民全面健身的长效服务机制将是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福建省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数据源条件分析基础上,根据区域可持续评价目标及综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与选择方法,从人口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5个方面设置33项二级指标,同时从区域及其空间、时间关系考虑而设置193项三级指标,构建具递阶层次的福建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发展位、协调度定义基础上,提出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指标综合的模型及进行协调性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乡风文明"在本质上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工程。河南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其新农村及其乡风文明建设对全国新农村及其乡风文明建设的成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章主要以河南省的调研数据为基点,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状况给予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是一个全新课题,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陕西咸阳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的探索启示人们,不论选择哪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必须把握以下原则:突出产业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基础突破,充分尊重民意,健全体制机制。同时必须注意解决一些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产权主体失真、产权权能缺失和产权内容虚化等弊端,这些问题延迟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制约了农民的增收,限制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从而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以产权改革为取向,依法明确产权主体、健全产权权能。加速打造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更迅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