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建国前畲族教育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畲族文化学术研究成果中,涉及到畲族教育的内容极少。文章从畲族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宋代开始,依据宋、元、明、清、民国的时间顺序,梳理畲族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对畲族教育发展史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2.
畲族研究是我国东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畲族教育史研究是畲族研究中的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畲族古代社会教育研究更是鲜有涉足者。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畲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析,指出社会教育是古代畲族教育的主要方式。其社会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对于畲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浙江畲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策略,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和逻辑归纳法对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的条件、策略展开了翔实的讨论和分析,加强畲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研究、编写畲族传统体育教材、对畲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开展畲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建立畲族传统体育教学和研究机构能有效传承畲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教育途径。认为畲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教育途径有: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畲族传统体育课程,畲族传统体育教材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推广普及;在社会教育中通过社区教育在群众中推广普及,通过各种文体竞赛娱乐教育活动推广普及;通过家庭教育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5.
古代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之分。畲族官学之开办有其特殊性,是封建政权出于教化畲民,维护统一政权之目的设立的,畲民长期处于被动受教育地位。在畲汉交界地区的畲族官学,推动了汉文化在畲区的传播,培养出一批畲族知识分子,促进畲族社会文化的进步。但其对处于深谷之中的畲民影响有限,畲族官学仍是非常落后的。  相似文献   

6.
浙西南是畲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浙西南民族地区对畲话的传承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畲汉双语教育、畲族文化工程和畲族居住格局对畲话传承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畲族文字是否需要创制,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畲汉双语教育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宁德地区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着丰富的畲族民间音乐资源,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对地方经济的扶持发展,畲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现已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笔者从畲族民歌研究视角出发,结合自身在高校中的畲族音乐教学实践,对于畲族音乐如何融入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畲族民歌的教育形态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体,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生存于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畲族山歌由叙事歌、杂歌、仪式歌3大类组成,其中的仪式歌具有信息传播、氛围营造、教育教化、度宵节宿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闽东畲族教育的现实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东畲族教育的现实与超越郭少榕闽东有畲族人口约16万人,占全地区人口的5.44%,是畲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多种原因,闽东畲区教育仍较为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应从根本上改变闽东教育和经济的落后局面,在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缩小畲族...  相似文献   

10.
泉州畲族作为一支典型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其教育一直依附于当地汉民族教育之中,缺少民族特色,制约着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访谈与调查问卷,剖析泉州畲族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唐氏家族与教育为研究对象,根据历史资料探讨在唐氏家族发展中教育的作用,以及回顾唐氏家族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以期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无锡唐氏家族曾在20世纪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其家族是一个被称为"庞大而神奇的家族"。在唐氏家族的发展中,教育起了相当的作用,唐氏家族成员也以各种不同方式捐资助学,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晚明以来佛教在社会救济事业远不如唐宋以前,除了政府政策的立意、乡绅势力的积极涉人与新兴民间宗教的相继参与,及频仍的战乱局限了佛教的社会救济能力外,如闽南地区某些寺僧受雇于宗族家庙(寺),担任提供宗教服务的神职人员,代为执掌祭拜家族先人的祭祀工作,流为家族之附庸。而这层雇用与依附的关系,似乎也隐藏着明清时期寺僧难以独立承担社会救济的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要素。透过闽南地区的几部家谱资料,就寺僧与家族在社会救济方面的推动与互动关系,进行更具体的观察。  相似文献   

13.
南阳豪族形成于西汉中后期,其明显特点是大地产化,当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南阳豪族"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南阳拥有大量的公田和可垦田,当地农业也非常发达,由于这几方面原因形成了南阳豪族的大地产化。  相似文献   

14.
玉田韩氏家族为辽朝继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之后的第三大家族,终辽之世,地位极为显赫。韩氏家族契丹化有两个特征:一是契丹化较早,自韩知古晚年起,就呈现出自然同化的趋势;二是契丹化更为彻底,包括血统、民族风俗、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认同。韩氏在契丹化的过程中,除了与契丹族通婚,还有起契丹名、接受契丹婚俗、崇尚武力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韩氏家族最终融入契丹上层社会,直至跻身于皇族之列。  相似文献   

15.
爨地在山西省,由战国魏将爨襄的封邑得名。东汉末年,班氏后人因军功而食邑于爨地,以地为氏。食邑即以地为氏的爨姓始祖爨萧。  相似文献   

16.
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一直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徽州宗族的产生与发展态势、徽州族产与宗族业权、徽州族谱与家谱、徽州宗祠、徽州宗族的社会控制、徽州宗族教育、徽州宗族婚姻、徽州宗族文化等问题均予以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和探讨。回顾和总结当前的研究状况,有利于今后的研究在更高层面上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先秦文献记载三千多年前的闽族、闽方国和闽文化不同于汉初闽越文化,其地域包括今福建、浙南、粤东、赣东南乃至台湾宝岛,属于考古学闽台区系东南海洋文化范畴。闽文化早于吴越文化,就象楚文化、巴蜀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江州“义门陈”是我国古代家族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家族之一,该家族历时十五代、和谐同爨共居长达二百余年,成功的家族教育使家族历代人才辈出,曾培养出三名宰相、十八位朝官、二十九位京官、“九才子”、“八文龙”、五十八位进士、四百零三名举人。它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庭,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被历代统治者旌表嘉奖,视为忠孝节义的典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江州“义门陈”家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族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按西方主流理论,宗族作为“原始组织”,将为“人工创立的社会组织”所取代,但在近20年来我国农村宗族却出现了复兴的新情况。本根据对10个村治理状况的深度观察,从日常生活、村庄、行政村和村际关系等层面分析了宗族对村治的实际影响。指出,宗族在村治过程中发挥着双重性的功能,一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与帮助,填补了若干管理真空,避免了更严重的失范和无序,而且,强族组织与宗族集体意识成了抗拒行政权力不法侵害与剥夺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宗族往往以狭隘的本族利益为归依,奉行着恃强欺弱的逻辑,并倡导男尊女卑,崇尚迷信。因此,不应简单地对宗族给以全面否定和肯定的结论。要构建农村治理的新秩序,虽然无法舍弃宗族,但是应当寻求新的资源和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民乡约》颁布以来,赣南畬族广受教化,其文化教育逐渐趋汉。民国时,已有赶超当地汉族之势。然而,由于赣南畬族分布偏远、族性弱化、支教体系崩溃以及族群精英移失等原因,上世纪末畲族传统教育发展突现颓势。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缘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畬族教育呈现衰变之势,其现状令人堪忧。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赣南畬族教育衰变的原因,揭示传统畲族教育变迁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