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究等级秩序尊卑贵贱的礼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重男轻女。女性服饰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思想,也折射出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传统女性着装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隶属于男性的身份地位,同时严禁服饰通过女性体貌的外显可能对男性产生的挑逗,并且妇女服饰必须符合男性社会的审美标准。传统社会通过上述种种法则和潜意识规范,束缚着女性。传统服饰充分体现出传统社会的抑女性。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的女性服饰描写体现了其一捆矛盾的文化内涵。林语堂继承并发扬了传统文化中服饰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功能。林氏通过细致入微的女性服饰描写,不仅为我们展现了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女性服饰发展的状况,更重要的是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自主、悲剧和近情意识是林氏服饰描写最重要的三种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服装的神韵内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服装造型是平面的,运用直线裁剪,主要表现服饰礼仪和教化功能。西方服装造型是以塑造女性的三国曲线和立体的造型为主题。东西方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理念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李兰兰  陶辉 《家教世界》2013,(9X):236-237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51-P253)古代汉江流域服饰设计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先秦楚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江流域女性服饰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它们既有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共同特点,更有特殊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服饰设计风格多样化的基础上,女性服饰呈现出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是理解中国传统女性服饰艺术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生产力发展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与少数民族男性服饰相比,女性服饰往往更具有服饰文化的典型性与稳定性。基于苗族女性服饰民间艺术个案的村寨田野考察,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盛装”服饰体现着苗族女性服饰的社会性别意识的获得,呈现着社会性别秩序与规范,揭示出外在服饰特征与内在女性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面临着被推入“他者”的处境。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20,(5):31-34
明代传统社会体系中,人们普遍重男轻女。女性服饰作为一种外显的表征,也折射出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女性着装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其所附属的男性的身份地位;女子服饰严谨规范,渗透着掩盖女子形体美的基调,女子无权追求独立的着装意识,而是必须符合男子的审美标准;男权社会还提倡以女红为美德,以期女子贞淑娴雅。在封建男权主义视域下,明代女子服饰充分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从属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化史上,女性服饰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演变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国初期,由于政治、外交、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女性服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服饰作为外层文化表象,可以最直观、最写实地反映出社会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8.
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杜兰葛山庄》中女主人公埃迪斯·霍普的服饰选择与其身份建构紧密相连。服饰不仅是埃迪斯表达女性立场、反抗男权社会压迫的方式,也是让她陷入消费社会物质陷阱、丧失主体性的消费符码,服饰更是促进她在写作中自我反思和身份重建的动因。文章以服饰文化为切入点,并结合消费社会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埃迪斯的成长历程,探究服饰与女性身份建构的内在耦合关系,进而揭示男权社会及消费市场对现代女性身体的规训和压迫。  相似文献   

9.
虎形儿童服饰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以“虎”为装饰意象的儿童服饰。在我国传统儿童服饰当中,虎形服饰当是流行区域最广、最受欢迎的种类,不仅儿童穿着安全舒适,而且是我国传统崇虎敬虎文化的承载系统之一,是驱邪避灾、和谐自然、美感培养等多重意义的整合,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黔北蓝苗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包括形制、刺绣、贴布绣、蜡染等,传承的是民族记忆和情感,体现的是乐天达观、团结奋进、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传统等民族文化性格。开发和保护是蓝苗女性传统民族服饰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