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罚学生早已为学校明令禁止。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这种以"罚"代教的"棍棒"式教育逐渐得到遏制。但是,另一种更为隐蔽的变相惩罚方式--"心罚"--仍大量存在。一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以胁迫、谩骂、讽刺、挖苦、冷落甚至羞辱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极不文明的错误言行对待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上、精神上给学生造成极大伤害。   与体罚相比,心罚之危害更大。从"罚"的外部特征来看,体罚是显性的,而心罚是隐性的。教师对学生"心罚"主要体现为一种言语行为态度,较之体罚,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当前对于校园的"心罚"风,一来缺乏必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社会呼声很高,但是,相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却屡有发生.显然,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十分错误的,严重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是不是适当的惩罚也要取消呢?中小学生年纪不大,阅历少,辨别是非能力也较差,正处在成长阶段,为此,犯一些错误在所难免,纠正这些认识和行为的不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怎么纠正?许多老师反映,对学生的教育,光靠赏识、引导往往是不够的,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外力.适当的惩罚就是这样一种外力.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家李镇西认为:"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笔者对此颇有同感.下面略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谈"惩罚"     
一随着时代的演进,"以人为本"的观念正逐步为社会所接纳,这本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更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如今,人们的认识似乎又进入了另外一个误区:由于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长的"宝贝",教师在教育中骂不得,碰不得,稍给学生一点"颜色",当即会遭到诸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言论责难,弄得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显得畏畏缩缩,有时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媒体屡屡有"××禽兽教师"、"××老师体罚学生造成严重后果"之类的新闻曝光.笔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禽兽教师"和"差师"的新闻报道,竟有几千条之多.于是就造成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在教育教学中,只要一提到"体罚"、"差师"等字,教师莫不竖起最敏感的神经.  相似文献   

5.
在学生成长的旅途中,"心罚"比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更大.我们应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进行深刻反思,改进教育态度和方法,杜绝"心罚"行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择差教育"大多教育性动机不足,其实施的教育并非因材施教式的.体罚教育更不具合理性.择差教育非优质教育,依据"全纳精神"在普通学校中以教育爱心来针对性地转化每一个后进生才是正确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校再三强调不准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稍有逾越,就会被抓典型,因此教师谈"罚"色变,对"罚"字甚为忌惮,畏手畏脚,不敢放手管理学生.哪怕是学生不完成作业、违反纪律等,在说教无效的情况下也只能听之任之.可想这样的教育效果不会太好.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不敢管理的问题呢?本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发现每个学期班级中都会有一两名"问题学生",学习中,他们是学困生,成绩令人失望;常规管理中,他们是绊脚石;安全教育中,他们是不定时炸弹;……总之,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会让我们大动肝火,甚至需要对他们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转化这些"问题学生"呢?我想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问题学生"一定能有不  相似文献   

9.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0.
体罚,对教师来说耳熟能详,因为社会、教育部门、学校都给予高度关注,教师自律意识也不断得以强化,但对"心罚"却缺乏必要的了解."心罚"实质上是一种变相体罚,是教师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惩罚和摧残.  相似文献   

11.
郑丽敏 《贵州教育》2014,(20):20-22
正在中国,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涉及体罚的教育谚语,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等等。这些谚语清楚地表明了古人对体罚的态度。在旧时私垫里,讲台上除了书,还有一块专门为先生对学生实施体罚而预备的木板,叫做戒尺。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里就有着这样的一把戒尺。由此可见,体罚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被认可的,而且是合法存在的。可是,由体罚引发的许多教育问题也慢慢突显。  相似文献   

12.
"朴作教刑"是中国先民提出的,尔后成为教育上的一种指导思想;汉儒又从实践中总结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经验;宋儒再提出"教不严、师之惰"的绝对论调,经过历代的传诵,以至于传统教育离不开体罚,似乎无体罚则无教育,不知误导了多少家长,害苦了多少儿童。这一切到了清末兴学,才有些许改观,此后民国,进而共和国,民主教育的实施使其越发消退。从"倚重"到"怀疑",从"收威"到"示威",从"可施"到"不得",是体罚与中国教育这百年来变化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它的所指也在不断扩大,证明人们观念的不断进步。简而言之,这一路走来步履有点蹒跚,颇为不易。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激励教育"成为了我们教育的亮点和主流,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很多媒体对因体罚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 时下,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应有惩戒.其实,这是社会对惩戒看法的偏差.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把教师依法对学生管理的手段等同于体罚.体罚,古人视其为天经地义,一把戒尺打出栋梁之材;而体罚已被禁止.但惩戒却不可随意摈弃.  相似文献   

15.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可调皮捣蛋的学生却  相似文献   

16.
惩罚的艺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要说明的是,惩罚和体罚是两个不同概念.体罚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许的,而惩罚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到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教师可不可以打学生?在当今中国提出这样的问题,无异于问汽车能不能开下水、轮船可不可驶上岸一般,不值一咽。然而近日报上却刊出了这样一则消息:老牌"民主国家"英国进行的一项有关"教师该不该体罚学生"的民意调查显示,认为"教师适量体罚(以不致伤致残为宜)大有必要"者竟然不在少数。这倒为崇尚"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中国传统教育方式觅到了一位"洋知音"。本人无意就"教师能否体罚学生"或是"体罚如何把握适度"去妄加评说。倒是觉得大都受过良好教育、一贯显得温文尔雅的"灵魂工程师"何以一到某些学生面前即变成了怒目金刚…  相似文献   

18.
谈到"体罚"、"变相体罚"或"适度体罚",不禁联想到关于幼儿纪律教育的问题.因为,成人对孩子实施惩罚时往往是基于孩子不守纪律.很显然.遵纪守法是公民素质的重要表现,而体罚、变相体罚、适度体罚等是不可能真正造就遵纪守法的现代公民的.只有坚持正面教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9.
2007年5月,辽宁省保监局、辽宁省教育厅开始在沈阳、抚顺两地试点"校方责任险".该保险服务保证,如果学生在学校遇到事故,最多可获赔30万,当然,这笔赔偿金由保险公司支付.保险合同条款中规定,"由教师殴打、体罚学生给学生造成伤害的,学生也可获得保险赔偿",人们戏称此条款为"体罚保险".但是,深入考察此险种可以看出,它并不像人们所误解的那样是鼓励体罚.  相似文献   

20.
体罚教育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手段.一般来讲,体罚是指教师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使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身体施加惩罚,使学生身心受到损伤的一种教育方式.体罚是教师合法教育惩戒权的不当行使.体罚分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