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更深刻地指出:"一个儿童不单纯是一张表格上的一个数字,一个好的或坏的学生,最重要的他是一个人,一个有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关注幼儿发展特点和需要的教育不是适宜和有效的教和提供适合他们良好发展的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2.
一个小学教师教会学生加、减、乘、除法并不十分难,难的是怎样塑造学生。吉林省白城市明仁小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赵润教过的实验班毕业后,被市三中原封不动端了过去。一年后,三中校长感慨地总结道:“在他们身上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心灵上没受过什么伤害,他们自信力强,有后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光环,对所有的事都充满了希望。”这段话比打分要重要得多。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就打下这样的个性或品格的基础,应该说是教师工作的巨大成功。这种成功,绝不是用毕业考试成绩能衡量的。这样的教师是真正的教育家。当然,能获得这种成功或达到这种水平的人,不是容  相似文献   

3.
情、知教学之我见赵向军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培养后代的一种自觉行为,也是受教育者个性有规律发展的客观过程。因此,教育具有二重意义:教知和育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然而学生不是一个物体,可以任由教育者随意加以塑造,他们有思想、有感情,只有在思维活动、情绪活动...  相似文献   

4.
有教育论著说,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然而,在一个确立了人权思想的国家,将不会认同这种观点。进一步问,统治阶级还为不为别的什么服务呢?若有服务,那就有两个服务了,这两个服务是什么关系呢?哪个是更基本的呢?在人权思想和观念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里,答案也应十分清楚。还有全面发展的方针,它只是国家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要求吗?只是学校和政府对学生的要求吗?他们根据什么拥有这种要求?他们为何有权这样要求?他们为什么有这个资格去要求受教育者呢?其实,全面发展首先不是你要求不要求,首先是人的权利,人有全面发展的权利。首先是一个人的权…  相似文献   

5.
生命问题是一个关乎人类自身的重要话题,但在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却不被重视。生命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巨大区别:其一,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令学生感到即使他不能成材,他仍然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有用的人,生命教育不认为为了遥远的未来,就应该牺牲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其二,生命教育塑造有个性魅力的人。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教师抱怨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说,课堂上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孩子们则是一个个听戏的"小哑巴".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而且具有一定的思维及口语表达潜能,不是他们想不到,也不是他们不会说,而往往是由于课堂上教师不注重启发、害怕学生说不明白、担心教学时间不够用等人为因素的限制,使许多精彩的思维火花、独特的口语表达被扼杀在孩子的欲言被止之中.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为学生搭建一座平台,让他们拥有尽情表达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普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没有普通教育 ,我们决不能办好一个大学。如果学生和教授(特别是教授)缺乏共同的理智训练 ,一个大学必定仍旧是一系列不相关联的学院和系科 ,除了有一个共同的校长和董事会外 ,没有什么东西使他们统一在一起。教授们不能互相谈论 ,至少不能互相谈论什么重要的问题。他们不能希望互相谅解。我们姑且认为我们总应当有一些专家 ;可是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知识 ,并不是像大学那样被任意地分割开来的。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个科目里都是专家。因此 ,除非具有别的专家所具有的同样的基本教育 ,否则 ,除了自己的科目以外 ,他一定和一切科目相脱离。这…  相似文献   

8.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中,一直存在着对教师的主导对象应该如何理解和如何表述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思想。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决定了主体具有能动性,而不具有受动性;被主导状态是一种受动状态,所以主体不能被主导。主体必须是人,但不等同于人;人既有能动性,又有受动性,所以人可以被主导,进而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群体的学生也既有能动性又有受动性,可以被教师主导。由此,对教师主导对象的正确理解和表述应该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所指向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主体;并且作为教师主导对象意义上的学生只能是客体意义上的学生,而不是主体意义上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吴锦良 《家庭教育》2001,(10):42-42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心中的火一旦熄灭了,人就没有了渴望,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方向。教育孩子,重要的不是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渴望。点燃孩子心中的渴望,是成功教育的一条金科玉律。教育事例:一个特殊的课堂狄斯奥夫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教育专家。在他的班里,学生当中有许多是捣蛋鬼,他们又是缺乏别人关心的、成绩差的、不爱学习的。他们当中有许多是来自破裂的或受虐待的家庭,还有一些是社会帮派的成员。  相似文献   

10.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常被人们称颂为教育的专家,这是因为他们能巧妙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塑造一代新人。归纳他们获得成功的经验,无非是很善于在“爱”“察”“韧”三个字上下功夫。所谓“爱”,即班主任对教育事业炽热的爱,对每个学生投入以严父、慈母般的爱。“爱”是贯穿在每一位班主任工作中的一条红线。班主任热爱学生,这是古今中外教师最起码的素质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感到和孩子交往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教育》2006,(3):23-23
众所周知,黄冈是个出状元的地方。我从未否认他们的教育“成绩”,但在我看来:黄冈其实是个悲哀!一、没有快乐的童年我是一个正在学校读书的高中学生!我不是黄冈人,也不是黄冈的学生,但学生的身份让我知道学生的感受。别以为他们在答对题后的笑是快乐的笑,那不过是一种如释重负的高兴。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无忧无虑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时的心情。但生在黄冈的学生就没有那个福分了。他们成天被如山如海的试题所包围着,根本不知道尽头在何方……或许,他们也有“快乐”,但我想那一定是在体育课上或者是梦里……这一切,只因为他们生在黄冈,生在…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鸡蛋,正如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李镇西老师说:"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走向民主与科学的今天,什么是可以塑造的,唯有人的灵魂——即人的精神和个性是不能‘塑造的’。"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把学生打磨成齐刷刷的高材生,而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一、关注学生成长的细节,呵护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很多教师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拔苗助长的现象很严重,给学生不断地进行拔高训练,学习中设置重重障碍。这种做法很多时  相似文献   

13.
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1.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价值地理实践活动能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环境和教育相比,人是能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地理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立自主的地位,并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是把学生作为消极的被"塑造"的对象。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当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在学生能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建宁中学的前身是“南京市鼓楼工读学校”,如今的建宁中学是一所有工读学校性质的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对象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违法和轻微犯罪的失足青少年,也不是就近入学的一般初中生,而是从初中分离出来的初一、二年级的不能正常上课、被学校边缘化的学生,大家都称他们为“差生”或“问题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尽管在学制方面也作了不少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介     
教育类《教育的55个细节》(美)罗恩·克拉克著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对人的尊重。但是,很多教师仍然未能理解,那些未成年的学生,包括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他们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教师只有理解了孩子们不同发展阶段心理上、人格上的成长需要,才可能做到对他们有真正的尊重,也才可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出色而智慧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曾告诫天下一切家长和教师,她说:不要以为是成年人在“塑造”儿童,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积极的精神生活,即使在他们的肉体还软弱无力的时候,精神就已经首先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宁松 《考试周刊》2014,(57):182-182
老师首先应该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而不是事情。班主任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建筑师,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身心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起到感化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被很多人认为是素质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很难教的学生。在这几年里,作者深深感到其实他们有许多可爱之处,也是可造之材,围绕自己担任班主任的几点体会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文学教育历来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在文学教育的体系中,经典无疑占据很大的比重,是文学教育长期赖以支撑的构件。它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在经典的学习上,他甚至说对学生“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当代语文教育学者王荣生从教材角度把经典归为“定篇”,说定篇的学习“不俯就任何学生,不管他们生活处境如何、阅读情趣如何”,“每个学生都应该按同样的要求去学习、掌握它”。可以说每个有责任感、有长远意识的教育者,都深知经典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我们真正地去思考教育领域的现实时,上述的期待更是加剧了这种对经典被漠视后的忧虑。学生不爱经典作品,所读所爱的却是与经典取向背道而驰的大众文化(作品)。这不能不让我们好好地反思其中的深层原因。本文拟从几个维度来反思这一问题,试图理清经典与大众文化的某些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说明:信息室是北郊学校的一个特殊行政机构,这个机构主持各项关涉学生和家长需求的调查,并对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负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他们展开了调查……几年前,上海开展过一次喜欢上海理由的调查活动,几十万人踊跃参加。据统计,被调查对象中有近一半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海人,而是来自异国他乡或拥有上海户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育背景刚刚进人高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人生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投人不够。高一学生处于一个新起点,由此带来许多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他们可能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不清楚学习为了什么,方向不明确,学习显得较为盲目。因此,强化高中生学习动机,有效引导他们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学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学生喜欢学校吗?近几年来,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学校的重视。应该说,这是我们教育界的一大进步。学生喜不喜欢学校,不是一个简单的满意度的问题。它从一个角度折射了教育的有效性。一个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不喜欢上课的孩子,实际上已经从心灵上拒绝了学校教育。进而,我们需要反思的,并不是如何去迎合学生的喜好,而是更为根本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第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今天的学生已与过去大为不同。他们不喜欢空洞的说教,他们不喜欢半蒙半骗的教育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