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政课包含价值“生成-引领”的关键内容、大学阶段是“内化-升华”的关键期及大学生是“修己-安人”的关键群体,决定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当前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剥离-空洞”、教学创新的“表面-表演”和社会交往的“缺席-错失”等导致思政课教师关键性作用发挥不足。事实上,课堂教学空间的“指挥家”、公共舆论空间的“掌舵者”和学生生活空间的“摆渡人”应是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发挥的现实场域和角色扮演。提升知识型人格魅力以增强课程理论传播力、加强公共舆论引导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强化学生生活世界参与以生成思政课亲和力是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林学斌 《黑河学院学报》2023,(3):117-119+135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重要通识课,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思政课程是塑造学生思想品德的关键“纽扣”。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要精准把握时代定位与构建价值,以问题导向、逻辑导向、典型导向、行为导向“四维”维度,打造“事、课、学、思、用”五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丰富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实效,深挖思政课程育人元素,切实改进思政课程教学,全力推向高校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协同思政课程一体化体系建设,有效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90后”、“00后”大学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其自身各方面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需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基于此,我们将从考察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问题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分析的视角,探讨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结构,以期从实践上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供可行性方案,从理论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楠 《教育评论》2022,(5):42-4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力是高校思政课教材传播力、教学吸引力和教师主导力的集中体现。伴随着以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微媒介、微传播、微互动为主要交互途径的“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深受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力也面临着主流思想受冲击、主导价值遭弱化、主要渠道被挤占等挑战。面对“微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应势之需、顺势而为,通过升级教学相长、优化议题设置、转化话语体系、推动智识一体实现高校思政课引领力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形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内生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科学化,显现于社会公众与高校思政课的互动之中。由于人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囿于“科学的规定判断”之迷思,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特性易引起课程形象的“马赫带”效应,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存问题消解了公众的评判理性,高校思政课形象塑造仍然任重道远。因此,要处理好政治实践与高校思政课的关系、主流价值观教育和自主生成的关系、课程建设内生动力和外驱动力的关系,增强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的认知认同。  相似文献   

6.
“大思政课”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动态和新形态.实践育人是“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要建好“大课堂”、搭好“大平台”、用好“大资源”、讲好“大故事”,注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性互动相结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统筹、拓展教学内容与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相结合.通过深化育人理念、优化课程设计、统筹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7.
高校主流网站的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主流网站具有“形象展示的窗口”“新闻宣传的媒体”“思政工作的阵地”“舆论引导的工具”“校园文化的园地”“师生沟通的桥梁”“信息交流的平台”等功能,认真分析和利用这些功能,可以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传播学分析,指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5W”模式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教师以“专”为根本,推进师德素养与专业能力同步培养提升;内容以“实”架桥梁,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话语转换;媒介以“新”谋结合,推进教学手段与信息化建设合力并举;成效以“行”促转化,推进价值培育与行为导向的逻辑自洽。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是解决"总开关"的根本,扎紧"安全阀"的基础,筑牢"防火墙"的关键。但西藏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面临着教育意识淡薄、教学观念落后、网络舆论引导不力等问题。因此,要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意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灌输观、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扎实做好思政课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构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具有丰富的逻辑体系和实践路径,对此进行全面把握和解读,就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中洞察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历史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明晰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理论根基,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体会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紧迫需要。在理解高校思政“金课”构建的逻辑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的实践路径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注重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建立健全高校思政“金课”发展的各项制度,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四史”教育作为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点,把握“四史”教育的部分与整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主流与本质统一的原则,分析其对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思维辨析能力提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必要性,探索其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的路径,以更好地提升“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政课“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重要途径。“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社会大资源挖掘不够“深”,“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没有实现有效对接;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实践教学、搭建资源平台力度不够;思政课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思政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明确方向和具体要求,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责任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具体体现在职业人格美、思想理论美、方式方法美。增强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振教师精气神、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手段。要立足“六个要”的基本要求,从职业本色维度强化政治,从职业本心维度加深情怀,从职业本原维度更新思维,从职业本分维度严格自律,从职业本领维度扩大视野,从职业本质维度端正人格,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美感,在学生心中播洒美的种子,引导学生遇见美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4.
王栋  朱艳艳 《教书育人》2023,(33):76-78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效的思政课话语体系有利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提升思政课话语效能,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当前,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存在着话语主体过于单一、新兴话语载体带来负面信息、话语内容缺乏吸引力、对话语受众特点认识不足等问题。要培养多元化话语主体,拓展多样化话语载体,推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把握话语受众认知规律,从而重塑思政课话语体系,将思政课打造成学生喜爱的“金课”。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转型时期,党报凭借其媒体公信力、传播影响力以及地缘亲近性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政治信息传播、政治价值构建、政治文化塑造、公众舆论引导等方式,对“政治人”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社会公众塑造成符合时代主流政治体系要求的“政治人”,在实现公民自身民主权益的同时推动政治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负有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这一重要任务的课程,其教材建设必须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学转化。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的五年来,高校思政课教材先后历经2021年和2023年两次修订。系统考察高校思政课教材的这两次修订发现,思政课的话语在坚定信仰、解疑释惑、纵横比较及真情实感四个方面均有守正创新之处。这些重要变化确保了高校思政课既将主流意识形态传导好,又使思政课教学不断提升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确保了高校学生既明白事实,更掌握道理。  相似文献   

17.
思政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理论上清晰认识高校思政课“灵魂课程”之内涵意蕴和客观必然。从实践上努力追寻高校思政课“灵魂课程”之路径:补足“精神之钙”,将理想信念植入灵魂;促进思想解放,将主流意识输入心灵;坚定政治立场,将政治信念嵌入头脑;坚持知行统一,将传统美德融入行为。讲好有灵魂的思政课,塑造有灵魂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制定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校本制度是打造高质量“大思政课”的重要保障,为此必须明确“大思政课”校本制度制定的重大意义,进而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制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制度、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等规定制定本校的“大思政课”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原则与规则、已为与将为、特色与一般、主流与支流之间的关系,抓住校本制度制定的主体、内容、形式、作用、保障等各个环节,打造遵照上级文件规定、适应本校文化传统、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大思政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导致“把关人”机制弱化,“裂变式”的传播形式导致舆论控制难度大幅提高。新的传播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新势在必行。以新文明理念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革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由“灌输式”转向“互动交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在提升公信力的同时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改变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打破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学生之间的隔阂,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生命线”。  相似文献   

20.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人物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推动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要把百年党史涌现的英雄事迹、精神品质和时代价值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思政课主渠道、日常教育体系和立体传播矩阵着手,促进英雄精神高质量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