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谈及当代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是无法回避的。他执导的作品,在中国影坛开创性地把影像风格化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自他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将镜头对准传统文化,挖掘带有中国印记的电影符号。称其传奇也好,神话也罢,张艺谋凭借着自身在影像上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在影像风格的塑造上,色彩是张艺谋一次次颠覆观众观影经验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他总是倾向于使用某一种高纯度、高饱和度的色彩,并用颜色来控制画面的信息传递,传达影片的主题指  相似文献   

2.
李欣泽  张华 《视听》2022,(3):89-91
《冥王星时刻》是导演章明目前所有影片中唯一一部在元电影理论与思维下创作拍摄的电影作品.该片主要通过导演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反思、嵌套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对其他影片的互文性策略,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元电影的叙事特色.在观照电影本体的同时,导演章明积极探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实现了从元电影到文化自信的创造性重构.在美学价值上,...  相似文献   

3.
大匠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崛起的强力人物。说起近30年的中国电影,以他和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充分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为东西方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中国的影像文本,使东方成为西方眼中的奇观,又使中国重新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定位与确认。张艺谋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时代。《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反应中国社会生活的影片,使张艺谋扛起了纪实风格的大旗,也让张艺谋成为了一代著名导演。然而因纪实电影成名的张艺谋却在2000年后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商业电影的大旗,我们将从张艺谋的纪实风格中,找到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英雄》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的张艺谋转型后首次创作的商业片,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却具有他独特的艺术美学风格,他对于影片的光影、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本文将从画面语言入手,浅析色彩构图以及"暴力美学"在画面语言中的运用以及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6.
对色彩有非常具体的追求是张艺谋和很多导演的显著区别之一。张艺谋电影中红色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对影片的格调氛围、人物情感、主题表现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红色的运用有如线索,贯穿影片始终。  相似文献   

7.
电影《最佳导演》叙述了一对事业有成的情侣回老家筹办婚礼的故事,表现出新旧观念上的冲突和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勾勒出“方枘圆凿”的文化观。在影片中,这种文化观集中体现在人物的身份认同、城市活动的空间和服装修饰的规训与反叛这三个方面。影片带着观众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如同一次社会调查般地呈现出社会现象背后纷繁复杂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曲转  刘婷 《今传媒》2012,(4):86-87
李安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电影导演,他的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国际化的商业眼光,令他在好莱坞创作出了众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影片。本文将李安电影《断臂山》放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通过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读其艺术构思及美学特点。意义在于通过此影片作为一个案分析揭示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并对未来优秀的国际性影片趋势作一个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陈砚颖 《今传媒》2011,(11):54-55
《三枪拍案惊奇》作为张艺谋奥运归来的首部作品,在受到全国观众瞩目的同时,也遭到了种种非议,然而2.6亿的票房成绩还是给导演和制片人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整合营销策略的巧妙运用,在《三枪拍案惊奇》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推广中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可以说这不仅是张艺谋对于类型影片的又一次颠覆,同时也是全新的电影营销策略的体验和尝试,"低口碑"不再是制约电影营销的瓶颈,而是可以成为"高票房"成功典范。本文分析了《三枪拍案惊奇》中的各种营销策略,启发我们对于电影营销思路的创新思考和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0.
电影艺术(或称"影视艺术"更全面些)是综合性艺术,也可以称它是一种视听艺术。电影美术是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构成一部影视作品(影片、电视剧)造型的重要因素。它的造型作用,则在于把银幕(荧屏)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影视剧作中的形象逼真性、典型性、运动性的电影特性要求,用可视形象去触动、感染观众。——寇洪烈[1]色彩是一般人最直观感知的事物,我们对色彩的感悟能力既直接,又微妙。在影视创作中,美术师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表现艺术,使影视画面能够与观众内心世界产生微妙的共鸣,这种方式已经为许多导演大胆使用。1990年,张艺谋与杨凤良合导的电影《菊豆》中,色彩的运用已经成为佳话和典范。  相似文献   

11.
郭成禹 《今传媒》2023,(2):90-92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以独特的作者性风格与充满哲理的美学风格,为观众展示了脱离胶片时代的电影在进入数码时代后的风格转向与叙事创新。笔者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论证了导演韦斯·安德森在其影片中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暗含的政治隐喻,以及对家庭观念、个人意识、历史文明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影片具备丰富的镜头美学特质,充足的文化叙事美学,纪实主义电影本体。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监制,都深深的形成了“侯式风格”。本文就以侯孝贤的影像风格为切入点,研究其镜头背后的诗意与忧思,剖析这个文化韵味十足的电影诗人。将重点集中在侯孝贤电影的美学思想上,解读电影中的镜头和叙事,探究电影本体论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以《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即日启程》、《十全九美》等为代表的中小成本影片以"现代荒诞剧"的类型姿态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类电影是在新世纪咄咄逼人的商业大片和小制作的艺术电影遭遇美学和市场危机的背景下开启的一条新路径,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在肯定其文化意义的同时,年轻的电影导演还必须面对和解决电影产业化态势下这类小制作影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薛洋瑶 《传媒》2023,(10):97-98
<正>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电影创作实践的靠拢,即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界和业界在导演、影视作品、声画等常规创作项目上进行了持续研究,为窥见中国电影美学的嬗变、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可否认,电影作者本身往往成为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影戏之作者实为导演”,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电影实施全面产业化改革以后,中国电影整体的产业形态和美学风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代导演也进入了"无君无父时代",已找不到像谢晋、张艺谋那样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无疑开创了青年电影导演的市场化转型。事实上,一个更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创作的市场化转型,成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中国电影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势力、新力量。当下中国电影还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期,所以青年电影导演与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关系具有复杂、多样、可变的特性。因为电影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他社会力量都有帮助青年导演进入、融入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义务和职责。对青年电影的扶持和支持,要在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政策安排,注重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电影产业是创意产业,创意本身对于电影繁荣及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创意"本身的活力和不断更新,都有赖于新鲜血液的加入与扩张,依赖于青年导演的大胆实践与开拓。青年电影作者的"青年",意味着一种创意性价值,意味着推动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当下中国电影尤其需要越来越多的充满新奇创造力、想象力的青年导演不断贡献出创意性价值,用创意保障中国电影的整体品质,带动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电影差异化、多样化的文化奇观、文化盛景。  相似文献   

16.
李怡 《今传媒》2017,25(10)
电影海报是以宣传电影文化和促销电影产业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电影海报往往先于影片与观众见面.因此,一部电影的海报是观众对影片产生第一印象的重要载体.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海报在传达电影信息和精神的同时,设计观念也在不断地革新,表现手法、传播媒介也日趋多元化.本文旨在探究,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影海报如何走出传统的平面设计海报形式,以全新的面貌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受产业化冲击,近年来中国电影越发呈现出重市场、重娱乐、重技术的趋势,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像表述由此被淡化乃至误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与广泛的受众基础,既是中国电影理应承担的责任,又是其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要在电影艺术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转化与重构,精彩的故事创意和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的编剧、导演便成为首要因素,同时要注重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完美对接和文化精神与艺术语言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8.
电影《扬名立万》导演为刘循子墨,影片既遵循了传统悬疑电影本体化叙事规律,又叠加使用了多人物视角、封闭场景与交互性等沉浸式“剧本杀”叙事的创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影片积极适应青年与大众文化交融背景下观众的思想认知,构建二者在叙事价值观逻辑上的认同,保家卫国、坚守正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成功引起受众共鸣。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主流体制中的独立电影导演,韦斯·安德森几乎参与到自己电影作品摄制的各个层面,而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几乎涵盖了其所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虽然在视听艺术上延续了以往的“形式主义”,但在叙事层面上却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将欧洲古老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融入在具有好莱坞娱乐精神的喜剧情节之下,这种具有浓厚隐喻意味的叙事方式使得这部影片极具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5月,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上映,该作品讲述了一对夫妻之间历经磨难却依然真挚朴实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这部表现父辈爱情的电影,会让人想起张艺谋的另一部作品《我的父亲母亲》。两部作品虽时隔十数年,却在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两部影片的主题、背景和故事建构上存在相同点1.历史背景的相同。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均发生在那个划分"左右"的年代,同样的父亲的角色被划分为"右派",从而造成了夫妻分离,爱情历经磨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