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妍 《青年记者》2017,(26):101-102
表情包的定义与背景 表情包是一种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表达信息的一种图像符号,是传统网络表情的变体.图像的刺激是显著直观的,随着社交媒体繁荣发展,迎合视觉文化特征的表情包应运而生.在1982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用一串ASCⅡ字符“:-)”来表达微笑,随后表情包在日本受到追捧并逐步发展为“颜文字”,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及PS技术的普及,创造专属的风格独特的表情包成为了网民进行社交表达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以社交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表情包成为了社交空间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话语符号,大学生作为表情包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表情包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实现自我表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表情包使用情况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现象的探析,从语言文字表达、娱乐化和价值观等方面探析表情包文化的内涵,认识表情包表象下隐藏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以便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3.
宫欣 《采.写.编》2018,(2):149-150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成为实现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表情包作为一种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所感知的信息载体符号,能够形象地传递用户需要表达的信息.研究符号与信息关系的符号学也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多地被广泛运用,在指导本文的社交媒体表情包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符号学意义上对表情包进行了类别建构,并从符号学理论出发分析其特征,探讨了表情包特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夏冬 《青年记者》2016,(26):90-91
社交媒体上的图像:网络表情符号 当前,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电影、广告、网络视频等所产生的图像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而各种各样的网络表情符号就是图像时代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种表现.2015年上半年,腾讯公司发布《中国网民表情报告》.其数据显示,2014年QQ全年表情发送量超过5338亿次,8亿QQ网民中,超过90%在聊天时使用过表情.①由此可见,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实际上,不论是简单的美式ASCII字符,还是日式颜文字,抑或是流行全球的emoji表情符号,都可以将其理解为某种或简单或复杂的图像.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图像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促使组织和企业调整其营销政策,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品牌营销活动。同时社交媒体给人们创造了意见表达的机会,个人在传播中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种媒介赋权使得组织在信息传播中逐渐失去控制权,非常容易受到网络负面宣传的困扰并危及品牌形象。本文从消费者、员工和组织自身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交媒体对品牌形象的威胁。研究发现不同的来源,产生威胁的方式也不同,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组织要重视与消费者的沟通,保持与消费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深入研究不同社交平台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社交媒体战略布局;要重视对员工的训练,制定合理的社交媒体政策;要加强社交媒体团队建设,及时发现网络上发表消极意见的消费者,与之建立联系进行沟通;要勇于承担责任并采取挽救措施,通过适当的引导消除威胁隐患。  相似文献   

6.
得益于数字化发展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网民借助图像抒发个体情绪的需求随之增长,表情包在网络社会引发热潮,并逐渐融入日常网络社交之中。从后现代语境来看,这种具有碎片化与多元化叙事风格的表情包,不仅是青年网民群体在热门事件中的情感和话语表达方式,更是通过符号的"拟像"与"戏仿"打破了时空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当下新媒体语境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以表情包为代表的图片等多样传播形式在网络社交平台的流行现状,探讨了大学生线上社交中以多种媒介为载体实现的自我认同和呈现,以及社交过程中通过表情包等形式的替代所体现的社会在场。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法,探知大学生使用表情包丰富社交的动机和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赵斓  于承州 《东南传播》2017,(12):101-104
以图文为基本素材的表情包,是网络民意表达和情绪宣泄的一种载体,并经历了形式和意义的转变。表情包的出现和传播呈现了一个以青年群体为主,充满多元思维和狂欢快感的阵地。"符号的狂欢"并非与主流价值观对立,而是缓解着现实中阶级差异带来的压力。社交媒体为多元文化提供了滋生空间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侵权、挑战道德底线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生产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媒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集群行为是社会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现如今,"理性吃瓜"一词的高频出现,反映了网民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展现了新的社交媒体集群行为方式以及"后"集群行为过程中网民自我理性建设的尝试,对稳定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关系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海明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8(1):12-15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中,随着热点事件的舆论发酵,社会情绪已经成为可以传播的信息之一。群体互动产生群体符号,共同关注引发情感连带。本文通过解析表情包斗图的案例,来研究社交媒体中情绪传播的群体心态的根源。通过对各类表情包斗图的社交互动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表情包斗图已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中一种新的群体互动仪式。仪式与符号共生,群体心态也随之悄然变迁,用表情包“斗图”还可以实现社会情绪的群体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3)
网络表情作为非言语符号的重要形式,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一直承担着辅助交际作用,而在"一图胜千言"的视觉传播时代,网络表情因信息含量大、传播渠道广、用户喜闻悦见等特征而在各大社交媒体中广泛运用,使用频次不断飙升。本文从非言语符号出发,分析了网络表情的发展演变,并从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娱乐宣泄、场景搭建、隐喻认知和个性彰显等六方面探究非言语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2.
2017年2月初,一款“皮皮虾,我们走”的表情包蹿红网络,之后又衍生出“海参,我们走”“大闸蟹,我们走”等其他水生生物网络表情包,引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表情包的每一次走红,都离不开网民对此的创造性生产与传播,揭示了网民对网络表情包的“接受”,符合接受美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表情包的符号属性与情感表达特点出发,结合认知语境的相关知识论述了表情包影响文字解码的内在逻辑。表情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在情绪表达方面形象直观且具有冲击力,相对于具有逻辑抽象特点的文字来说往往更能抓住解码者的眼球,表情包的情绪表达以及人们对表情包的基本认知影响着交流主体认知语境假设的构建,奠定解码基调,从而影响文字文本的解码。理清这一逻辑对于理解表情包在现实交流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表情包对网络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晓冬 《青年记者》2016,(20):106-107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新兴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社交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主要包括社交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  相似文献   

15.
以即时通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环境,应积极发挥即时通讯在传播中的正能量,特别是在应急救灾中重要作用。即时通讯脱胎于社交媒体,带有社交媒体的先天特征,必须采取全新的应对策略应对已经改变了的大众的传播习惯和沟通方式。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传播浪潮日益高涨,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人们日常接收信息和表达反馈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反映出了当下受表达自由理论影响的社会舆论现状,同时也暴露出了“表达自由”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的种种问题。通过对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个体以及商业群体发布的信息内容来思考表达自由的合理边界,据此提出个体及商业单位在表达时应遵循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新媒体时代,表达自由的含义得以扩散,且在网络世界中发生嬗变,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对表达自由产生了影响。社交媒体平台中的表达自由应由道德、法律和社会企业相互配合、共同治理,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手机技术的发展,表情包的使用逐渐成为一个全民现象。90后是表情包的使用主体,所以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体现出90后群体的特色。表情包不仅是年轻人用来表达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视觉狂欢,也是90后作为草根阶层对自身话语权的另类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庄瑜虹 《新闻世界》2013,(4):119-120
通过网络参与重大事件、表达自身诉求,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习惯的生活和增权方式。各种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媒体得以更全面的展现,各类社会问题引起热心网友的关注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本文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分析网络社交媒体如何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合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符号表情承载着使用者的情绪状态,创新网络交流方式,便利人们的交际,同时展现着个人特色与魅力,成为使用者在网络虚拟空间进行自我形象构建的图像符号手段之一.本文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使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并基于表情包自身特点与发展态势,探析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使用表情包进行自我表达、互动交流从而进行自身形象构建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20.
WEB2.0技术的革新发展,使以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普及应用,将社交媒体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其中,大学生群体利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手机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为了进一步调查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状况,分析研究"手机依赖"情况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及相关的资料整理,旨在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接触社交媒体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针对出现问题给予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