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光 《青年记者》2016,(18):66-67
美国学者雷默曾在《淡色中国》中指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但在国际上享有的声望与国家形象没有相应地变化.一方面,由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肆意“妖魔化”中国,令我国国家形象蒙尘;另一方面,我国大众媒体“宣传腔”太浓,过分强调媒体的宣传、教化功能,传播媒体“合塑”的“高大上”国家形象差强人意,其话语方式、报道理念、叙事模式难以被国际社会认可,国家形象“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在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整体的美誉度方面更注重讲好“中国故事”,而对“中国观点”的表达重视不够.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当前我国媒体新闻评论在国家形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强化主体意识、善于把握契机、坚持原则立场、讲究方式方法等方面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3.
杨瑶 《声屏世界》2016,(3):14-16
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两会”休止符,历年累计邀请数百家中外媒体与中国总理进行对话,是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的重要舞台。本文通过对23年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不同国家媒体的提问数量、类型结构等数据分析以及总理的回答应对,来研究“两会”记者招待会媒体公共空间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姬德强 《青年记者》2020,(10):12-14
始自技术和资本的联合驱动,媒体融合曾经展现出强势的打破边界的单线进化逻辑.2014年以来,中国由上而下的媒体融合政策在包容上述逻辑的同时,将媒体的新一轮变革放置在国家治理体系转型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框架里,凸显出丰富的政治意涵.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国家政策和改革方案,媒体融合进入政策议程,从一开始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刘新兰 《新闻世界》2013,(9):101-102
当前,中西方交流日渐频繁,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重要。中西方交流处于深度磨合状态,西方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存在“位差”,媒体对我国的报道深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西方媒体传达的中国形象并不能反映中国当前的现状。为让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一面,就需要增强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针对性,而加强涉华舆情研究、尝试以他者眼光看中国,成为增强对外传播针对性、有效塑造国家形象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6.
自中国制造产品异军突起,各种负面消息不少。有产品自身的原因,也有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因此受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则“中国制造”广告登陆CNN.为“中国制造”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是利用广告来传播国家形象的一次有益尝试。本文对这则广告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钟坤靓 《今传媒》2023,(1):14-17
全球热门应用榜单显示,TikTok已经超越Instagram升至下载榜第一名,收入也稳居全球第一。TikTok作为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出海”的代表性作品,它全球领先的下载量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TikTok平台上“china”“chinese”标签下200个视频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特点与方式。研究发现,用户对“他者”视角呈现的“人文类视频”接受度更高,TikTok平台上中国相关的视频主要由个人账号生产,中国国家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基于此,希望通过研究TikTok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特点,为更好地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塑造中国形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纷繁复杂,对国际财经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涉及到的国家形象问题不可忽视.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媒体来说,在国际财经报道中国家形象传播的策略也成为新的课题.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财经新闻的报道时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努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李斌 《青年记者》2017,(26):73-74
近20年来,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开始了从单向至双向的转变.1995年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确立,使“向世界说明中国”①取代“向世界宣传中国”成为对外传播的指导理念,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充分发挥出主流新闻媒体的话语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路径.从2012年开始,新华社相继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开设统一的官方账号,②成为新华社海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其扩大全球影响、创新对外报道形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新华社在推特上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展示出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杨宁 《青年记者》2010,(6):36-36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形象作为一国的“名片”,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之中国在外交事务中逐渐成熟,中国的国家形象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我国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的表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健康、负责的大国形象。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国家形象依然面临着很多潜在的危机,比较典型的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还有一些西方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歪曲报道。  相似文献   

11.
透视《中国国家地理》的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差异之美与变化之美是我们的独特风格问:2000年为什么把《地理知识》改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是否拷贝了美国《国家地理》? 答“国家地理”是—个媒体类型,这个媒体类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的教材里就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近年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几本书里也有对这种媒体类型特质、要素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面对海外新媒体语境中“传统中国”的形象日渐深入人心,西方媒体对于现代中国形象的“解构”,海外受众对于“全球化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期待,中国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有必要从传统议程设置向网络议程设置转型,依据海外受众的特点以有效的叙事策略提高传播效能,充分利用短视频特质形成整合营销传播之势,在危机公关的积极干预下化解负面舆情,促使海外认知中“可爱”的古老中国,向“传统、现代、全球”多维度认知下的“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转化。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析视角探讨近10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与自我认知中的国家形象存在较大缺口:与国内报道塑造的追求“合作”和“共赢”的形象相比,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则是“强大与落后”、“力量与威胁”并存的复杂体。针对这一认知差距,文章提出了中方应主动把握话语权,擅于运用话语策略等建构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方 《传媒》2015,(15)
本刊讯(记者高方)7月30日,在北京开幕的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2015)上,与会代表形成共识:随着“媒体融合”在2014年首次进入中国高层的重要议事日程,媒体融合已经与中国社会转型和国家战略发展紧密结合,在社会信息传播各个实践层面不断迈向纵深.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王仲伟,新华社副社长慎海雄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相似文献   

15.
2020年11月3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中央列入“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无疑,媒介融合将成为未来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媒介融合经历了哪些传播实践?媒介融合研究了哪些内容?未来媒介融合将走向何方?这些都需要现实解题.文章通过对2000年至2020年CNKI期刊库相关文献的分析,梳理出中国媒介融合研究20年的语境变迁:媒介融合研究经历了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到全媒体(“四全媒体”)的概念变迁;经历了研究者从单一到多元、研究学科从单学科到跨学科的主体变迁;经历了从市场竞合启动的媒体流程再造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变迁.随着媒介融合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中央、省、市、县的全局纵深网络,未来媒介融合研究要强化先导式、引领性、系统性理论建构研究,形成中国学派,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媒介实践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杨蓉 《传媒》2015,(4):79-80
媒体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媒体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在国内媒体之外,又有作为“他者”的国外媒体.以“他者”的视域进行反观,在实证的基础上了解“他者”视域中的自我,进而解读其生成的原委,将有助于丰富“中国形象”的内部结构,强化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误读误判,为“中国形象”的塑造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中国电视媒体,可谓群雄逐鹿.为了应付竞争,各省电视台都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效益和创立品牌上,很少主动去承担应有的国家责任.一些西方国家早已有目的地插手中国周边临国的事务,唯有东南亚国家联盟这一地域,西方国家的触角还没有深度介入.那么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声音仅靠"国字号"媒体发出吗?省级媒体可以在其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就广西电视台在履行国家责任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书目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古今文献实际,厘清众说纷纭的“国家书目”概念,呼吁重建“中国国家书目”,并针对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4月9日,CNN主持人卡弗蒂就北京奥运圣火在旧金山传递发表评论说,中国产品是“垃圾”,中国人是“五十年不变的一群暴民和匪徒”,激起了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资本主义国家传统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歪曲再次引发了国人的高度关注,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传统媒体的涉华正是以负面报道为主的。“以1996年到2000年的美国主要媒体为例,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与正面报道的比例竟高达30:1。  相似文献   

20.
杨杨 《东南传播》2011,(4):50-52
本文在对国家形象媒体建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首先,从本体论视域对国家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解读;并借助马克思.韦伯的工具理性分析当前研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剖析国家形象与媒体形象、政府形象的差异,从而扩展研究视野。进而描述中国现实政治语境下国家形象媒体建构研究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