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天厚土水长流——论中国传统文论的诗性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文体及体貌风格、思维方式及批评方法、历史流变及思想力度等方面,均有着不同于西方文论的鲜明的诗性特征:西方文论建造的是结构谨严、层次明晰的理论大厦,中国文论营构的则是高天厚土水长流的诗性空间。中国传统文论诗性空间由以下三个纬度构成:其一,由“体”(体裁之体与风格之体)所展现出来的高远的艺术境界;其二,“法”——植根于特定文化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方法,揭示文化根基之深厚;其三,由前两者所铸成的传统文论诗性特征的恒久的生命力。高天厚土水长流,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是全球化时代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本土性资源及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2.
胎孕于诗性文化的中国古代文论,就其语言方式而言是哲理诗,就其义理铺敷而言是写意画,《二十四诗品》则是她的诗眼画境。司空圉既是以诗画一体的八思厦言说方式传中国文论“拟容取心”、“思与境偕”之神,又是用诗.心画意架一道“象”的彩虹而将中国文论渡往“象罔”之境。诗眼之传神,画境之写意,全在象罔之中。异哉,表圣诗品得诗性文论之玄珠。  相似文献   

3.
《基础写作学》二人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础写作学》是刘锡庆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第一个以“写作学”作为书名,对写作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构造起一个新的写作理论框架,作了有说服力的阐述,是一部守正出新的理论层次较高的现代写作学杰作。《基础写作学》突出地论述了写作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写作学的内涵和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具体阐发了写作过程各个阶段的实际内容、操作要领和方式方法;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又有条分缕析的微观研究,具有鲜明的汉语写作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使全书有了堪称为“学”的品位和规模,被誉为“当代写作学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4.
2012年我国文学理论界对马列文论“中国化”的建构做出了新贡献,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理论视阈,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联系,公认《讲话》蕴涵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变革力和推动力,对于当前建设文化强国来说至关重要,影响深远;《文艺科学发展论》是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创新成果。应以科学态度对待“西马文论”,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本源解释中存在的“泛化”和“窄化”问题;既要避免将“西马文论”“神圣化”,也要避免将其“虚无化”。应在注重理论指导实践、植根中国现实土壤的“接地性”和立足中国语境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马列文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一直致力于建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探讨基础理论与批评实践、西方文论与本土理论、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结合的新途径,在文学批评、文艺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论、古代文论等研究领域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专栏选自华中师大文艺学学科老师提交给“‘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代表会”的论文,这些论文或从文学批评的研究立场,或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或从古代文论如何实现现代转型等方面探寻当今理论批评的发展。在全…  相似文献   

6.
潘新和,1952年12月出生,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中国现代写作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师写作研究中心顾问,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常务理事等。担任教育部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副主编,《中国写作与研究》顾问。主要研究领域:语文学、写作学、文学教育。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新课…  相似文献   

7.
马正平的《非构思写作学宣言》通过对写作学构思论这一常识的质疑,提出了“非构思写作”的革命性理论主张。“非构思写作”当然接受了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且与后现代哲学具有暗合之处。但是,“非构思写作”与后现代在暗合后立即分手,即“非构思写作”对于构思论写作学的颠覆是为了建构本土的中国当代写作学。  相似文献   

8.
承袭“依经立义”话语规则,张金梅所著《汉代经学与文论》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展开寻觅,深度探析汉代经学与文论之关系。而无论是内求经典传统的时间寻求,还是外求他国理论的空间寻求,都遵循了以“依”为前提,“立”为动力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建构规则。因此该书既能“依有所本”,还原并重塑中国文论的经学范式;也能够“立有所创”,为重建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知识图谱与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是现代写作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中史学著作。它立足于世纪之末,千年之交,回眸一百来我国写作理论的变迁,试图以史为鉴,促进现代写作学的新发展。其超越前代的基本特征可以用“变革”二字加以概括。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文章功利性质的变革;(2)文章写作语言的变革;(3)文体地位的变革;(4)写作理论本体内涵的变革;(5)高科技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写作理论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对古代文学的叙事和抒情的影响,众所周知,然而其“藉外论之”的寓言观对古代文论的贡献却鲜有人论及。笔者认为其寓言的由“器”而入“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重要的言说思维形式,“寓言”应作为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与“比兴”、“隐秀”、“兴寄”等并列而存在,并相互影响着诗文创作。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写作学的学科理论观杜福磊近十年来,写作学科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写作学界同仁在“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邓颖超1984年8月20日为《写作》杂志题词),“走现代科学宏观综合之路”(裴显生《写作学新稿》绪论)的旗帜下,更新了研究观念和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一直是文论界关注的话题。文章作者从古代众多诗学范畴中选取“意格”加以研究,从创作心理学、文章写作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多学科视野对这一范畴进行了审视和观照,指出:意格,就是一种“意动模式”,一种“意构体式”,一种“意达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文学”之树常青,那么“文学理论”是什么颜色?毋庸讳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学课堂,理论与文学阅读经验为敌、批评与批评对象脱节、文学与文学性绝缘……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同时走入“灰色”困境。就文学理论的教学而言,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并不能有效地解释当下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而这种“传授”本身又晦涩枯寂得足以让学生逃之夭夭。我是教古代文论的,中国古代文论其实是一棵巨大的长青之树:从先秦的对话体到两汉的史传体,从六朝的骈赋体到唐代的诗体,从宋元诗话到明清小说评点……古代文论始终是诗意盎然,始终张扬着自己的文学性诉求。因此,这组笔谈中拙文的“依经立论”是要承续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传统,而“借石攻玉”则是借鉴异域文论的视界和方法而实现本土文论教学的文学性诉求。冯黎明教授的《文学史:文学性故事》犀利地指出历史理性化给文学研究所带来的弊病,从而提倡一种故事化的文学史,让文学史的教学回到文学性诞生时的语境之中。文学性诉求并不排斥逻辑性思考,因而唐铁惠教授的《文学理论教学中辩证法原则的运用》,主张用辩证法解析文学本质的二重性,用辩证法说明文学文本构成的双重取向;而李松博士《诗性与理性的融合,人格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中经历了种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差异与论争,但不同的文论话语形态却凸显了对于“人”的问题的共同关注,从而表明百年中国文论现代性之根本在于把现代性的诉求看作人的全面发展的诉求,以争取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全面提升作为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的总体核心命题。这是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及其历史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之来源,也是百年来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世纪60—70年代开展的文艺“反修”,一方面以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为标准,对苏联当代文学与文论进行批判,同时又重拾苏联斯大林时代的某些传统文论观点,作为批判的理论武器,从而形成对苏联文论的“逆反一错位式”接受。当年翻译出版的《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作家的创作道路和文学的发展》、《勃列日涅夫集团关于文艺问题的决议和言论汇编》,以及国内高校编写的文艺理论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就体现了这种对苏联文论的接受特点。梳理这段历史经验,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正确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也有助于认清中国文论存在的问题及错误根源。  相似文献   

16.
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而导致批评文本“破体”的主体性缘由 ,则是文论家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诗意化。本文辨体明性 ,清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 ,意在抉摘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失体”、“失性”之弊 ,并为中国文论走出世纪困境寻求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天人合一”为例证,旨在阐述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必须作一种全方位的审察。既可以采用文化之维,以见出其精神意蕴,也可以运用逻辑演绎。以寻绎其基本模式;既可以采用我注六经,以见出历史本真。又可以使用六经注我。以领悟其现代的启示。通过这种多种角度的整合与建构,我们可以透视中国古代文论的整体风貌。这样对于当前呼声日隆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无疑具有一种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的“自律”取向与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文论批评的主体性/自主性,是中国文论现代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和许多文论家的理论建构理想。以实现“文学理论自身的科学化”为目标的当代文论建构需要在消解“他律论”给文论建构带来的弊端的基础上,寻求文论的“自律”与“他律”在多向度上的辩证统一,彰显文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人文本性,求得文学理论批评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的均衡发展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写作学”被引进了广阔的学科领域。正如裴显生教授在《向新的高峰攀登》一文中指出的:“现在,人们谈写作,不再只谈文学创作,而是把着眼点放到应用写作上来了。”(《应用写作》1991年第1期)于是,公文写作学、经济写作学、科技写作学、军事写作学、法律写作学、新闻写作学、广告写作学等分支学科应运而生、蓬勃兴旺。写作学的理论体系便因此而日臻完善。在这种形势之下,笔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写作课的教师,越发感到写作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很大程度上要借助…  相似文献   

20.
吴家荣先生的《中国化文论的历史进程》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立足中国文化、以中西古今沟通互证观照比较之法,从“古文论仍是当代文论建设的可贵资源”、“‘左联’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面旗帜”到对“现实主义”的正确界定,追求中国当代文论自身话语和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