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分子是社会群体中擅于将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显像化的群种,其文化素养的积淀、对情感的鲜明感知以及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过敏性人格都是使之成为文化之镜的理由。阎真的创作是现代性历史语境中的典型知识分子叙事,这不仅表现为主人公的知识分子身份,更是因为在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聚焦之上,以典型人物映射出人类生存本质的现代性悲剧。其中,尤以《沧浪之水》与《活着之上》最具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话》是徐坤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典型代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似乎总是与反讽联系紧密,两者的结合也使文章尖刻而发人深省,并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意味。《白话》中作者通过言语反讽、情境反讽和总体反讽等反讽类型举重若轻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挣扎和生存困境,这三种反讽类型在徐坤小说《白话》中运用自如,一方面增加了文章可读性,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也因此,《白话》奠定了徐坤小说反讽的修辞策略,在其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伤逝》和巴金的《寒夜》成书于不同年代,反映了两代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爱情困境。两部小说因对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关注而产生交集。除此之外,它们对于爱情故事的悲剧性建构的内在视角也是一致的,具有互文性质。作品都从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切入,从"情为何物""情何以堪""情以何寄"等方面呈现他们相爱、相守到生死相离的悲剧性过程。他们对于爱情悲剧的书写关涉到中国启蒙思想传播语境下知识分子追求婚恋自由的诸般复杂因素,同时又蕴含着超越情感上升到形而上层面的哲理性思考,对于当下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于慧 《现代语文》2004,(10):6-6
《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传世佳作。它以抗Et战争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再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其中的知识分子虽然多数都受过西方的文化教育,但是在病态的社会土壤下,成长为一群庸俗、自私、麻木的特殊人群。作品的主题隐喻着人类生存的困境: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寒夜》为参照 ,说明《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源于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两条道路的不同选择。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人道主义在封建伦理的渗透下异化变质 ,成为消解个性的杀手。子君是被人道主义软刀子击中的牺牲品 ;阿随是以符号方式出现的具有极大隐蔽性与迷惑性的封建势力的象征 ;涓生是较《呐喊》、《彷徨》中其他反封建知识分子更清醒更坚韧的时代先行者。《伤逝》体现了鲁迅反封建思想在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两难困境中的超越与升华 ,揭示了中国反封建历史进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红豆》与《人到中年》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不同的去留,同是对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一种考量,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无论他们做出哪一种选择,都是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我们要为他们的敢于选择去鼓掌。两部作品同将留下的人们作为作品的主要主人公来描写,说明留下人的选择代表作者的态度。她们在作出艰难选择时的那种坚定也是我们所赞赏的,是充满正能量的。  相似文献   

9.
《自纪篇》是《论衡》的最后一篇,也可以说是王充的自传。文章记叙了王充的籍贯、家世、成长经历、性格,以及写作《论衡》的原因、目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孤高自傲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充对世俗的反驳反映了一名知识分子的“不平而呜”,显示了为捍卫理想不懈论争、永不妥协的精神,这对我们理解《论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精神贯穿全书,我们亦可更感受到书中充满愤激与抗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青春之歌》是一部女性知识分子讲述知识分子成长故事的小说,小说将女性情爱与革命并置叙述,并且相互置换,呈现了情爱与革命之间的互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青春之歌》并不是仅仅书写情爱与革命的矛盾,同时也书写二者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青春之歌》提供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的一种镜像,《青春之歌》既是知识分子青春的歌,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诗。  相似文献   

11.
阎真的小说专注于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刻画。《曾在天涯》关注的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的精神漂泊困境;《沧浪之水》聚焦的是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精神根基和价值观惨遭解构的具有传统信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因为女人》则主要展示了中国当代女性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和价值信仰的毁灭。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一位对人文主义抱有希望的知识分子,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荒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洪堡的礼物》借助美国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间洪堡和西特林两代诗人的人生沉浮和人际交往表现了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与大众隔离的精英知识分子走向毁灭的悲剧。小说末尾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创造力的肯定,传递了具有批判精神的独立的并与世俗融合的知识分子是人文主义希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鲁迅《伤逝》所体现的五四时代的叙事伦理,包括叙事的内容层面和叙事的形式层面。从叙事内容上看,《伤逝》主要呈现的是五四时期青年男女爱情的困境,但其中同样丰富地存在着当时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生存伦理、启蒙伦理上的困境与悖论。从叙事形式上看,《伤逝》以手记的形式展开讲述,人物叙述者对事件的叙述顺序精心安排并使用内心透视叙述策略。显而易见,五四时期的作家把作品当成了一种与读者平等交流的现代启蒙方式,通过写作探讨和回答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作品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熟练的讽刺方法生动细致描绘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所特有的知识分子群。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了当时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丑恶和落后。在让读者审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现实悲剧的众生相的同时,揭示了现代人所处的多层次的人生困境,象征意义涵盖了整个人生而不仅仅是某一社会,某一类人。它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15.
琵琶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都是根据楚汉之战这一历史题材写成。《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激烈壮观的场景;《霸王卸甲》也是采用写实的手法加以铺叙的,不同的是,此曲是站在同情霸王的立场上,着重表现和渲染西楚霸王的英雄气概以及楚军的英烈悲壮。  相似文献   

16.
《阿诗玛》版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针对《阿诗玛》八个整理本的整理和翻译得失作一理论的综合评述。认为《阿诗玛》一开始让异文化圈的读者知晓,异族的知识分子就参与了对《阿诗玛》的建构。同时,本民族知识分子也对《阿诗玛》进行了有意识的现代化改造。  相似文献   

17.
陈东 《考试周刊》2009,(33):29-29
《寒夜》和《围城》这两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文学名著.都是抗战时期生活的产物,在风格上虽然分别表现为“沉痛”和“反讽”两种情形,但所处理的对象和表达的感情都是相似的。都描写了现代知识分子所处的生存困境。展示出深层次的人性空间。这两部长篇小说的意义在于:以其内涵的丰富性和艺术手法的独创性开启了战后反思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围城》     
<正>《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在题材和主题上,钱钟书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艺术地概括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特征和命运,写出了一部现代中国的"儒林外史"。在这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19.
安徽作家许春樵的作品《屋顶上空的爱情》,以一种冷峻严肃的态度审视当下知识分子灰色的生存状态.作家通过主人公郑凡三起三落的买房经历,描绘了和郑凡相似的知识分子们生存的困境与困境中的艰难生存,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性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陆焉识的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在20世纪这样一种悠远阔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刻地思索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进而展开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挖掘、审视与表现,乃是《陆犯焉识》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