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夜以继日的工作却毫无倦意,而有的人刚刚起床就哈欠连天?为什么有的人“聪明绝顶”,而有的人却“智力平平”?为什么有的人大脑可以“永葆青春”的痛苦?对此,科学家们一直期望在人类自身的大脑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2.
李梅 《科学大众》2014,(1):43-45
心灵感应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特殊能力,某些讯息可以通过普通感官之外的途径传到其他人的大脑中。 植物是没有大脑的,那么植物这种相对低等的生物是否能与人类进行情感沟通?某些植物之间是否也可以“心心相印”?这些听起来有些异想天开的设想引发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而一些相关试验的结果似乎表明:人类居然可以与植物进行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I0008-I0009
[导读]科学家在未来几百年或将研制更加智能化机器人,可能精确复制任何人的大脑。腾讯科学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在未来几百年或将研制更加智能化机器人,可能精确复制任何人的大脑。届时人类将如何对待这些“复制品”?科学家可以对它们进行实验,如果不再需要能否直接销毁?毕竟它们仅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而已;或者我们应当从法律和社会层面上像人类一样赋予它们一些权利?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的哲学家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心脏会思考,他们认为人类的情感来自于心里而不是大脑里,于是有了“心理“”心灵“”心情”等说法。现代科学研究则表明,人类的情感来自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而不是心脏。然而,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则表明,心脏可能真的会影响人们的性情。这个说法遭到一些心理学家的反对。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变、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据统计,每10例接受换心手术的病人中,就有1人会出现性格改变现象。美国加州…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信息》2003,(15):31-31
人类大脑的左右半脑有着各自明确的分工,但面临某具体问题时,大脑空间是如何决定让哪一半来进行工作,并且左右半脑又是如何交流沟通的呢?德国科学家日前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试验,发现了大脑内部协调左右脑工作的“管理中心”与其控制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6.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是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2014年7月底,美国神经科学家迈克尔·默策尼希就通过媒体发出警告,我们的大脑正因科技发展而进行“大规模重置”,科技对人类智能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是“致命的”。
  迈克尔·默策尼希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科技究竟是如何扰乱人类大脑的呢,我们真的正在因此变蠢吗?  相似文献   

7.
《金秋科苑》2013,(17):45-46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纽约这座不夜城能够变成一座“不死城”吗?俄罗斯亿万富翁和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一伊茨科夫认为可以。15日,伊茨科夫将世界上一些最聪明的人——还有一些机器人——召集到纽约,讨论如何让人类的大脑在脱离身体后仍然能够存活。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人类便可通过将大脑植入机器人的方式实现永生。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人们总爱说“自得其乐”,意思是快乐时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快乐的心情是自己营造的。那么,天下什么人最快乐呢?古人云,“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遍无过菜根香”,把读书人知足快乐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心无愧怍,则无入而不自得;心无系恋,则无往而不自安”,又将出家人漂泊不定、看破红尘的愉悦表达得入情入理;而“你骑你的马,他骑他的驴,我推我的车”,又将知足常乐者描绘得形象而深刻。更有一代哲人雅士,引导我们追寻快乐的心情。庄子早就玄机在握,他说:“夫富者,苦身劳作,多积财而不自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  相似文献   

9.
塞尔通过“中文屋”思想实验对图灵的智能定义进行了反驳,认为通过了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并不具有智能,人与计算机的根本区别在于意向性,而意向性来自于人类大脑特有的生物结构——神经蛋白。但是,塞尔并没有明确指出导致意向性的根源性力量究竟是什么,大脑是如何具有意向性的,这是他的“中文屋”思想实验留给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也是图灵测试需要我们认真审视的问题——智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中,人们对计算机智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的应用也将会和人类的实际需求融合得更加紧密,如何让计算机具有像人类的大脑一样的意向性成为人工智能专家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记忆仍是我们大脑的一个主要谜团!之一。它的资源究竟有多丰富呢?在我们的细胞里是否有个地方“记录”有我们先祖的经验和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的生活是否被拍摄到岁月抹不掉的影片拷贝上,或者是有一部分见过的东西已经永远消失殆尽?科学家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有时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推翻我们过去对大脑的误解。比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肖峰 《知识窗》2008,(12):8-9
说到“心情”,人总觉得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个人什么时候拥有什么样的“心情”,恐怕只有自己知道。那么怎样才能对自己“心情”有个具体了解、以便好好地管理它呢?现在就让大家掌握一种办法。  相似文献   

12.
南都 《世界发明》2003,26(9):6-6
人类的大脑千差万别,没有两个人的大脑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卵双胞胎的大脑也不相同。医生面对大脑时,凭什么判断它是否正常?科学家现在正努力理解“正常”大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为此他们想到了绘制人类大脑图谱。  相似文献   

13.
一位知名作家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态度冷淡,一言不发。“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作家问道。“他一直都这样。”朋友说。“那你为什么还是对他那么客气?”作家又问。“为什么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与作家的朋友不同,大多数人都把“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掌管。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绞尽脑汁”,而脑汁真的会“绞”尽吗? “脑汁”即为大脑的神经细胞。科学家指出,虽然大脑的神经细胞不能像人体其他组织细胞那样不断分裂更新,且平均每天有1000多个向大脑“告别”,但人的大脑有1000多亿个神经细胞,人即使活到百岁,充其量也不过损失4000万。6000万个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5.
冉浩 《知识窗》2014,(11):36-37
江苏卫视有一档《最强大脑》的节目播出,速记、心算、开方……那些“超级大脑”选手们让众多观众惊呼“不是地球人”!如此惊人的战绩让人不禁要问,人的大脑到底有多强?  相似文献   

16.
《知识窗》2011,(1):63-63
人们常说“绞尽脑汁”.而脑汁真的会“绞”尽吗?人们平常所称的“脑汁”即为大脑的神经细胞.科学家指出.虽然大脑的神经细胞不能像人体其他组织细胞那样会不断分裂更新.且平均每天有1000多个向大脑“告别”.但人的大脑有1000多亿个神经细胞.人即使活到百岁.  相似文献   

17.
美文共享     
亲爱的朋友,不知您是否还记得,刊登在本刊2006年第2期、第5期"每月一品"的《送你一支玫瑰花》和《感恩的心》?抑或记得刊登在本刊2007年第5期"每月一品"的《快乐的早晨》以及第6期"百草园"的《洗浴》?还有连续刊登在本刊2008年第12期~2009年第2期“百草园”的美诗——《恋爱的心情》《那一晚的等待》《芬芳的吻》,您还记得它们吗?  相似文献   

18.
光明 《金秋科苑》2013,(17):40-40
在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卡普里达》中,女主人公佐伊·格雷斯顿拥有两个大脑,其中一个是她的人类大脑,另外一个其实是用计算机备份的“数字大脑”,不过,这个“数字大脑”同样具有意识。虽然创造一个机器人版“阿凡达”是影视剧中的疯狂幻想,但美国科学家们目前正在朝这一方向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尚力 《金秋科苑》2012,(12):40-41
据国外媒体2012年4月16日报道,人类大脑的能力可以媲美任何一台机器。现在科学家正试图研制“人脑”超级计算机,将完全模拟人类的思想,并有助于寻求治疗各种大脑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发明与革新》2014,(3):50-50
人类的“CPU”到底有多强大?最近一档科学励志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试图一探究竟.从45000个小色块中找出颜色变化的那一块,迅速判断出一张新面孔是由50张人脸中的哪两张合成,蒙眼穿越三维激光线迷阵……节目中选手们展现的才能让不少观众惊叹“不看不知道自己有多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