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朗上口的童谣,曾经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我们不仅从中得到了诸多欢乐,还学到了不少知识和道理。而如今的校园里,却出现了“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等“灰色童谣”。长期吟诵这些“灰色童谣”必定会直接影响孩子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2.
说起童谣,大家都会想到一些熟悉的旋律,比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等等。童谣,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伴随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但是,现在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带有暴力、黄色内容的“灰色童谣”却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经常与同学“分享”痞子童谣,“读书苦、读书累”是最受他们欢迎的一首。一些孩子的言论让人吃惊:“不会童谣就会被同学看扁,显得很老土,根本就没办法混!”  相似文献   

3.
【教学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经常脱口而出或唱或念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有些是他们通过有意聆听而接受的,而绝大多数则是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自由创作的,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会在校园内外流行。同时,我们还发现孩子们在唱在念的童谣中出现了一些篡改自歌曲或唐诗的不太健康的童谣,如“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小少年,全是烦恼,藏起作业……”“窗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等等。这些现象引起了许多家长、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忧。针对这些状况,我们学校发动全校师生开展“唱响健康童谣,  相似文献   

4.
有那么一阵子,宝鸡市宝成小学的许多学生热衷于传唱自编的“灰色童谣”,这些“灰色童谣”的内容包括:讽刺同学、挖苦老师、厌倦学习、不讲文明等,使得师生关系紧张,打架斗殴现象屡屡发生。一些家长经常跑到学校告状,整个校园乌烟瘴气。  相似文献   

5.
新校园童谣31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童谣是在同学们中流传广且快的一种儿歌形式。这些童谣有的是填新词翻唱了流行歌曲,也有的是改写了古诗词,还有孩子们自编的充满智慧的顺口溜。这些被广泛传唱的童谣,有的反映了学生们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的无奈,也有的似乎没有什么复杂的意义,只是好玩儿而已。也许有的父母会觉得孩子怎么竟然说这样一些“混话”,但“混话”也好,“趣话”也好,毕竟都是孩子们的文化。我们之所以把这些童谣刊登出来,是希望成年人们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童真世界,看到孩子们的生活有欢乐,也有烦恼。本期收集到的童谣,得到了张红梅、陆士楠、刘剀、穆云等老师及李冰寒等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在此特别鸣谢。如果广大读者还知道更好玩的童谣,不妨写信给我,传来你的“流行快报”哦!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04,(1):6-7
春节期间,带孩子回到自己童年时期读书的那个城市。参加小学同学的聚会。孩子们在我们中间嬉戏穿梭、背古诗词。背着背着。一个孩子背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没带钱。”说是“唐诗新编”,引得家长哄笑。这个头一开,别的孩子也跟着迎合,一首首新编的童谣脱口而出。这些童谣中,有些是戏谑调侃的,有些是抱怨家长和老师的,  相似文献   

7.
“五颗星,照天空,天安门,在正中,齿轮麦穗红绸绕,看见国徽挺起胸!”这首活泼明快的童谣,是北京市向社会征集的近2万首童谣中的一首。借鉴北京市宣师一附小等学校的经验,2004年6月24日,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联合发起了征集新童谣活动。此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市1600所小学及1430所幼儿园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了这项活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征集新童谣19436首。经过精心筛选、编辑、加工、润色,有400多首优秀作品被选进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童谣》一书,这些健康向上、童趣盎然的新童谣已经响亮地传遍了北京市的校园。为此,中央领导对北京市采用新童谣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灰色童谣”一度在中小学流传,让老师和家长们颇为忧虑。北京市宣师一附小从2003年夏天开始,就发起了用健康童谣代替“灰色童谣”活动,率先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北京童谣》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教材。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更多优秀的、积极向上的、风趣幽默的健康童谣,并指导学生在吟唱中学习童谣的写法,鼓励他们自己创作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校园生活、富于时代气息、弘扬高尚情操的现代童谣。在“我与童谣”系列活动中,老师们充分挖掘童谣诵、唱、写、画、演、编、用等特点,使这门课程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让童谣丰富的内容、简短的文字、精练的语言、活泼的形式成为大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成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本期刊中刊我们推出《新童谣在这里唱响》,旨在通过介绍北京市宣师一附小“健康童谣进校园,唱响师生共同发展的主旋律”的经验,使“童谣”这一德育新途径引起更多的人们关注,并期待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少年儿童中,流传着许多“灰色童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这些童谣?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中心校开展了“唱红色歌谣,做健康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9.
“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听着爷爷唱起小时候的童谣,是那么温馨。爸爸、妈妈也轻轻地哼起“了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看着他们的高兴劲儿,小强边做作业,边唱起了自己的“灰色童谣“”: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哼着、哼着,小强对着作业本就乱画一通。通过以上情景可以看出:优秀的童谣是小朋友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稚嫩纯真的岁月,因为有了优秀童谣而丰盈起来,“而灰色童谣”表现了同学们对…  相似文献   

10.
如今许多孩子们的口中,不时蹦出一些带有恶搞、暴力色彩的“灰色童谣”。什么“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还有“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  相似文献   

11.
刘义杰 《广西教育》2013,(16):22-22
“人之初,性本善,不做作业是好汉。老师问你怎么办,拿着刀,背着干。打不过怎么办?打不过找奥特曼。”这些经过改编,被孩子们用来抒发某种情绪的诗词、儿歌,被称为“灰色童谣”。近日,多则关于“灰色童谣”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爆红,这些经过改编的顺口溜、诗歌等,大多为恶搞、调侃等内容。(2月24日《武汉晨报》)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在学校建筑工地附近,有一位调皮学生的家长指着农民工对孩子说:“你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他们一样一辈子下苦力。”听到此话,我不禁有些感触。记得在农村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经常对我说:“不好好读书,就一辈子穿‘草鞋’,想穿‘皮鞋’,必须考上大学。”而现在依然还会听到许多家长和老师这样告诫孩子。  相似文献   

13.
<正>“我总是要时不时地‘怼’一下家长们,但很多时候‘怼’归‘怼’,一切都是从理解他们开始的。”视频那头的李正云老师眉眼含笑,娴雅温柔,即便是听了她的转述,我也依旧很难想象在讲座上、在工作中“怼人”的李老师是怎样的一番风采。并不出我所料,只要在网络上搜索李老师的名字,就会有铺天盖地的讲座资讯和通稿,活动受众从老师到家长,主题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成长的方方面面。“生活是可以这样子分享的,分享了自己的快乐,也带给他人快乐。”李老师如是说。心育路上,李老师不仅是“知心人”,更是“分享家”。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校园是纯洁的,是充满阳光的。“灰色童谣”是多么可怕啊!它带来的不良影响,就像感冒病毒一样传染给同学们,使人态度颓废,不负责任,不求上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如一阵春风吹进校园,教育少先队员们睁开雪亮的眼睛、支起敏锐的耳朵捕捉这些引以为耻的事物,并用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的双手谱写一曲曲向上的、积极的童谣,把“灰色童谣”赶出校园,还同学们一片洁净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记得去年的一天,我在街上碰到了一位家长。她对我说:“潘老师,我儿子告诉我,班上教室的墙上贴着一行字:书是甜的,孩子们读书吧!儿子问我:‘妈妈,老师说的真对,书是甜的,就是告诉我们读书能学到很多知识,是吗?’我说:‘是的。’潘老师,这段时间,孩子来家就知道主动看书了,真不错。”  相似文献   

16.
“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这是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的部分童谣。这些童谣,有的调侃,有的戏谑,但言语之间都充满了无奈和不满。有人将这类童谣称为“新童谣”,它一经出现,就引起了部分老师和家长的震惊。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对此大惊小怪,深入研究它所反映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问题之一:学生学习压力太大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制度下,父母的无限渴望,老师的殷切希望,像大山一样压在学生稚嫩的肩上,…  相似文献   

17.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考试的绝招”,这种灰色童谣在南京的一些中小学广泛流传着,一些痞子童谣甚至带有黄色、暴力倾向,学校和家长十分担心这种“精神鸦片”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灰色童谣的流行有着引人深思的社会背景。专家认为不是孩子在变坏,而是成人社会自身出了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及时反思。  相似文献   

18.
苏红 《中国德育》2012,(12):73-73
问:孩子上小学了,经常胡乱篡改歌词,还唱得很起劲。我很担心,该怎么办呢? 答:当前学校里流传着很多被改编的歌曲,因为有些内容比较消极,被称为“灰色童谣”。对于孩子喜欢传唱“灰色童谣”的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和过度干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步步深入,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灰色童谣"充斥中小学校园,是一种"反学校文化"情绪的表现,是少年儿童以调侃、戏谑方式实现的亚文化的自我建构."灰色童谣"对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有一定的意义,但"灰色童谣"格调低下、内容不健康,对少年儿童的心智成长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老师、家长应加强与少年儿童的心灵沟通,组织编创健康向上的"新童谣",驱逐"灰色童谣"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王军利 《文教资料》2006,(28):123-124
曾几何时,形式简短、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不仅给少年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还给他们以美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现在如何呢?经过调查笔者以为中小学校园童谣所凸现的一些内容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尤其是校园灰色童谣的兴起更应引起重视。一、校园灰色童谣的表现所谓校园灰色童谣是相对于校园绿色童谣而言,像《跳长绳》“长绳飞舞真有趣,健康向上有活力。你跳来,我跳去,你冲出,我钻回。运动场上热哄哄,欢声笑语精神爽。努力炼就好身体,用心考取好成绩。”就属于绿色童谣,这类童谣目前与校园灰色童谣发展相比,不容乐观。校园灰色童谣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