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军备建设概要翟文奇一、二战前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一次大战使英国军事和经济蒙受了惨重的损失。据统计,英国及其殖民地共动员军队900万,其中死亡近100万,受伤和失踪达230万人。内债达66亿英镑,海外投资出卖了四分之一,昔日最大的金融...  相似文献   

2.
二战中英国老牌殖民思维依然如故,其政府内部借中国对西藏的军事施压之机,不适时却又不失时地展开了西藏政治地位的讨论,结论是:英国必须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对西藏所拥有的英方语境中的“宗主权”。英国对西藏地位的重新审视,彰显了英国藏务的顾虑与投机,但也体现了英国殖民外交的娴熟与老道。  相似文献   

3.
宜昌大撤退的奇迹,后来曾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刻"——与二战中那次英国得以保存战争实力的著名跨海大撤退媲美。然而在中国创造奇迹的指挥者,并非军事将领,而是一位临危受命的民营实业家。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二战中的香港之战进行了详实的考察。日本在攻占香港之前,厉兵秣马,做了充分的军事准备,而英国为应付德国法西斯对其本土的攻势,此时已无暇东顾。日本攻占香港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九龙半岛之战和香港岛之战。香港之战谱写一曲守港军队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气歌。香港之战也使英国彻底摒弃了对日的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5.
创四川     
宜昌大撤退的奇迹,后来曾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刻"——与二战中那次英国得以保存战争实力的著名跨海大撤退媲美。然而在中国创造奇迹的指挥者,并非军事将领,而是一位临危受命的民营实业家。——曹立新(西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相似文献   

6.
二战期间,英美在欧洲推行不同的战略路线,有其现实的政治经济背五,也有各自的历史传统。笔者曾就此作过探讨.今天,拙文则拟站在两国共同的利益目标──即打败轴心国这个共同敌人的立场上,对两国的战略路线从军事的角度作一番审视和考察。比较起来;在战后英美两家的长期争论中,美国横渡海峡作战的战略路线受到了英国的较激烈的指责和批评。首先是丘吉尔的说法.这位大英帝国的忠诚首相,在战后他那厚厚的、内容丰富的二战回忆录中,用一种调侃和讽刺的口吻评论说:在思想领域里也象是在经济领域里一样,美国人的战略路线是“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7.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一直以欧洲头号军事强国自居,但是二战爆发,只是50天,法军被德军打得溃不成军,战败求和。停滞落后的军事思想、失误的军事建设直接决定了法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英国西部城市跳跃式的发展,究其原因为战后初期军事工业的发展,50年代以后积极发展与拉类亚太国家的国际贸易关系,70年代以后的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等都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英国教育的市场化改革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首无对二战以来英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社会状况进行了简要的回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和理论背景,并对80年代以来英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二战期间,在英国海湾战场上,德国使用了大批的潜艇投入战斗,用以阻击英国向其他国家运送战争物资的船只和舰队,英国想出了许多办法,但由于不能准确锁定敌潜艇的位置,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战略,服务于英国的国家利益。但在采取什么样的战略路线、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点、使用何种及多少力量才能最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等具体一些的问题上,军队与行政之间、军队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主张。本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所执行的战略路线、军事战略传统以及主要争论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和考察,以期获得对战时英国战略的一个比较全面而又合乎逻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据《明太祖宝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孙子兵法》。朱元璋受其身边爱好《孙子兵法》的侍臣的影响,屡屡对《孙子兵法》加以应用,虽质疑《孙子兵法》的相关思想,但其治军和作战的精髓思想依然有孙武的影子。朱元璋汲取孙武兵学思想中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极其注重孙武任将和用兵的思想,在作战历程中强调《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这些均证明了《孙子兵法》作为"跨时代、跨国界、跨领域"的经世佳作对朱元璋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关东宪兵队是日俄战争至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尤其是辽宁人民和抗日武装力量施行法西斯殖民统治和血腥镇压的暴力工具。揭露日本关东宪兵队在辽宁的滔天罪行,旨在教育青少年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相似文献   

14.
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既是中国传统军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精华,更是当代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和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基因。对科学设计《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理论体系的意义、理论体系构建与加强研究的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推动《孙子兵法》军事文化研究,并为孙子兵学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为拓展《孙子兵法》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廓清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积极防御、周密部署、借用民众力量、持久作战等军事方略,并以此为依据,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中法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印尼三年抗荷战争史中的两个重大问题予以重新评价。认为:印尼共和国与荷兰签定的三个协定,实际上反映了印尼抗荷战争各阶段中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反映了当时在东南亚地区印尼民族主义与新老殖民主义间的政治力量对比,是其民族独立的必经道路;印尼共在抗荷战争中的行动路线,要害是放弃了民族主义旗帜,既脱离了当时印尼国情,也脱离了群众,因而最终丧失了对印尼局势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二战中,美英苏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经历了从立场冲突到妥协合作,直至成功实现诺曼底登陆的过程。三国围绕登陆作战问题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展开合作,最终实现了击溃德国法西斯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澳大利亚移民历史的转折点,二战后由于英国移民的减少,澳大利亚政府从现实利益出发,开始逐渐接纳世界各地移民,并推行了各民族平等的多元文化政策,这场大规模移民虽然使澳大利亚人口组成更加复杂化,但它加强了澳大利亚的国防力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澳洲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陈毅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向东发展,建立苏北根据地"的指示,率部挺进苏中、苏北地区,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根据地建设工作,粉碎了敌寇发动的一次次扫荡与进攻,既扩大巩固了根据地,又发展壮大了新四军的武装力量。其间形成的根据地建设的理论,既是陈毅同志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