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黛玉教诗”的启示刘岩波近日重读《红楼梦》,读至林黛玉教香菱作诗一段时,出自做教师的职业习惯,于字里行间仔细品味,感触颇深.丫环香菱决心学习作诗,便拜黛玉为师,可是林黛玉并没有向香菱大讲特讲诗的作法,而是对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  相似文献   

2.
从“黛玉教诗”说开去黑龙江嘉荫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岩波近日重读《红楼梦》,读至林黛玉教香菱作诗一段时,仔细品味,感触颇深。香菱决心学习作诗,便拜黛玉为师,可是林黛玉并没有向香菱大讲特讲诗的作法,而是对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一百首细...  相似文献   

3.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是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个理想境界的一个重要因素。《红楼梦》中有一个林黛玉教香菱作诗的故事。香菱决心学习作诗,她拜黛玉为师,可是林黛玉没有向香菱大讲特讲诗的作法,而是对她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  相似文献   

4.
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试律和律赋的作法中蕴涵起承转合之说的萌芽。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逐渐形成起承转合结构说的,是宋代的时文,主要包括试论和经义,其结构体制为十段文。起承转合四者基本齐备的说法出现在对包括破题、承题、小讲、缴结在内的冒题这一小的结构层面的评点之中。以起承转合结构与律诗四联配合是时文对诗歌最直接的影响。起承转合结构说在八股文中得到了强化。与律诗四联相对,八股文的四比之间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律诗与八股文这种律文的同构关系使得自幼熟谙八股文的明清文人将律诗作为首选诗体,这是明清律诗兴盛的重要原因。无数文人染指最多的时文文体的日益规范化是起承转合结构说萌芽、形成、强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只要这一厚重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消失,起承转合结构说无论在诗歌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不可能结束它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一课,设置了这样一道研讨与练习题: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体会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对学生提高写作,学习古诗词确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教学《香菱学诗》,应以小说的“三要素”为线索,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小说,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感知后,再选择一个切入点落实文体知识.其教学步骤主要包括:诗意导入、整体感知、讨论赏析、延伸阅读等.学生通过体验式阅读,体会香菱学诗的情感体验,找出塑造人物的方法,归纳香菱这个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律诗中的对仗在英语中没有对应形式,英语修辞中的平行对照虽与对仗有些相似之处,但不是一回事。所以,把律诗译成英语时内容与形式不易兼顾,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当然,从宽泛角度看,诗是可译的,律诗也不例外。诗的内容与意境在译诗中可能会较好地传递出来,但形式上定有所改变或缺损。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48回讲了“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的故事,说的是香菱在林黛玉指导下不倦学诗且终有所成的佳话。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而言,香菱学诗同样构成启示的意义,其可借鉴处,实在颇多。1.作文前的心理准备——作文不难。当香菱煞有介事提出学习作诗之时,黛玉随口就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律诗不仅音韵铿锵,意境优美,更以四联八句特殊的形式而独树一帜。律诗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其内容完美融合所产生的文学美感令无数读者陶醉。当翻译者试图将其译成其他语言的时候,如何保留律诗的建筑美成为翻译者的一道难题。该文探讨了律诗建筑美的不可译性,并对翻译工作中的取舍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香菱学诗》截取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从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也使得香菱学诗的复杂意义日趋同质化。论文将香菱、黛玉等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对中国古代真实存在过的诗人如王维、李白、陆游等人诗文的评价,看作小说文本与其他经典文本,小说文本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关系与动态过程,认为虽然像林黛玉这样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她对艺术的品鉴力却是真实的,从虚构的小说人物口里说出的对诗艺的创作与品鉴,值得我们思考、讨论,以期伸展对于小说的语文教学可能,将更多的问题探讨带入课堂讨论,以及课前课后的思考,也期待以此对《红楼梦》的研究有所补阙。  相似文献   

11.
陈毅同志: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  相似文献   

12.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有它自身的特点,作为中学教材,也有它特定的学习程序。由于具体作品的千差万别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差异,这个学习程序不可能设计得多么具体,但是,从宏观上说,仍然有规律可循。一、内容和形式——先内容,后形式  相似文献   

13.
写诗讲意境,正象写小说讲人物形象一样。意境是诗歌的生命,是作者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的具体形式和结果。评论一首诗歌的高低优劣,总是着眼于它的意境,意境可以说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诗歌的创作与评论既然都注重意境,那么在诗歌教学中,也同样不能忽视意境,如能作好意境的教学工作,诗歌教学的任务也就大致完成。本文试就诗歌的意境教学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4.
陈毅同志: 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讲近体诗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律诗是近体诗的代表,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排律是律诗的延长。懂得了律诗的格律,就懂得了近体诗的格律。律诗除句数固定(每首8句)、字数固定(五律40字,七律56字)外,主要特点有:(1)严格用韵,(2)讲究平仄,(3)要求对仗。律诗因这三方面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相似文献   

16.
袁聪娣 《现代语文》2008,(5):102-103
《香菱学诗》是曹雪芹的长篇巨著《红楼梦》中的一个极富文学性与幽默性的故事片段,该片段也入选了人教版九年级(上)的语文教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除了理解小说的主旨、了解人物的性格、品味小说的语言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因为这一片段与其说是香菱学习写诗的过程,还不如说是曹雪芹自己学习写作经验的总结。而诗、文本是一家,所以香菱学诗的许多方法可以借鉴到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一些作文指导的方法,应用于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17.
被誉为“国诗”的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用韵、平仄、对仗为其三大要素。而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的脊梁,是区别于其它诗的主要特征。毛泽东曾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也说明了平仄对格律诗之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香菱学诗》虽以刻画香菱苦心学诗为主,但林黛玉对香菱的指教却也非同寻常。在林姑娘的悉心指点下,悟性颇高的香菱很快便写出受到大观园众姐妹好评的诗来。在林黛玉对香菱学诗门径的指点中,颇有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在其中。一、增添信心,让香菱轻松入门作家马南在《从三到万》中有这样一句话:“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入门不难”,就是说在学生未进入学习状态时,应该给学生一定的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香菱学诗》中,黛玉在收香菱为徒后,即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16,(1):46-50
在小说叙事文本前面冠以"中国式",就是强调中国本土文化元素以及话语表述形态,也就是说"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必须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之中,与中国民众的生存语境及其命运血脉相通。也就是说生存语境决定小说叙事话语形态,讲出来的故事与本土话语语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地传达"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的特质。如果说"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就是"以中释中"的话语形态,那么具体到"中国式"小说叙事层面,就是叙事也有意境乃至含蓄理念的介入与渗透,这种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渗入意境理念的叙事形态,就是"以中释中"的真正内涵。另外,"中国式"小说叙事话语生成的资源与路径也大有发掘的空间;"中国式"小说叙事文本与"抒情基因"的诸多关联也源远流长,魅人无限。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语文的学习内容相对广泛,学生不仅需要进行识字、语言表达的学习,同时也需要提升阅读理解以及写作水平。语文阅读理解学习涉及的文章体系众多,其中小说也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创新初中语文学科小说教学方法,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得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能够深入人心,将较为优质的教学效果体现出来。为此,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