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之荣 《学语文》2007,(4):3-33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姜夔一生填写了不少与合肥有关的诗词,其中《淡黄柳·空城晓角》(见卷首)是词人在合肥抒发客中情怀之作。以下,我们便从词人的创作心态、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此词在词史上的模式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以改变历来在这首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扬州慢》是非常有名的一首宋词调歌曲,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自度曲,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自度曲将诗词和音乐完美的结合,被称为上乘之作,具有超高艺术价值.音乐的曲调优雅,古韵新声.《扬州慢》不但有传统文人士大夫音乐的一种内涵和情怀,还有属于自己的创作与革新.本文主要介绍了姜夔的生平简介、《扬州慢》的写作背景、其音乐分析及其旋律特点和《扬州慢》音乐与诗词的和谐之美,最后对其演唱处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在物”之“理、事、情”与“在我”之“才、胆、识、力”这一对辩证关系,即一方面文学创作受客观事物“理、事、情”的制约,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又决定了文学创作的质量,两者是相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 ,诗词兼擅 ,《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 ,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姜夔以其诗学观为指导 ,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 ,同时也带来若干不足。把握姜夔诗学观及其对词创作产生的多重影响 ,有助于深入理解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诗词兼擅,《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姜夔以其诗学观为指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有若干不足。把握姜夔诗学观及其对词创作产生的多重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姜夔与张炎都是宋代词坛巨匠,他们的诗词创作有继承的一面,也有体现各自创作特色的一面。试从他们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等六个方面来阐述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李旦初对当代散曲创作的探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提出的“新散曲”概念认为,凡当代作者创作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散曲,包括按传统曲律和不严格按传统曲律写的自由曲、自度曲、仿古曲,均应统一称之为“新散曲”;二是其对“新散曲”创作审美诸维度包括审美宏观、审美微观、审美导向、审美辩证作了可贵的系统探索。李旦初“新散曲”创作曾获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和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其“新散曲”创作理论与实践成就被写入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当代诗词史》,实现了其“入史”的宏愿。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的作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诸多说法中,“大名士说”是较有影响的一种。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仍会发现此论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在《金瓶梅》研究中,有一块不被人们注意的死角。那就是它的诗词部分。《金瓶梅》及《金瓶梅词话》有着大量的诗词,以洁本《词话》而言,共有诗词362首,一是创作出现的错误,如混韵、重韵、失律、重字、串调等。从《金瓶梅》的诗词中存在着大量谬误来看,可以证明:《金瓶梅》的作绝对不是什么“大名士”或“名士”,甚至绝对不是中地举的“士”,《金瓶梅》的真正作,应该是无名的民间艺人,是说书艺人的“脚本”。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一生创作词115阂,绝大部分作品是1905-1909年之间写成的。它们出版的情况是:《观堂集杯》眷24*长短句”23阂,《观堂集杯》的《营体词》且卷92闯(其末尾《闽是1910-1920年创作的)。这115闽除去后4阂,被冠以《人间词》名之,广为流传。“人间”释义王国维的诗词创作境界高绝,非常人所及。其词创作以《人间词》名之,仅这“人间”的称谓,就足见王国维的用心。当代学者陈鸿祥先生在其专著《王国维与文学护中指出在《人间调》111闽中,直用“人间”者33例。王国维惯用“人间”,实在与其词作的“往复幽咽,动摇人心”的基调相适…  相似文献   

11.
吕坤认为诗词要“发乎情”、“写胸中自得之趣”和“我境”,要有“忧君爱国之意,济人利物之心”。在此理论的导引下,他创作出了反映下层人民疾苦、揭露社会弊端的诗词华章。他的诗词理论和诗词创作,符合社会现实生活的急切要求和诗词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明中叶诗坛词坛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论意境     
<正> 一、意境的孕育时期与概念内涵意境(亦称境界)是开展诗词评论重要纲领和美学原则之一,蕴义精深,涉及知识丰赡,概括言之有二:(一)意境在诗词创作中居有重要位置。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就以有境界而“独绝。”可以说,诗词若乏意境,如人之丧目睛,顿失精神。王国维论姜夔词,说他  相似文献   

13.
诗词意境追求含蓄美,这是我国诗词创作的艺术传统和显著的特色,也是我国古代对于诗词的普遍的审美崇尚。我国古代诗论家历来强调诗词意境资含蓄。陆机{文赋》说:“函绵邈于尺素,吐谤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刘褓《文心雕龙)}说:“根抵筹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这里强调的都是意境要含蓄。要求诗词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严羽《沧浪诗话》)。《茧斋诗谈》说得更为明白、直接:“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诗词无论是情与理的融合、情与景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咏物是南宋词坛的重要题材,彼时,咏物词的涌现情势甚至已超过情爱词的创作,在选题创作等方面,为后世咏物词的书写提供了示范。史达祖以长于咏物蜚声词坛,元代陆辅之著《词旨》,将史达祖与周邦彦、姜夔、吴文英这几位词坛巨擘并举而称,拈出“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作为四家特点加以强调。  相似文献   

15.
关于如何开展文章创作,叶燮提出了“心物合而为文章”的主客观交融创作观。在创作准备上,必须让才、胆、识、力等主观要素“充于志”,让理、事、情等客观要素“贯于气”,且应让作者达到“有胸襟”的境界。在主客观交融之际,作者必须“以心衡物”,以确保创作出“理、事、情至”的文章。这一理论可谓中国古代文章创作论之集大成,其蕴含深厚,对当代文章创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红楼梦》里的诗词,是《红楼梦》这一“国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艺术性并不逊色于唐宋诗词,是可以与之媲美的。本文不准备论及诸如创作方法等属于艺术成就方面的问题,只是就古典诗词中传统的表现手段,诸如用典寄情等在《红楼梦》诗词中的运用,作一初浅的论述,亦算是抛砖引玉。 用典 用典或称用事,是指借用过去的事,来说明自己当前的感情。古典诗词往往用这种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宏阔其内容,使诗词的蕴意深厚隽永、耐人寻味。 《红楼梦》许多诗词的用典巧妙灵活独具匠心,往往把典成为诗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在意境中,突出抒情人的性格。林黛玉《题帕诗三首·其三》中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两句。“湘江旧迹”,是传说中尧之二女、舜之  相似文献   

17.
旅游诗词是中华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自古至今,每一个有成就的旧体诗作者,都或多或少的创作过旅游诗词。 目前,全国各地的诗刊都辟有旅游诗词栏目。如《中华诗词》的“情系河山”、《当代诗词》的“诗化江山”、《江西诗词》的“登山临水”、《难老泉声》的“华夏河山”、《湖南诗词》的“江山揽胜”、《湖北诗词》的“江山美韵”、《东坡赤壁诗词》的“锦绣山河”、《甘肃诗词》的“边寨新咏”等等。可见旅游诗词是旧体诗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而且受到高度的重视。 然而,通观各地诗刊上的旅游诗词,有相当一部分写…  相似文献   

18.
诗人毛泽东相当讲究诗词的意味与创作手法。他号人谈诗词时不是提到“主题虽好,诗意无多”(《致胡乔木》,1959年9月7日)、“再则诗味不多,没什么特色”(《致臧克家》,1957年1月12日),就是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致陈毅》,1965年7月21日)。下面摘引《致陈毅》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好“三深”原则,即深刻把握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切领会诗人情感、诗歌意境;深入体会诗词审美特质、贯彻朗诵原则。这将是《大学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变化,只要处理好这些原则,那就会得心应手,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诗歌能力、增强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今通用的《九年制初中语文课本》,每册中均选有古代诗词。这些诗词在历次成绩检测、升学考试中所占分数比例较小,因此,有些老师对这近百首诗词的教学就不甚重视。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统观这些诗词,如果在教学中对它们忽略而过,不但曲解了教材编排者的意图,更可惜的是错过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和文史教育的好机会。一、以诗载道──生动形象的德育教材“诗言志”、“诗缘情”,初中课本中的古代诗词所“言”之“志”,所“缘”之“情”,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思想精华,它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又被教材编排者用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