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斌  韩琨 《现代语文》2009,(10):54-55
明清传奇之一《桃花扇》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剧名著。其主旨,即剧中《开场》中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全剧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  相似文献   

2.
“错误”是生活所忌、人皆避之的东西。但有趣的是,“错”与“误”用在文章中,却往往是出新现奇的法宝,是引人入胜的趣点,是一波三折的核心。一、以“错”写情,情更浓记叙文大多注重写情,以“错”相衬,情会更浓。下面是《飘香的生命》中的一段话:我想起了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上自习后11点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才知…  相似文献   

3.
一位学生在完成《黄继光》一文课后的“读读写写”习题时,把“持续”一词漏写了。于是,我把这位学生叫到面前问:“这儿还有什么词语没有写,是不是叫我帮你写啊!”他有点儿慌了,忙回答说:“老师,我去补写。”几分钟后,他把作业交来了,我一看,他把“持续”写成了“特读”。这时,我没有发火,却和蔼地说:“请你看一看,这里的字有没有写错?"第三次交来的作业,他虽把"特读"的第一个字改正了,但第二个字仍然是个"读"字。我压住火气,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再认真地查查看,这两个字到底该怎样写。"第四次交来的作业才是全对的,于…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标认识14个生字,会写“蚂”、“蚁”等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培养主动识字的兴趣和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5.
娄立 《考试周刊》2012,(64):19-20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恩之情,无以为报  相似文献   

6.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的结尾,教者让学生写出与相等的分数,能写几个就写几个。同学们都在抓紧时间不停地写,尽量多写一些。可是,有一个学生只写了一个与相等的分数,就坐在那里得意洋洋地看着其他的同学。  汇报评讲时,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写出的个数,那个学生说:“我只写了一个”,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可他却说:“我虽然只写一个,但却可以表示无数个。”同学们都不明白,也很好奇。教者让他说出写的是什么样的分数,他的答案是: =。他解释说:“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 a,它的大小不变。其中的数 a可以代替无…  相似文献   

7.
父亲     
我伏在桌子上写《父亲》。父亲就坐在我的对面,双腿搁在一把椅子上。他抽着烟,烟火忽明忽暗,烟雾弥漫在我和他之间,我无法看清父亲的神态。父亲发现我在看他,丢了烟蒂,问:“你老看着我干啥?”“没什么,因为我在写东西。”“写东西?写东西你看我干什么?”他脸上的疑惑更重了,“与我有关?”“的确有关。”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惊异的神色,我顿了顿说:“我在写你。”“嘿嘿,写我?写一个老农!”他把“老农”这两个字说得特别重。我记起来了,原来那“老农”是我小时候叫过的!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爸,你还记得那事?”大约是…  相似文献   

8.
众所 周 知 , 诗 歌 的 创 作 十 分 讲究 含 蓄、凝 练 。诗人 的抒 情 往往 不是情 感 的 直 接流 露 , 也 不 是 思 想 的 直接 灌 输 ,而 是 言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写 景则 借 景抒 情,咏物 则托 物 言志 。这里所 写 之 “景 ”、所 咏 之 “物 ”,即 为 客 观之 “象”;借 景 所 抒 之 “情 ”,咏 物 所 言之 “志 ”,即 为 主 观 之 “意 ”。 “象 ”与“意”的完 美结 合 ,就是 “意 象 ”。它既是 现 实 生 活的 写 照 , 又 是 诗 人 审 美创 造 的 结 晶和 情 感 意 念 的 载 体 。 诗人 的 聪 明 往往 就 在 于 他 能 创 造 一…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和《金瓶梅》皆为中国古典名著中写“情”和“性”的典范之作。但是,这两部著作所写的“情”和“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区别在于:“纯情”和“滥淫”。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词人贺铸填有《青玉案》词。词中云:“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了他在江南梅雨季节里,过着孤独生活的愁闷心情。诗人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连用三个比喻,喻出了“愁”之多、“愁”之深。这种用景色来比喻愁情的写法,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而似乎可以捉摸,贺铸也因这首词妙不可言而被后人誉为“贺梅子”。北宋词人张先,其词多写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爱情。他的词善于描绘一种朦胧美,又特别以描写“影”而著称。他曾有三个写“影”的佳句最为著名:《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歌》:“娇柔懒起,帘压卷花…  相似文献   

11.
李镇西 《班主任》2008,(2):16-17
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 每接一个班,我除了给学生“见面礼”之外,还让学生也送给我“见面礼”——给我写一封信。我对学生说:“请每人给李老师写一封短信,写三个方面的内容:1.你以前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是谁?他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你希望李老师向他学习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一位学生在一次化学考试中得了“100”分。他在作文中写道:“1”字后面的“00”“直向我微笑……”这句话根据“移情”原理运用拟人手法抒写愉悦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是不可多得的评讲素材。评讲课上,我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00”然后问道:“这两个圈圈像什么?”回答五花八门,但有不少人说像“眼睛”。我就问:“是怎样的一双眼睛?”有答翻着的白眼,有答发怒的双眼,有答害怕的双眼,而惟独没有说“微笑”着的。于是我在“00”前面加了个“1”,构成“100”,并指着问道:“假如这‘100’是你自己试卷上…  相似文献   

13.
许静雯 《文教资料》2013,(35):86-88
周瘦鹃是民初文坛上一个十分活跃的文人,他集报刊人、翻译家、电影评论家、小说创作家于一身,文学活动十分丰富.其翻译小说有明显的写情化与通俗化特征,反映出民初文坛的写情氛围和翻译小说报刊化的潮流,展现出他“哀情巨子”之外新旧交替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编者推荐:从两个层面上写“放弃”:“他张开怀抱,我跳了出来”和“抱住他的身体,可他张开怀抱”,二者相得益彰。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升华文旨。但是,此文还需要升格:减少有关议论,其意用记叙出之;第一自然段的议论,宜用来写“花糖纸”的心理活动。标题改为“一张花糖纸的境遇”。  相似文献   

15.
“那辆大巴上有他流的血”——此前写“男孩”“是那么完美”,此后惋惜“在这个年纪……离开”,不止因他“完美”而惋惜,还因他“这个年纪”而惋惜。文中用“搂着他的遗体看了一夜的电视”“把两千块钱放在他的口袋里,火化时把电视机随身听烧给他”等凸显“惋惜”之情——很实在,很真实,很有个性。  相似文献   

16.
特殊的礼物     
武黎蕾 《教育文汇》2013,(20):26-26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给即将毕业的学生写留言,传来一声“报告”。我没顾得上抬头,习惯性地说了声“进来”,边写边不经意地问:“有什么事吗?”他没有回答。我一抬头,是小调皮A同学。他低着头,搓着手,好像不好意思说出来。我追问道:“怎么啦?”他紧张地看着我,挺直了身子像下了好大决心似的,半晌才说:“班主任,我想向您要个礼物。”我笑着问:“你想让老师送什么礼物,可别太贵啦!”  相似文献   

17.
一 天 我 在 批 改 写 字 本 ,突 然有一本本子的等第栏内用铅笔写了 个 淡 淡 的“ 良 ”。我 心 中 犯 疑:每个小朋友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 优 ”, 为 什 么 他 给 自 己 打 个“ 良 ”呢 ? 于 是 我找 来 本 子 的 主 人张 运 鑫 , 问 他 为什 么 要 打 个“ 良 ”。他 垂 着 头 ,低 声 说:“ 我 知 道得 不 到‘ 优 ’的 。”此 时 我 心 中 说 不清 是 啥 滋 味 。 我情 不 自 禁 地 想 起前 几 天 我 瞥 见 的那 一 幕 : 那 天 我发 下 写 字 本 , 很 多 同 学 都 歪 着头 , 仔 细 地 数 着 作 业 本 上 的 圈圈 ,数 完 以 后 还 要 …  相似文献   

18.
《长生殿》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剧作,但是其更多的笔调是写在政治情景下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着力描绘缠绵的儿女之情,在悲欢离合的故事中写“钗盒情缘”。其实,李和杨的故事是一个传统的题材,对于杨和李的态度和关系,历史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9.
要理解穆旦这首《春》,首先必须掌握“他”和两个“你”所称代的内容:“他”承前,指的是“绿草”;第一个“你”为启后,代“花朵”;第二个“你”,没有具体所指,用以启迪读者。在这里,诗人用全知视角写“他”,写“他”与“你”的关系,既展示自然春天的美好,又具“满园春色尽在眼底”的气势。  相似文献   

20.
本是作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