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阜新万人坑     
<正>阜新"万人坑"坐落在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南山,占地5平方公里,埋葬着七万矿工的遗骸,始建于1940年,原为日伪统治时期埋葬死难矿工及抗暴青工墓地,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处日本残害中国矿工的遗骨陈列馆,是日本侵略者残害矿工所犯滔天罪行的铁证。这些矿工大多数死于1937-1945年,死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迫害与压榨之之下。阜新煤矿是我国大型煤矿之一。1936年10月1日,伪"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成立了"阜新矿业所",开始全面掠夺阜新的煤炭,从关内河北、山东等省大量骗招劳工。日本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在战时从中国强掳去劳工,拉运到日本本土,补充其劳力不足。被掳去的劳工,受尽凌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河南人民出版社对被日掳去的劳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最近出版的《花岗事件》,进行了血泪控诉。 自七七事变日军开始向中国全面进攻,日由于对中国大陆派兵不断增加和国内军工生产的日益扩大,其国  相似文献   

3.
阎振民 《兰台世界》2006,(10):64-65
为了调查当年日本抓捕、奴役东北劳工“勤劳奉仕”的史实,笔者来到辽北某县史志办。史志办李主任为我们讲述了他父亲的一段传奇经历:1945年春,当时只有16岁的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抓去当劳工。与爸爸一同被抓的劳工共47个人。这47名劳工先被鬼子:上了闷罐车,闷罐车开了大半天才停下。然后,鬼子又把劳工们的眼睛蒙住:上一辆大卡车。经过一阵剧烈颠簸后,劳工们到了他们干活的地方:一个大山沟子里。我爸他们这些劳工所经历的生死劫就发生在这。这个山沟里有个新挖好的大山洞。劳工们干的活是给鬼子往大山洞里面藏炮弹。每天,鬼子把装满炮弹的大卡车…  相似文献   

4.
拟从民国初年巡回文库发展背景入手,分析巡回文库的现状,探讨京师小学教员巡回文库的经营与实践.民国初年巡回文库的出现不仅使图书馆的书籍得到了活用,拓宽了读者对象,而且丰富了民众生活,贴近于平民教育,开启了民智.  相似文献   

5.
阅读快递     
《红煤》刘庆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年1月“生生死死小煤窑,明明暗暗人生路。”作家刘庆邦以小煤窑矿工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煤》,着重描写了矿工人性的变异。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煤矿文学”旗手的作家刘庆邦这部小说,被称为当代中国的《红与黑》。小说描写了农民出身的宋长玉从一个煤矿的轮换工成为煤矿主的经历,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形成了扭曲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17日早晨6点40分,南京江宁区铜井金矿发生矿难,35岁的矿工管传智和另外两名矿工被困在70米深的井下。五天过后,两名矿工的尸体被挖出。2004年12月24日,管传智被救出,并人院治疗。2005年1月12日,管传智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一诺千金》15岁的伊戈原本生活平静。一天,父亲雇用的非法劳工堕楼,为免官司,父亲让劳工流血致死,且设法隐瞒真相。自此,伊戈无忧的世界开始崩溃。他对父亲不再崇拜与信任,愧疚和正义感一点点滋长。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的北京,革命力量、复辟势力与前清遗老、遗孤各怀鬼胎,整个政治氛围波云诡谲.但在北京旧城的市井民间,活跃着一些来京讨活计的印度人.北京的档案资料中,保留了不少民国初年印度人来京生活的信息,其中包括印度人涉及民事和刑事纠纷的档案资料,这些为研究考察当时印度人在京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手资料.笔者通过梳理这些档案,总结了这类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在京的职业特点、活动区域分布、社会地位等信息.由于档案资料流于零散、繁杂,这里只拣选一些典型或比较有特点的例子,案件侦办过程则扼要叙述,重点在突出印度人身份、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9.
去年12月17日早晨6点40分,南京江宁区铜井金矿发生矿难,35岁的矿工管传智和另外两名矿工被大量淤泥困在70米深的井下。5天过后,另外两名矿工的尸体被挖出,7天后,管传智被挖出,今大家惊奇的是,这时的他竞然还能哼哼!在缺水断粮的黑暗度过这7天7夜之后,他又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相似文献   

10.
矿工:为生存"卖命"的人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矿难,处在一线的矿工生活如何?他们的思想状况怎么样?记者在辽宁、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一些煤矿采访了部分矿工。记者发现,作为安全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和安全措施的直接落实者,矿工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工作在“最底层”的人头戴着装有矿灯的安全帽,身穿劳动布制作的工作服,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为中国工人群体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时代人物而振奋与窃喜,却不料武汉黄陂的“黑砖窑”事件如一盆污水迎面泼来。这一起严重侵犯劳工权益与人权的事件与2008年的山西“黑砖窑”事件一样,考验着法律的权威,也考验着人们的良知与心理承受底线。两起“黑砖窑”事件虽是劳工遭遇的极端个案,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劳工的境遇与法律在保护劳工合法权益时的尴尬和软弱。  相似文献   

12.
李锦 《采.写.编》2022,(12):122-124
1985年,《当代矿工》这本以煤炭科学知识普及为中心的杂志,在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之后,终于进入大众视野,中国科协主管和中国煤炭学会在修订的时候,也为之付出了诸多努力与心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与外界交换信息的层面、频率大大提高。当网络和新媒体逐渐侵占大众生活的时候,传统期刊的生存市场就被明显地压缩。而作为煤炭行业内科普刊物的《当代矿工》杂志,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也积极地做出了调整和创新。对此,本文也将以《当代矿工》杂志为个案,分析其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更多新奇的灵感,仅代表个人做出判断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窑神祭祀活动一般包括生日祭祀、节令性祭祀和应事性祭祀等三种形式。这些仪式常常与各种独特的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艺术的感染力与宗教的神圣性,增强了矿工文化生活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矿工们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4.
刘连仁事件是震动世界的二战劳工受凌虐事件。刘连仁 (1912·7——2000·9),山东高密市井沟镇苹泊村人。 1944年9月,侵华日军将掳掠的近千名中国同胞,当作战俘装船劫往日本。刘连仁等250人被强拉到北海道明治矿公司昭和矿业所当劳工,逼迫下井挖煤。严寒的冬天大雪纷飞,冰冻三尺,身着单衣的劳工,许多人腿  相似文献   

15.
日军侵占海南岛时期,从台湾、香港等地及海南岛本地征用了不少劳工,这些劳工生活条件恶劣,从事着高强度的劳动,又忍受着日本人和工头的虐待,死亡率之高,令人发指。笔者于2000年12月和2001年7—8月曾两度赴海南调查这些劳工中的幸存者,记下了这些老人的悲惨往事。台湾籍劳工1. 白川(921年生,海南省昌江县人)我原住台中县大甲镇。家里很穷,有4个男孩和4个女孩。父亲在我十多岁时就死了,家中就靠我和大我3岁的大哥生活。我在一所叫“大甲公学校”的日语学校上过小学,在校时半工半读,后来又在砖瓦厂半工半读,大姐夫带我们在外面…  相似文献   

16.
近日,青岛市档案馆和平度市档案馆联合组织抢救、开发“被迫赴日劳工活档案”,旨在留下真实历史记录,让后人莫忘国耻,永远记住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青岛市档案馆和平度市档案馆平通过有关材料得知,在平度市尚生存着8位被迫赴日劳工,为抢救、开发这些“被迫赴日劳工活档案”,利用先进的数字摄像和数码照相技术,专门对这些于1944年春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军抓后送到日本矿山的中国劳工进行采访、录像、照相,挖掘、抢救、开发并刻录成光盘,以信息化技术建立“被迫赴日劳工”多媒体档案,作为数字档案馆馆藏档案的重要补充,填补综合档…  相似文献   

17.
河南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系列片《起诉在东京》获得了1996年度中国电视奖一等奖,评委认为该片具有纪录片应有的艺术魅力,是一部长中国人民志气的力作。一些观众来信称此片是一部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宣言书,是严正的历史教科书。 《起诉在东京》反映的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批中国劳工被日军强行押到日本北部秋田县花冈,为鹿岛建设株式会社做苦工,中国劳工不堪忍受非人折磨,奋起反抗,后被残酷镇压,130多人惨遭杀害,这就是著名的“花冈暴动”。半个世纪后,一些幸存的中国劳工到日本,要求鹿岛公司认罪、赔偿并为死难者建造纪念馆,但日方置若罔闻,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鹿岛公司提起诉讼,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受理了这一诉讼案。河南电视台抓住这一重大主题,派三位记者专程赴日,对这次审判实地采访。他们排除了异地采访的重重困难,走访了当年劳工暴动、突围、遇难旧地,既为当年劳工  相似文献   

18.
<正>南芬万人坑纪念地遗址原位于本钢南芬露天铁矿,旧称南芬庙儿沟铁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独占本溪钢铁公司,将我被俘人员、关内劳工和农民驱至庙儿沟矿山,惨绝人寰的劳动强度致使大批矿工为此命丧黄泉,至日本战败投降,被遗弃的尸骨已达17800多具,"万人坑"因此而得名。2006年底,南芬区人民政府与本溪钢铁公司根据矿山建设发展,万人坑遗址不便后人凭吊的实际,共同向省市有关部门提出择址建立万人坑纪念地工程的建议。2008年8月,双方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23):4-9
本文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引入"数字劳工"这一概念重新审视被神话的"公民记者",提出"公民记者"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行为其实质是在互联网商业意识形态召唤之下,自觉自愿加入"新闻众包"的劳动过程,并由此成为廉价甚至是免费"贡献"自身劳动成果的"数字劳工"。  相似文献   

20.
周骏 《传媒》2023,(18):90-92
随着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数字劳工(Digital Labor)问题逐渐被很多学科所关注。文章从近五年国内数字劳工相关研究出发,基于知识图谱分析认为,数字劳工领域相关议题正逐渐发生转向,政治经济视角、文化视角不断丰富该领域研究;为推进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厘清不同研究视角及关切问题,以持续丰富该领域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