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鸿章 《武当》2000,(5):49-50
《道德经》之训诂释译的著述,历代络绎不绝,至今仍在翻新。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次解评《道德经》的争辩,按王力当时的见解认为,“现在有人说:‘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的,那么他注释的老子就是唯物主义的老子,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的,那么他注释老子就成了唯心主义的老子’”(《龙虫并雕集》)。《道德经》怎能任意解释呢?诚如明&;#183;憨山释德清所说:“搜诸注释,皆以己意为文,若与其角,则其义愈晦……是以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老子道德经解&;#183;序》)愈注离老子的原意愈远了。  相似文献   

2.
自古有言:千两黄金不卖道。圣人以道为体,以德为用。德之为用,经常者有三条。即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的"三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相似文献   

3.
张天绪 《武当》2024,(2):4-6
<正>老子和他所著的《道德经》深奥无比,历久弥新。两千多年来,研读者不计其数,但又没有谁能够完全把握他的精神内核。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问道于老子。据说,有一次孔子出来后,弟子问他有何感受,孔子说,老子是云中的龙,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神龙见首不见尾。这证明老子是大智慧,是哲学家、思想家。《道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被后人并称为道家三玄,高远神秘。《道德经》为什么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老子是站在云端看天下,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体现了他饮食的智慧。在《道德经》第12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肚子只有这么一点容量,所以圣人的饮食之道是吃饱肚子,还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就行了。为腹是“以物养己”,就是用外部的事物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为目是“以物役己”,用外面的事物来奴役自己,这就不对了。那就意味着人变成物化了,你喜欢金钱被金钱物化了,你喜欢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欢喝酒被酒物化了,这就叫“为目”不叫“为腹”。老子又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另一点,即“五味令人口…  相似文献   

5.
李德建 《武当》2011,(4):29
老子《道德经》是言道之书。《道德经》说的是宇宙中自然之道,乃中华上古流传迄今之道。它所一以贯之于全书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与人源于何处、天与人为何会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类关心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6.
林书立 《武当》2011,(12):47-49
老子不但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史记》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益寿也。"司马迁认为,老子的长寿得益于他的"修道"。《列仙传》也说:"老子好养精气"。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但提出了"道法自然"、"少私  相似文献   

7.
戴卓群 《收藏》2012,(2):66-67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邱启敬曾经给我讲过一个让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他最彷徨无力、前路也最黯然的那段时间,借了4000块钱参加一个博览会。一个年纪稍长的人对他说:"你就拖着这么一个破包就来了。"他是无意当中一句话,当时就极大地刺伤了这个年轻人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8.
我知“道”     
方瑛 《武当》2009,(1):46-47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进了70个“道”子,这标志着“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和基础,是经文中最最重要的词语。是否理解“道”的真意,成为正确解读《道德经》的关键。但是,当今却有一部分人,对“道”的认识还处于蒙昧之境,根本还没有弄明白《道德经》里“道”字的真实意义,就写出了大量与“道”意向悖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9.
胡鸿章 《武当》2005,(8):42-45
十三、特异功能和特异现象所谓特异现象,即是《道德经》中的静观和玄览景象。这些,我在前面几节里已有举述。所谓静观,《道德经》中有如下介绍:(1)“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章)。意谓:当我祛除妄欲而入定时,观察到“道”是一种细微至极的粒子;识神隐退,元神的直觉感知,让我观察到“道”最后回归到“众妙之门”去了。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师传为据,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视角,研究老子及其《道德经》,认为“柔弱胜刚强”与“刚强胜柔弱”乃是老子提出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1.
“先天(?)从虚无中来”,确实是丹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深邃理论问题。对这一理论,历代丹家众说纷纭,一般炼家不一定能知其所以然。《中国易经历史进化学原理》讲得很好:“天下一切深奥之理……本皆为简易”。据我研究丹经和三十多年修炼道家内丹术的实践探索,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倒是点破了“先天(?)从虚无中来”的玄机。为了相互交流,探索争鸣,鄙人从下列三方面浅论。  相似文献   

12.
一、道家与太极道家将老子所著《道德经》奉为圣典,并且由许多道家把《道德经》加以发挥、演化,更被做为炼养的重要思想理论加以动用。道家在探求长生,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上,继承和发展了《道德经》思想,历经数千年,一代又一代的修炼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获取了巧夺天机的炼丹秘密。所以说,谈起养生之道,必然要谈及道家的养生理论,炼养之道。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的健身功中,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握固功。“握固”最先见于老子的《道德经》55章,原文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唐玄宗李隆基注解为“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由此看来,古人大概是看到出生不久骨弱筋柔的婴儿能够紧握东西,受到启发而创编“握固功”的。据宋代的道书《云笈七签》(卷三十二)介绍,“握  相似文献   

14.
朱伯伦 《武当》2009,(2):60
一、《道德经》十九章中的“三绝三弃”。十几年前,我在修炼时就有感觉(悟),道家对儒家根本不可能有摒弃和贬意。儒家来自于道家,儒教来自于道教,儒学亦来自于道学,中国文化的根底都来自于道家,儒道又怎么可能是对立的呢?我的这个突破性见解,直到2008年才被荆门市博物馆和《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王宜峨在该刊上发表文章所证实。  相似文献   

15.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表达的是一种清静的哲学思想。中国武术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其并非简单的身体运动而是文化的承载者。无论哪个拳种,哪个门派,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武无术、平静自然。中国人最讲求自然,讲求  相似文献   

1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历经历史长河。至今仍为人们注目。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其以"道"诠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宝庆创作的寿山石雕《道家始祖——老子》,以自己的创作"悟道",通过寿山石雕新的表现手法,传达出当今寿山石雕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朱道琼 《武当》2012,(6):40-42
其二,《道德经》典籍被当今世界所瞩目。近200年间,《道德经》外文版有250种,涉及17种文字,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老子被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这说明其人其书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留下了"李约瑟之谜",或称为  相似文献   

18.
三生万物     
《围棋天地》2010,(3):228-228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可是它讲的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我在想,这句话是不是与围棋有关联呢?  相似文献   

19.
朱道琼 《武当》2012,(5):34-36
培真先生从养生学角度解释《道德经》的著作,先在《武当》杂志连载,于1990年由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名《道德经探玄》。后北体出版社又有再版。听说,近来北京古旧书摊上,此书还有升值空间。转眼已过去20余年,笔者特别撰写"寻找《道德经》范本"以示纪念。《道德经》这部古老而精深的著作,被历代学者所推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祖根之一,堪称我们民族文化的脊梁。然而,这部伟大著作在历史长河的承传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孔德 《武当》2013,(6):52-55
(接上期)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释解】仔细研究本章内容,笔者进一步推断认定,老子在撰写《道德经》之前的很长时期,"道德"的概念早已为社会熟知,并且深入人心。非但"道德"的概念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