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州武术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上沧州武林不但英豪辈出,而且这些习武之人讲究武德修养、提倡侠义精神,是中华武林的杰出代表.这一性格群体的形成与沧州一带从西汉河间献王以来就开始的儒学文化积淀有关系,也与这些习武之人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明清以来沧州武师身上表现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他们“铁肩担道义”的做法,是我们后世应该提倡的担当精神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沧州地处燕赵,自古以来多战事,迫使贫苦人民习武和卖艺,沧州落子随之而生.诞生在民间的沧州落子是河北最具典型的三大民间舞种之一,早在1730年左右就有了活动,从最初的莲花落逐步融合戏曲、武术、民歌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渐渐形成了至今这种程式严谨、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  相似文献   

3.
沧州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武术文化是沧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植根于民间的中华武术的缩影.沧州武术谚语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用简练生动的语言阐述深奥的武术思想,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归纳精辟的武术要领,是习武者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沧州武术谚语进行探究,揭示蕴含其中的隐喻思维,从而加深对沧州武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史遗产中的瑰宝.沧州武术历史悠久,门派众多,具有独特的魅力,挖掘沧州武术中的文化内涵,在师专大字生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对宏扬沧州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沧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载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彰显沧州城市魅力的靓丽名片。如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很好地融入武术文化元素,营造个性化城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沧州武术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如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融入武术文化元素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将地理、历史与文化有机渗透,多视角关照中华传统武术的陶冶嬗变、文化价值和多元功能,深层次挖掘沧州武术之乡的形成原因,多侧面揭示沧州武术的突出特点和文化品格,综合性描述沧州加强武术之乡建设的经验做法,并就如何增强和提升沧州武术的文化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出主攻方向和落实举措.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沧州是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是多个拳种的发源地,沧州传统武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沧州在弘扬武术文化、向国内外推广中华武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教育是武术传承的重要途径,然而近些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沧州传统武术在校园中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深入了解沧州传统武术在中小学校开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展开调查研究,广泛地征求武术教学工作开展的意见、努力拓宽利用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吕芳 《沧州师专学报》2013,29(1):100-103
沧州段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受其影响,沧州地区遗留了诸多历史文化遗迹,留有沧州落子、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简述沧州段京杭大运河历史上对沧州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积极影响,指出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沧州段京杭大运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沧州部分学生和从事武术专业及经常习武的人群为对象,调查对沧州传统武术的认知程度,对沧州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外来文化对它的冲击三个角度,对沧州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困境进行研究。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研究沧州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地理学知识,对沧州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研究。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沧州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现状,得出了较为科学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沧州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我国古代民间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农村武术的空前普及和城市市民武术的迅猛发展.在乡村,私人习武和教授武艺者渐成风俗.在城市,市民习武和娱乐表演相结合,对抗性的角抵、手搏、相扑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全民习武的基础上,武术体系基本形成.宋朝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以及骑兵的缺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的形成是武术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沧州部分学生和从事武术专业及经常习武的人群为对象,调查对沧州传统武术的认知程度,对沦州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外来文化对它的冲击三个角度,对沧州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困境进行研究。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研究沦州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文献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武术谚语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正确、恰当地使用一些武术谚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习武实践、提高学生武术意识,并能够达到传授武术基本知识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胡相扬 《教师》2019,(9):113-113
中华武术借助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平台,引导学生习练中华武术,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进一步浸润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文章作者就小学体育课堂引入中华武术,激发学生习武热情,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之爱,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武有德则成     
正习武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青县盘古文武学校作为一所武术特色学校,始终以"德为先,育合格少年;文为主,促素质教育;武为特色,造武术精英"为办学宗旨,开展了以"武修德、文养德、德育人"为主题的优雅德育系列实践活动,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1.武修德。武修德,即通过习武培养和实践武德。武术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鲜明地反映学生真实  相似文献   

16.
围绕小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从教学方法入手进行分析小学生习武兴趣现状及影响小学生习武兴趣发展等因素,进行阐述小学生习武兴趣现状及小学生习武兴趣的影响因素,分析小学生习武兴趣提高及武术发展的理论依据,明确小学生习武兴趣主要通过对武术本身,小学生及教师三方面来分析研究。从而找出了小学生武术教学过程的不足,提出了提高小学生习武兴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农民阶级组成义和团,运用传统的武术形式,狠狠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本文试图通过对义和团组织源流、练武形式、习武内容以及民众广泛练武的情况的介绍和分析,说明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全国规模的习武大表演;另一方面本文对武术在义和团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作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初学架端正,再求气韵生.习文兼习武,功到自然成."在安徽省合肥老年大学优秀教师的行列中,有这样一位太极拳老师.他习武多年,荣誉满身;他二十载教学,与学员亦师亦友.他就是国家一级武术师、安徽省武术协会理事、合肥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合肥市老年教育系统优秀教师王春明. 武法——承师而进修 王春明从少年时期就钦慕武术,1993...  相似文献   

19.
沧州武术,源远流长,明清以来,已享誉天下.沧州武林人士继承中华民族刚健有为传统美德是沧州武术昌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和发展到今天,始终是以"未曾习武先习德"这一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理念为准则.良好的武德不仅能协调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指导习武者的各类活动.习武者是今后中华武术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挑起武术不断向外传播和向前发展的栋梁.在习武学生中间进行武德教育,不仅能使武德发挥其现代职能的作用,还符合当今我国大力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