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叙事诗,写贾岛寻访隐者,与童子对话,而最终没能遇见隐者的事情。从题目中的“寻”,可以想象贾岛一路寻寻觅觅,拜访隐者的急切之心。从诗句的对答中,可以体会到贾岛内心的波澜起伏:从刚遇见童子时的满心欢喜、充满希望,到“言师采药去”时的失望,但仍不死心,  相似文献   

2.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全诗寓问于答,平白如话,表面简单易懂,实则意境深远。因此,  相似文献   

3.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全诗寓问于答,平自如话,表面简单易懂,实则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4.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凤城市凤凰城区文化小学何淑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  相似文献   

5.
课前预热———(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接着,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随后,教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并引出“推敲”的典故。)师: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读读,注意读出古诗的味道啊。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出示这几首诗)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读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生:题目都含“不遇”这两个字。师:有意思…  相似文献   

6.
杨淳茗 《初中生》2009,(4):27-29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7.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8.
《寻隐者不遇》虽然是一首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的古诗,但是诗文背后的意思却很值得玩味。言为心声。笔者以为若想试图走近诗人贾岛的内心世界,不妨抓住寻人之人与童子之间看似简单明了的对话,然后由此入手,通过对诗中三人的步步追问来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从而揭开诗中隐藏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二十三课选编了《古诗四首》,这四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名作,体裁属于近体诗五言绝句,其内容有的写景,有的抒情,或二者兼备。它们大都短小精悍,语言简炼,形象鲜明,感情真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广为传诵的佳作。 (一)《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779—843),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贾岛一生苦心吟诗,写作态度非常认真、刻苦,因而被  相似文献   

10.
<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通过补白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时,引导学生在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处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意蕴深远,为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我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例,谈谈通过补白训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3.
是僧!是俗?     
[案例]: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3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贾岛,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作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又让学生快速阅读了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相似文献   

14.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短诗,四个句子一问一答,说的是诗人寻访隐者而没碰上,于是就询问德者的书童(门徒).书童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文字极为通俗,琅琅上口,易背写,实在简单不过了.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往往易流于肤浅,分析起来甚至会由于感觉它平淡而没多少话可说.实际上这首诗如果能通过深入的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启示意义的确是值得我们仔细咀嚼与玩味的.  相似文献   

15.
【案例】 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为了让学生对作者贾岛有所了解,我向学生介绍道:贾岛是唐代的一位诗僧,他做诗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以苦吟出名。接着我又让学生快速阅读本册教材第9课《推敲》,文中这样写道:“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艺术在表现方式上强调“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进而创造出一种富于东方韵味的含蓄美。在绘画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深山藏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便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表现特点。同样,作为中国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古代诗歌,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在其创作中也贯穿了这一表现方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空旷而清幽的意境“,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句表面说的是隐者就在这座大山中采药,具体位置不知道。然而“,云深不知处”,面对茫茫白云,深邃杳霭…  相似文献   

17.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果我们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会怎么样呢?我在松树卡问童子:“你师傅哪里去了?”童子回答说:“采药去了。”“到哪儿采药去了?”“就在这山里。”“山里哪个地方呢?”“深山到处都是白云,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手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快快:妈妈,题目是不是说找人没找到?妈妈:对。作者要去找一个隐者。快快:我知道,隐者就是隐居山林的人。跟王维一样,不喜欢做官,喜欢和大自然住在一起。妈妈:对。  相似文献   

19.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贾岛!唐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14课《古诗二首》,试作多角度解析如下: 《寻隐者不遇》 (一)朗读解析首句“松下问童子”,既对诗人寻隐者未遇,接待他的只是隐者的书童的情况作了交代,又勾勒出隐者居处古松参天的清幽环境,要读得徐缓、清晰。其中,“问”是全诗的关键词语,以下三句均由此“问”而来,要重读。二句“言师采药去”,是书童答问的内容,“采药”点明隐者何以不在的原因,也应重读。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急于见到隐者的心情,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