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剧院"首演,俞玖林和沈丰英以千娇百媚、玉树临风的扮相,成为这一轰动的文化事件最美的传播符号.  相似文献   

2.
朋友驾车带我看台北.路边闪过一个店名,叫"妹妹背着洋娃娃".这个名字太有意思了!这店在什么路?信义路?明天我一定要来这个店!  相似文献   

3.
韩敏 《出版科学》2018,26(4):39-42
作为一家地方小型出版社,崇文书局在精品出版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要从企业存亡兴废的战略高度来重视精品出版;(2)精品出版必须作为"一把手工程"才更能抓出成绩;(3)抓精品出版需要远见、恒心与毅力,同时更需要方法与智慧.  相似文献   

4.
前一阵子,台湾公布了一份阅读调查报告,称台湾每人每年只读两本书,吓坏了一批出版人与文化人,纷纷跳出来反驳. 对于这类阅读调查统计数字,我向来不置可否,因为没有太大的社会学意义. 比起看抽象的统计数字来判断阅读状况,我更热衷从俗民日常生活里去看老百姓的阅读状况,从自己所身处的日常生活环境观察阅读状况. 以多年的观察我认为,至少台北,是个十分热爱阅读的城市.这里的台北,不是行政地理意义上的台北市,而是大台北都会区,在行政区域上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与桃园县市,总人口数约800万人.  相似文献   

5.
又是博士答辩时,应聘为北京大学几篇学位论文作预评审,其中有一篇是从文化视角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理念与实践的.作者"旁无所顾,专攻商务",所梳理的材料与所提出的见解都是很有价值的.与其说我是在审阅论文,不如说又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阅读洗礼和思维撞击.作者在论述"商务"出版的哲学观时,提出了"商务"是"文化追求与商业利益的对立统一"的见解,这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我以为作者讲"对立统一",实际上还是落脚到二者的"统一"上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非常好,令人振奋,可惜没有作为总纲统率全篇,而是作为一个子命题,放在一个不够突出的位置,很是遗憾.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商务"之魂、"商务"之根、"商务"之本.  相似文献   

6.
2008年9月,从媒体上获知自己获得了"韬奋出版奖"这一崇高荣誉,心中掺杂着复杂的心情:首先是感到高兴和自豪,因为它毕竟是对自己这些年从事出版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感到一份愧疚,因为与其他获奖者相比,自己所做的实在太少,没有"事迹"可言,我宁愿把它看作是对我所服务的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一种肯定,是人大社这些年坚持精品战略、坚持服务读者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我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大家把人大社应该获得的荣誉给了我,所以我常有无功受禄之感;也正因为如此,我更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时时鞭策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相似文献   

7.
我很中意我的职业,做了20年的"少儿出版从业人员"却始终对这一行抱有敬畏感.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来,数字出版大潮兴起,于是做传统图书出版的开始坐不住了,一边惊呼"狼来了",一边拿图书销售数量下滑来吓唬自己。其实,数字出版有那么可怕吗?不然!在我看来,这更像是数字技术商们编织的一个美丽童话。当然,我丝毫没有否认数字出版的先进性与划时代意义的意思,它所展现出来的美妙优势,确实是传统纸质出版所不能企及的。比如:  相似文献   

9.
正犹记得2013年年末《一个人与这个时代》北京新书首发式上,当记者向白岩松问起为什么这套"华语名主持人丛书"的开篇之作是他的书时,白岩松笑着回应说:"为什么开篇作是我?与大家的各种联想、位置,都没有关系,可能因为我姓白,所以让我当了一回小白鼠。"《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是白岩松首次尝试由他人采访而整理出来的访谈录,记录着他二十年在央视的心路历程,更反映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这种出书形式对于白岩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而对于我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出版事业和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这其中主要得益于众多出版工作者的勤奋工作和执著追求.其中,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图书工作室或出版工作室或文化传播公司.通过与出版单位的出版合作,也对文化出版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编辑的传统工作方式,用"做"书这一字或许更能体现当下编辑所担当角色的特定要求.它体现了编辑工作的主动性,是编辑对选题准确的预见,是对编辑案头工作技术含量高低的折射,是编辑对图书亮点转化为卖点而主动全程介入各个环节的有机组合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和前<文学故事报>副主编黄伊新出版的文集<编辑的故事>只有一字之差,二者却截然不同.前者的故事是虚构的,谁也不会从中寻找编辑工作的参考材料;后者却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所写的故事情节更感人,更有声有色.作者称他的这本书不是"堂而皇之地写什么编辑学",但与某些徒有"编辑学"的虚名,内容并不切实际的论著相比,我觉得他的故事中包含的编辑学问更多.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27日到2月1日,第18届台北书展举行.要说今年的台北书展有什么特色?我认为并非媒体大篇幅报道的"电子书区"(据说有超过两百家厂商参展,为历年来之最),而是大量举办的各式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5.
关于古籍整理与出版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对古籍整理工作十分重视,这可以从以下的措施和产生的效果得出结论. 一、古籍整理的资金补贴,从200万元,到400万元、800万元、1000万元、1400万元、1800万元,逐渐增加.这笔资金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带动和鼓励了重点项目的整理和出版,作用巨大. 二、古籍整理与出版的规划,不断完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计划"的实施,不但保证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整理与出版,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上下重视、上下共管、上下齐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在从事新闻出版管理工作以前,我担任博士生导师,指导的主要是经济学方面的博士论文.近年,在从事政务的同时又"重操旧业",不过,也改了行,专注于新闻传播和出版业.由于蔡翔同学作的是编辑出版方向的博士论文,所以说这是我参与指导传媒、出版专业博士生的"开篇之作".蔡翔同学敢于向自我发起挑战,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第一次围绕我国的大学出版,回顾过去,总结现在,展望未来."开篇之作"和"第一次"重叠在一起,使我对大学出版有许多话要说.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民阅读问题的关注者,笔者曾在不同的场合和媒体上呼吁: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否在关注学生各科考试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学生或一代学生是否具有难以更改的阅读"惯性"和通过这种惯性将书本内容源源不断地转化成自身能力的本领,远比较高的考分更管用,更难能!让我们痛心和焦急的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第四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表明,恰恰是处在18~19岁读书好年华的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没时间读书,更多的则是不习惯读书.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才使我对这方面的哪怕是一鳞半爪的信息格外关注,而恰恰在这时,我读到人民日报8月29日第16版的一个信息.  相似文献   

18.
正一、新的使命正当我准备按计划在1986年实施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方案时,一个突然的决定改变了一切。这年2月3日(星期一)上午10点45分,馆务会刚开了一半,林尔蔚从出版局回来告诉我,宋木文局长约我11点去出版局。到出版局后,接见我的竟是局里的三位主要领导:宋木文、刘杲和卢玉忆。原来经出版局党组研究,要我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担任经理兼党委书记。我感觉太突然,未能立即领命。回到"商务"同尔蔚商谈的结果是,看来,只有从命。这一整天  相似文献   

19.
所谓八十年代,当然是指二十世纪那个特定的十年. 讲这十年的出版,不能不讲作为起点的发生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场反思"文革"的拨乱反正.我有幸成为出版领域这场斗争的积极参与者,批判"两个估计"、缓解书荒、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调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出版方针,都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给主持八十年代出版工作的所有成员产生必须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须面对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20.
第二十三届台北书展于2015年2月11-16日在台北世贸中心举行.今年台北书展的主题区为新西兰,世贸一馆馆场有国际区、综合书区、电子书区、动漫与轻小说发现新西兰、乐读新世界书区,三馆则有童书馆和文具馆.官方主题策展馆区有新西兰主题区馆(发现新西兰、乐读新世界)、台湾出版主题馆(文学无限—台湾文学的变声与变身)、书展大赏馆与儿童主题馆(发现新视界)等,除此之外,书展期间还有各式演讲与签书活动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