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代表之一.海子的创作从浪漫主义跃上介于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间的层面之后,不仅确立了诗歌创作的风格,也注定了命运的路径和福祉指向.因而从审视命运的视野中,从与众多诗人的比照中,从生与死瞬间的转圜中,可以较深层次地了解海子的这首诗:叙述了"别处"才是海子命运的福祉.  相似文献   

2.
海子的名字在一般的读者中是比较陌生的,但随着新语文试验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编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秋>之后,更多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开始热情地关注起海子和海子的诗歌来了,甚至有众多的诗人和读者建议把海子的忌日--3月26日定为"中国诗人节".海子结束了一个诗歌时代,也开启了一个诗歌时代,他成为了一个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又一个象征.本文试图对海子的诗歌精神进行一个大略的梳理和论证,并以此参与关于海子诗歌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海子的寂寞     
<正>或许诗歌真是从寂寞中酿出来的,否则为什么所有的诗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才希望能随便找个什么人进行交流。有一次,海子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毫无浪漫情趣的老  相似文献   

4.
在我读到<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之前,我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我的头脑如数码相机,沉重而焦虑地拍下了一个个瞬间:早晨……01000110……空气中的尘埃沉淀……鼻毛上吸附的是"五彩"粉尘颗粒;上午和中午……00110010……我被裹在"温柔杀手"的"城市风"中--"车"声鼎沸,"乌云"翻腾……;晚上……11001011……我已数不到星辰,只见"月亮在乌云里穿行"……  相似文献   

5.
一、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教参中出现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1.教参上 (1)<冬天里的植物>117页上教学目标3:知道冬天里有的树落叶,有的树不落叶,有些植物开花,而且有些植物枯死."枯死"一词应为"干枯",因为"干枯"的植物并没有死.  相似文献   

6.
青春的刀口--试论海子的爱情诗与"四姐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海子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不少未解之迷.其中最大的迷,即是"四姐妹"身份确定问题.实际上,答案已在<日记>一诗中.  相似文献   

7.
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野草>记叙了鲁迅在绝望和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不时看到诗坛大咖跌入"海子陷阱",不免感慨系之。所谓"海子陷阱",是我在《七剑诗选》前言中提出的概念。当年海子尝试写长诗《太阳·七部书》,结果失败了。当今有什么成功的长诗吗?好像没有。跨文类的不算。很多诗人没搞明白,长诗不等于大诗,包括海子。大诗就是以精短诗行涵盖一种精神、一个时代甚至一部历史,如顾城的《一代人》。对长诗的执迷,可以称为"海子陷阱",译成英文是Haizi’s trap。  相似文献   

9.
<正>图书馆里,我正聚精会神地看书,鹤望一下子抽过我手中的书本。"春天里,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她干瘪瘪地念着,然后对我说:"小野,醒醒,你已经是心理辅导部的了。""要你管……还有,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我压低声音,面色难看地拿回《海子全集》。对于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升入高一后,本想加入文学社的我被老师选中加入了学校的心理辅导部。我一直想着入学以来的种种,虽然手上捧着书,但什么内容也没看进去。这时鹤望突然叫  相似文献   

10.
"幻象的死亡"和"真正的死亡"--论海子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子的哲学形成于对老庄哲学的反叛和突围.一方面,它体现为"道家暴力",认为万物的生存受"元素的秘密"控制,生存过程即是死亡过程,特别是天才诗人们命运注定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它也相信"道"的对立转化、死亡再生的功能,通过有目的的死亡,能够加速再生的到来,海子的大部分诗篇特别是<太阳·七部书>探讨的就是这个命题.但海子反对"幻想"和"幻象"的诗歌,他认为这些都没有触及人生的真理和真相,忽略生命存在的本身.虽然海子的死亡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追求人的不死与不朽,但它强求真实的"死亡再生",就会让他为追求真实而从"幻象的死亡"走向"真正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为你读诗"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跟着教材觅诗美",我们选择了必修一中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实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学生过去没有读过,但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并不陌生,这是选择悦读的基础。但学生对这首诗初步印象是烂漫温馨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背景材料、问题支架,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海子的内心世界,为  相似文献   

12.
<正>天空中飞过一羽无言的信鸽,一缕残阳发着微弱的光,青石板上还残留着太阳的余温。落寞地向着夕阳走去,在萧瑟的秋风中,我的影子很长很长。又是秋天,风吹重门,落叶飒飒地响,是秋天在为谁哭泣?黑夜慢慢吞噬着光明,最后一丝阳光也渐渐消失在黑暗之中。天,真的黑了。我抿了抿嘴,无聊地踢着落叶。落叶跳着舞,从我脚边轻轻飘落。"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海子主要的诗歌为文本,分析了海子诗歌的抒情特质、乡土色彩与先锋意识和神性意味等艺术特征;还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子诗歌的语言特征,认为海子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人",其诗歌空间在当今诗坛中呈现出广阔的背景和深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今天,<云海翻腾孙悟空>马上就要开播了,我看过它的"下集预告",本集绝对精彩! 等待着倒计时:十、九、八、七……一,啊!<云海翻腾孙悟空>开播了!突然,眼睛一眨,"老母鸡成了大肥鸭",孙悟空变成了特级教师英语辅导.又是妈妈干的好事!每当这时候,妈妈总是借故与我争看电视,怕我泡在电视里影响学习.  相似文献   

15.
<正>乡土资源是农村幼儿园特有的资源,在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乡土资源十分感兴趣,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应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内容。秋天主题下,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偶然发现孩子对地上的落叶十分感兴趣。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1]落叶这样的乡土资源不就是"活教材"吗?于是我抓住这样的契机,组织了谈话活动:《秋天的落叶》;语言活动:散文诗《落叶》;美术区域活  相似文献   

16.
擦肩     
<正>赛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告别:告别某些人,告别某些事;告别幼稚,告别依赖。有人说:"小时候,告别,就是懂得了钻石的  相似文献   

17.
<正>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告诉学生,"诗歌"简称"诗",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为四大文学体裁,荷马、李杜、莎士比亚、海子同为"诗人",旧体诗词、白话新诗及种种形式的外国诗,也都被归于"诗"的名下。就语文教学而言,这种分类方式在情理之中。然而,透过古体诗词写作选修课,我们是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诗"这个汉字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所代表的文学传  相似文献   

18.
<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闲暇时,我不停地思索:谁才是万物的主宰?四季不停地变更,时间悄悄地改变着每个人的世界,它真的可以操纵一切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我的思绪里,那片宁静的天空中纷乱一片。想要寻找一个静谧之所,看到的却还是海子一个人的落寞。站在麦芒上的灵魂,激情地演说着秋夜的动人,练着星辰的歌。深藏在葵花田中,我思念着那只美丽而笨拙的鸭子和那双忙于采摘的手。"以梦为马",从今天开  相似文献   

19.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金晔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中指出,1989年3月26日,天才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尽管这是一次无组织、无教派的个体行为,但从后继诗人的陆续自杀行为来看,海子的自杀使诗坛笼罩上一团死亡的阴霾,吹生起一种"诗人""殉诗"的情结。诗坛对海子之死投之以崇敬的目光,并有诗人以死相效,评论界对海子自杀行为本身的讴赞也一度成为热潮,在广泛而普遍一致的评议中,海子之死被"神化"了,具有了"形而上"和"准神学"的意义。甚至学者从海子卧轨时怀揣《圣经》这一细节出发,对其自杀行为加以顶礼膜拜,将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